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也不會休止-淺談許常惠的音樂資料數位化

圖‧文 / 劉俊汝

明亮的眼睛裡的光明的海

把我包圍起來

昨天從海上來

說海的黑暗的和海的

光明的那一個人

—許常惠 昨自海上來

小提琴演奏                             許常惠彈琴

1958年春天,欣賞了國家交響樂團演奏德希西的音樂後,在歸途的電車上,感動於法國對於自身音樂的熱愛,「如果中國人不演奏中國音樂,那誰來替我們演奏呢?」 許常惠想著。

那年,他二十九歲。

身為音樂家,許常惠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位留法的台灣音樂人,他是中國音樂與西洋音樂融合的先驅,是許多音樂組織的發起人,更保存了許多台灣漢人與民俗音樂。更重要的,是他認真誠懇的,用歲月編寫自己的生命之歌。

開創中國新音樂的浪潮

一九五四年,出身於彰化書香世家的許常惠,帶著些許孤注一擲的浪漫,支身前往法國求學,受到了夏野 (Jacques Chailley)與岳禮維( Andre Jolivet)的深遠影響和德布西及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的啟發,他開始致力於中國音樂史的研究,用西洋音樂技術闡述中國文化,懷著對中華文化的鄉愁,體認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在《巴黎樂誌》中,許常惠曾提到:「自己像是大海裡的一瓢水」,唯有透過中國傳統音樂的相關創作,才能回應故鄉的呼喚。

一九五九年,再次踏上台灣的土地,許常惠開始在師大擔任教席,也在藝專兼課,知名音樂家李泰祥是當時的學生之一(巧合的是,師生均成為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所收藏的內容)。不只引進西方現代音樂,許常惠接續了日治時期對原住民歌謠與漢人音樂的田野調查,開啟了台灣研究者對民歌採集的風氣。而這些寶貴而詳實的資料,則成為台灣本土音樂的重要資產。

有著同樣對巴爾托克的喜好,史惟亮和許常惠在一九六零年代,開始了民歌採集的工作,從花蓮阿美族部落開始,採集運動具有其時代意義,長期以來,原住民和閩客音樂受到漠視,而在曾留學歐洲許常惠和史惟亮身體力行的努力下,短短時間內,錄集了二千多首歌曲,也給了當時一個音樂界,重新省視民族音樂的觀點。

布農族民歌採集                             陳達說唱採集

昔人往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同時也是許常惠音樂資料典藏數位化計畫主持人的許瑞坤,過去是許常惠的學生,後來則成為同事與摯友,四十年的相處,許瑞坤形容許常惠是他最沒有架子的老師、脾氣最好的大師。

在高中已耳聞許常惠大名,許瑞坤回憶起當年做為許常惠學生的光景,形容是「給你一杯水,看你要不要喝而已」自由度大,許常惠因材施教的作法讓學生深受薰陶。即便許瑞坤後來也擔任了教職,多年後反芻許常惠的授課內容,還是會有新的心得與感受。

而這樣隨和大器、從不跟人起衝突的個性,為許常惠帶來了好人緣,一生除了創作、教學、田野採集與藝術推廣外,也組織了不少的現代音樂的團體,致力於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的保存與研究,像是「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亞洲作曲家聯盟」、「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等」等,對亞洲地區的菁英文化與基礎歌謠都有更多的資源整合與研討。

同樣也是許常惠老師的學生,目前為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的許博允遙想起當初「亞洲作曲家聯盟」發起的過程,笑著說當時日本作曲家協會的別宮真雄、鍋島吉朗在台交流,一開始只是一群音樂家的聚餐,許常惠在會中提到應該要加強交流,成立聯盟;1971年一行人去日本交流訪問時,又與馬水龍、三枝成彰與池邊晉一郎等人提到此事,不久就成立了「亞洲作曲家聯盟」,集合了亞洲的菁英,致力亞洲民族音樂的研究,並希望以此作為亞洲作曲家創作的靈感來源。

不曾也不會休止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民俗音樂是相當沉默、沒有舞臺的,而隨著地區民俗音樂的興起與跨界的合作,配合地區文化的發展,讓看似遙遠的民俗音樂,其實出現在民眾生活週遭,早已習慣。

1996阿美族的郭英男在美國亞特蘭大奧運高唱「飲酒歌」,世界聽見了台灣原民的歌聲。

2008年北京奧運,台灣原住民也將在開幕式中演出,透過媒體,全球四十億觀眾將感受到台灣原住民的文化魅力。

在我們看來驕傲而自然的成就,可能是許多人在過去努力的成果。

在原民與原鄉浪潮中,許常惠蒐集的田野資料,成了台灣最寶貴的資產,喚醒大家對這位音樂家的遙遠記憶,也為了提供民俗音樂研究者更豐碩的研究素材,成為許常惠音樂資料典藏數位化計畫的目的與規劃。

由師大和國史館合作的許常惠音樂資料典藏數位化計畫,在今年將以錄音帶及小盤帶儲存之民族歌謠數位化並製作資料庫,計有1,043捲,在當時,採集民歌的器材簡便,而採集區域又遍佈全省,加上表演者眾多,錄音帶常常有混著不同表演的現象,必須要一卷一卷去重新整理,不只著作權的授權部分難度極高,詮釋原住民歌謠中古字意義的部份也有一定的難度,但在整理的過程中, 主持人許瑞坤表示,知道了原民歌謠的美麗與歷史意義,也是另一段,具有意義的過程。

民俗音樂是台灣最原始的歌謠與藝術,數位典藏計劃希望透過對音樂的數位化可以做好傳統資料的永續典藏,呈現不同時代、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風貌,未來更有節錄歌曲線上收聽與創意加值的計畫,不斷地傳承與創新,讓民俗音樂離我們更近;也希望透過數位典藏的計畫,勾勒出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台灣原鄉的美。也讓我們向這位浪漫多情的音樂家致敬。

許常惠音樂資料典藏數位化計畫網址:http://www.ntnu.edu.tw/music/

基金會

許常惠文物展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