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典藏數位化

Tags: , , , , , , , 發表: 2008-08-08, 點閱: 4,047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計畫目標:本子計畫針對本館人類學組台灣原住民蒐藏品:如原住民各族標本文物、影像資料、聲音、影片等相關紀錄之收藏作品,利用本館人類學組已建立之〝台灣原住民民族誌〞資料庫為基礎,將標本文物約1600件、影像資料1700件、錄音資料約25小時、錄影資料約20小時及原住民知識約160篇等之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收藏品數位化。並以原住民族群所居住的領域為主要範疇,從事相關知識的訪查、紀錄、描述與詮釋及列出重要參考文獻,以掌握原住民族的民族誌標本與其相關知識的基本內容與範疇,據以建立其數位化資料庫,作為本館民族誌資源中心、展示、教育等工作長期發展之依據。

計畫簡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族學門的民族誌標本,在規劃標本分類系統時明確的列出標本屬性,例如:「族群、使用者、使用場合、使用年代、材質」等;另外,又簡略的依功能分為十四類,例如:「宗教、婚嫁、喪葬、節慶、飲食具、建築、家具、運輸工具、醫藥、服飾、兵器、戰利品、娛樂、其它」。在利用分類系統時,有些器物可能同時隸屬於不同類別。查詢者利用這些屬性,再搭配提供的簡略分類,根據自己的需求加以排列組合,訂出合於自己研究的分類標準。

本計劃試圖深入的詮釋標本文物、並將「後設資料(meta-data)」予以數位化。

 

  目      錄 

計畫簡介

 

一、調件

 

二、標本拍攝

 

三、標本歸位

 

四、數位影像製作

 

五、影像修整與檢核

 

六、圖檔轉換

 

七、數位影像後製

 

八、標本圖檔及標本資料建入資料庫

 

九、建置「人類學」之「民族學」分頁架構

 

十、數位典藏「知識單元」的建置

 

十一、網站呈現

 

 

主要的工作項目如下:

一、民族誌標本資料數位化

本館無可取代的民族學標本是重要的國家資源。文物之類別包含:宗教器物、農具、服飾、織具、飲食具、家具、捕魚具、樂器、建築構件與模型等。

本計劃將在本館既有的典藏作業之基礎上,繼續的擴充這些獨特的收藏品之物性與智性知識的基礎資料(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knowledge of objects)。

二、音像資料數位化

民族誌錄影帶(包含展示場所播放之節目)、影片、歌謠錄音帶(大盤帶)、田野調查幻燈片與相片及其相關錄影資料。

三、原住民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 )數位化

整理日治時代以來之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撰述文獻資料,將與「物」有關的「民族植物學」、「民族動物學」、「環境與空間概念」、「社會形式與結構」之知識予以數位化。

四、原住民文物資料庫之整合

通過建立研究社群,整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大人類學系、臺灣博物館等數位化臺灣原住民民族誌資料。(目前本社群之召集人為中研院民族所副所長)。

91年度標本拍攝、掃瞄與建檔之數位化工作流程:

一、 調件:在標本拍攝前,需至民族工作室調借編目卡清冊,再至蒐藏庫核對並取出標本,調件人員1~2名,負責查詢櫃位與標本,將標本與編目卡清冊核對,確認無誤後,才將標本取下,調件人員須遵守文化資產首重保存維護慣例及守則,小心搬運持拿。

 

圖一、調件人員基本配備—圍裙、無塵或無酸手套、口罩

圖二、進蒐藏庫調件前需黏除鞋底灰塵,方可進入,盡量保持庫房乾淨無塵

(示範者:陳玉苹)

 

 

 

 

 

圖三、進入庫房時,作入庫登記 (示範者:陳玉苹)

 

圖四、仔細核對標本與編目卡清冊,確認無誤後才小心取件

(示範者:陳玉苹)

 

圖五、出庫房前再次核對標本與編目卡清冊,並登記調借記錄簿

(示範者:陳玉苹)

 


<目 錄>

 

二、 標本拍攝:由於標本拍攝要求完美,並為了避免標本調件太多次和調出庫房太久,特聘專業攝影師拍攝。館內人員先將標本記錄整理後,擺設至攝影台上,再請攝影師打光並拍攝成135底片(幻燈片),三族共需調件210件,調件至完全拍攝完畢,約需8至10天。

 

圖六、將標本登錄整理移至攝影室,請攝影師拍攝。

 

 

 

 

 

圖七、攝影師打燈光,準備拍攝,試拍中。

註:由於現階段的拍攝工作已全面結束,所以由科博館人員陳淑梅示範。

 

 


<目 錄>

 

 

三、 標本歸位:將已拍攝好的標本,整理後依序放回蒐藏庫。

 

 

圖八、拍攝好的標本,整理後立即歸回庫房。(示範者:陳玉苹)

 


<目 錄>

 

四、 數位影像製作:掃描標本幻燈片、色彩校正 ,影像掃描時,由於原先設定之解析度4650dpi,分批掃描後,解析度雖高但檔案過大,造成掃瞄和檔案存取速度慢且易當機,最後依資訊組建議統一要求1800dpi掃描之tiff檔格式24位元全彩掃描。

圖九、標本幻燈片的掃瞄。(示範者:陳淑梅)

 


<目 錄>

 

五、 影像修整與檢核:由於數位掃描影像要求,以近自然實物影像為原則,所以須逐件檢視清晰度、色彩、亮度、方位與大小,並做影像、背景之修整,有些標本背景髒或皺折多,需費時修整,修整後再作存檔。

圖十、影像修整存檔後,並列印以備查存檔。(示範者:陳淑梅)

 


<目 錄>

 

六、 圖檔轉換:將標本圖tiff檔案格式,轉換成jpg檔案格式,分別轉成保存用圖、大圖示及小圖示三種尺寸,轉圖檔之標準大小為:保存用圖450*450像素、大圖為300*300像素、小圖示為72*72像素。

 


<目 錄>

 

 

七、 數位影像後製:標本影像依族群及分類架構依次分類編號、影像存檔備份,將資料燒至光碟保存。

 

圖十一、將處理好的影像資料用光碟備份起來。(示範者:陳淑梅)

 


<目 錄>

 

八、 標本圖檔及標本資料建入資料庫:依序將標本圖檔及標本後設資料,建入資料庫中,並將相關網頁用圖上傳至網頁上。

圖十二、將標本影像及其資料建入資料庫中。

 


<目 錄>

 

九、 建置「人類學」之「民族學」分頁架構:依人類學分類架構,將數位典藏之結果,依本館資訊組提供的框架分別建置,並將其傳至網頁上。

 

圖十三、架構人類學「民族學」分頁

 


<目 錄>

 

十、 數位典藏「知識單元」的建置:

 

圖十四、「知識單元」之建置

 

 


<目 錄>

 

十一、 網站呈現:串聯影像、文字、文獻等相關資料,上傳至資料庫供資訊組建立,並將其呈現網站。

 

 

圖十五、網站的呈現

 

 

 

 

 

※ 製作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文字撰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典藏計畫

人類學組計畫助理 陳淑梅等單位工作人員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陳美智

※ 圖文編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典藏計畫

人類學組計畫助理 陳淑梅等單位工作人員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

※ 圖片拍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典藏計畫

人類學組計畫助理 陳淑梅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溫淳雅、陳嘉萍。

感謝:參與【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典藏計畫】之相關工作人員撥冗協助。

 

 


<目 錄>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