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裡遊世界
文/徐千禾
絲竹乍響,鑼鼓齊鳴,布袋戲開演的時候,目光隨著戲台上的戲偶你來我往,有身穿蟒服的帝王將相、戎裝戰甲的將軍元帥,女旦身披長袍錦衣,文生穿著線廣,還有奇裝異服的邪魔歪道,或上演細膩含蓄的文戲動作,或有驚天動地的打鬥場面,活靈活現、唯妙唯肖地在掌中呈現,搭配著出自一人卻五音分明的口白與後場樂師的伴奏,戲台、戲偶、掌技、口白、鑼鼓、唱曲等的組合,無不吸引眾人的目光。但是,離開戲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少有機會能夠細細觀賞布袋戲的藝術之美
2008年初,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辦公室著手展開多樣性資源調查,希冀透過對台灣藝術藏品類型、數量、內容、數位化狀況的了解,完整呈現台灣藝術品典藏的全面性風貌,初探藏家數位化的意願和未來開放的可能性,為日後數位典藏的計畫提供更清晰而具體的可能性與方向感。藉著這次的調查,我們走訪全台各地的藝術與工藝品典藏單位,從中看到藝術、工藝與生活透過數位典藏緊密地結合,將傳統的文物轉換成當代的語彙,令人耳目一新。
在訪查的行程中,我們陸續拜訪了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與台北偶戲館。布袋戲起源於民間,富有濃厚的庶民意味,在台灣曾經有一段輝煌的歲月,巔峰時期甚至曾經有高達九百多團以上的布袋戲班,這種盛況使它在台灣的偶戲中佔有獨一無二的代表地位。其包含了民俗性、地方性與庶民性的特質,濃縮了舊社會生活的影子,成為結合地方語言、民俗音樂、雕刻、彩繪、刺繡、掌中操偶技巧等等的文化綜合體。為了保存布袋戲的文化及內涵,財團法人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於民國 85年在台北縣三芝鄉成立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分作「布袋戲文物展示館」與「黃奕缺大師傀儡館」兩大區,藏品年代橫跨1850年~2000年,主要有近四百尊的戲偶,以及其他近千件包括服飾、頭盔、樂器、道具、劇本、音樂、側錄帶等文物,完整地保存布袋戲班演出現場的各種相關文物、過程與情景,在質與量上均堪稱一流作品。其中,戲偶的服飾不僅色彩鮮明,多元的樣式與形貌,令人興起一探究竟的念頭與興趣。
以往我們在觀戲時,戲台上鑼鼓絲竹齊響,故事生動,角色活靈活現,人們無不深受高潮迭起的情節所吸引,卻往往忽略了布袋戲戲偶服飾所展現出來的細節,其特殊的象徵和意義,蘊含著許多有趣的故事與內涵。布袋戲常用服飾包括有:蟒袍、披甲、繡補、宮衣、女帔、衫裏、八卦衣、袈裟、箭衣、罪衣、軍衣、開臺、馬褂袍、喜鵲袍。在戲台上,貴族大多身披蟒袍、披甲、繡補、宮衣、女帔等,為了明顯區分官別、品級,賦予角色鮮明、獨特的個性,善用不同的顏色,或者花、鳥、獸等動、植物的圖案來作為象徵,例如黃色僅限於帝王穿戴,而其他紅、赭、綠、白、藍、黑便依照官階與身分來區別;也有習慣代表某些角色人物的顏色,如趙子龍銀甲白袍的形象,紅面關公則以綠袍為其代表,運用顏色來強化人物鮮明的意象,也透過顏色來區隔不同的個性與人格。而在衣服的圖案紋路上,文官的戲服使用鳥類圖案裝飾,而武官的戲服則多半描繪著獸形圖案以彰顯其強壯威猛,后妃、貴婦、千金所穿著的是蟒袍、宮衣、女帔,上面所繡的牡丹、鳳凰、花蕊、百花圖案,繡工精細,色彩繽紛艷麗。不同於貴族,平民百姓有著屬於市井街民的穿著打扮,文生身著線廣,平民一襲素衣,衣上帶有繡花裝飾者則為年輕富家子弟,女旦穿著的女帔則是一種大領對襟的長袍,小家碧玉及一般女旦只能穿素色女帔,而其他角色如和尚、高僧則與現實社會相仿身披袈裟。另外,像是道士、神仙、妖魔、鬼怪等雜門角色,戲服或者繡上太極圖和八卦,象徵諳曉陰陽,通識天文地理、機關變化,或者用特殊的圖案與紋路代表角色的人格與特性。
戲服在劇中反映了人物性格,緊扣故事情節發展,帶動觀眾融入演出的氣氛;戲外,各種象徵、色彩的運用,更是整個時代社會價值觀與信仰的縮影,刺繡與織染的表現,見證了技術的發展,傳遞了過去古老而傳統的感情與記憶。但是在戲台上,由於角色不斷地動作,總是很難清楚、仔細觀察與欣賞,尤其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年歲已高的布袋戲文物日漸凋零,保存與活化於是成為了相當重要的課題。已經執行多年有成的「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網站是由財團法人私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與交通大學圖書館合作開發製作,透過數位典藏,提供了另一個親近布袋戲文化的管道與平台。除了運用圖文、影音、資訊檢索、互動遊戲等媒體,重現布袋戲(尤其是古典布袋戲)中雕刻、美術、文學、掌技、音樂、口技之美外,也對布袋戲的歷史與文化有許多深入的描述與介紹。
隨著傳統的沒落,布袋戲逐漸不復過往的繁華與熱鬧,當代的日常生活脫離了符號與象徵的脈絡,在衣著上對流行與時尚的追求讓我們置身於工廠和名牌所生產的衣裝中,而忘記了過去的價值與信仰。布袋戲服雖然尺寸不大,但其中卻蘊含許多先人的想像與世界觀,透過顏色、線條、紋路與圖像對我們訴說過去的故事與記憶。隨著時代改變,現代製作的許多戲服早已不見當年的細膩與精麗,運用數位典藏,博物館機構與各典藏單位以新興的媒體與科技,不但保存了經過歲月洗禮而逐漸流失的布袋戲文化,也積極地開發,希望能夠串起典藏品與生活的連結,讓我們透過網際網路了解過去的人們,如何以顏色和花紋反映社會的秩序與階層,與其運用刺繡、織染等各種巧奪天工的技術,甚而對歷史與文化進行研究與分析,讓我們見識到一針一線背後所蘊含的大世界。
------------------------------------
1.布袋戲偶/新莊西田布袋戲館典藏。
2.紅蟒/適用於開國功臣,以刺繡和盤金線的方式組合而成,中間繡著龍的圖樣,龍的姿態與動作一躍成型,顯得非常生動與立體。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ndap.org.tw/?URN=3046295“(2009/01/02瀏覽)。
3.綠甲(鎧甲)/ 繡著獅頭的武將戎裝,除了色彩對比鮮明的刺繡外,其圖紋製作地相當精細。在布袋戲中,位階較高的武將通常身著戰甲,有些人物有習慣穿戴的顏色,如以白色代表趙子龍、關公著綠色等。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ndap.org.tw/?URN=3045787(2009/01/02瀏覽)。
4.黑八卦衣 / 為道士、道姑所穿著的八卦衣,上繡太極圖和八卦,象徵穿著能諳曉陰陽,通識天文地理、機關變化。
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ndap.org.tw/?URN=3046382(2009/01/02瀏覽)。
5.紅女帔 / 為后妃、貴婦、千金所穿著,上面繡著牡丹、花鳥,用色繽紛,繡工細膩而繁複,洋溢著濃厚的吉祥與喜氣。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ndap.org.tw/?URN=3046278(2009/01/02瀏覽)。
------------------------------------
參考書目:
黃春秀著,《細說台灣布袋戲》,(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吳明德著,《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5)。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http://www.litienlu.org.tw/ltlweb/entry.htm(98/1/10)。
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http://folkartist.e-b.nctu.edu.tw/collection/palm_drama/in.html(98/1/10)。
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http://www.tcdm.fju.edu.tw/index.html(9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