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客家建築的在地化初探(上)

文/攝影 彭啟原

一、

「在地化」是一個很有趣的名詞,尤其在人與土地的關係中,受到地形、氣候、土質、水文、交通、族群關係等的影響而在不知不覺中產生。
大約三百多年前,客家人開始從中國移民到了台灣。台灣的客家人,由於祖先不同的祖籍,而有不同腔調的客家話。台灣客家人講的腔調大致上可分為:「四縣」、「海陸」、「饒平」、「大埔」、「詔安」等。目前在台灣,以講「四縣」(四縣腔指廣東省嘉應州府梅縣及附近的興寧、五華、平遠、蕉嶺四個縣的腔調,但梅縣與四縣的腔調略有不同)的客家人最多,如屏東、高雄的美濃、苗栗、桃園的龍潭等;在新竹縣是以講「海陸」的客家人為主,但是新竹的芎林、六家等地區卻有許多家族講「饒平客家話」;台中東勢講的是「大埔腔」的客家話等等。

客家人最早期是在台灣的南部地區開發,台灣北部則移民的時間較晚。我以人文及移民歷史背景的角度,來比較台灣的客家建築與中國客家建築產生了哪些變化?

二、新竹、桃園的散村夥房

(一)陸豐的情況:
桃園、新竹客家人的海陸客家人是來自廣東的陸豐地區。陸豐地區是屬於單姓集村的聚落形式,相同血緣的一群人同住在一起,例如我的來台祖原鄉廣東陸河東坑,整個聚落都是姓彭的人家(圖1),因為住在一起方便互相照顧。

單姓集村以祀奉「開基祖」的祖堂為中心,向兩旁慢慢分房。子孫繁衍至五、六代以後,再擇地另蓋一座「公廳」。在大陸的陸豐,平坦的地方全部種稻,為了省土地,他們選擇在山和平地的沿山處、無法引水種稻的地方造屋居住。

(圖2) 桃園民居-將自己的房子蓋在自己的土地上,以節省來往耕地的時間,就 是所謂的散村民居。

(二)桃、竹地區散村的形成:
客家人來到新竹、桃園開發後,因與「福佬人」、「原住民」之間的族群關係較不緊張,而且除了竹塹城與沿海一帶,新竹、桃園一帶大多是客家人,因此客家人和福佬人以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了不少土地。因少了安全上的顧慮,當地人將田開墾出來之後,就將房子蓋在那裡,成為田園中獨棟的農家。這種田園中獨棟的農家,構成了北台灣特有的「散村」聚落形式。(圖2)

(圖3)桃園民居-獨棟建築,四周有竹林圍繞來抵擋東北季風,背後化胎與房屋前的田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

(三)傳統夥房的自給自足:
在北台灣的鄉間,常可見到隱密在綠林之中的紅磚、紅瓦的伙房屋(圖3),四周圍繞著田地,尤其在油菜花田盛開的季節裡,彷彿寧靜的人間仙境。事實上,在這個有田園、菜圃等空間,種植著各式農作物;房屋周圍與田中空隙的地方廣植竹子與樹木,不但可防風,也可當作燃料。飼養的家禽、家畜,除了牛之外,最後都成了人的食物,而人與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成了農作物最天然的堆肥。可以說,這種獨棟的農家,本身就建構成了一個「能量再生」、「能自我維持」的生態體系。

(四)北部客家的內廊式伙房:
為了因應冬天又濕又冷的氣候,北部地區的老伙房屋,以正廳為中心,不論增加多少房間,內部都是相通的,即使兄弟分家了,仍然通聯;不論風雨,小朋友也可在如迷宮般的伙房屋裡玩捉迷藏、玩遊戲。這種內部相通的獨棟伙房,我們稱為「內廊式」伙房。(台灣南北客家相比較,台灣南部的客家伙房是屬於內部不相通的「外廊式」伙房)台灣北部這種「內廊式」伙房,在中國原鄉地區就沒有出現,以建築的角度來看,內廊式建築應該是為了適應台灣北部冬天濕冷的氣候所發展出來的。

(圖4)新竹六家地區的六張犁庄林屋-防衛型的單姓集村

(圖4)新竹六家地區的六張犁庄林屋-防衛型的單姓集村

三、新竹六家的單姓集村

新竹縣客家人比例相當的高,除了來自廣東陸豐地區,其中也夾雜一些饒平與四縣的客家人。其中講「饒平」客家話的代表就是六家的林姓家族。現在六家地區因為設立新竹高鐵車站,而變得炙手可熱。六家地區的六張犁庄林屋(圖4),是新竹境內少有的一個單姓集村。林屋的來台祖,是來自大陸廣東省饒平縣饒洋鎮的林先坤。饒洋地區與福建只有一山之隔,也是土樓分布的地區,事實上,林先坤出生的五星樓就是一座圓樓(圖5),我們知道興建圓樓最主要的就是為了安全的考量。因此當林先坤與來自饒洋的族人,來到了新竹的犁頭山下,見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決定定居開墾的時候,對於安全的考量相對的會比其他的人高。

(圖5)饒平縣饒洋鎮石頭林的林屋圓樓林先坤的出生地

(圖5)饒平縣饒洋鎮石頭林的林屋圓樓林先坤的出生地

當時的六家地區東邊是原住民的勢力範圍,又因為靠近頭前溪,因此還要嚴防海賊來犯,所以特別需要具有防禦功能的居住空間。若依照原鄉的生活經驗,以建造圓樓的方式防禦外敵,可能會緩不濟急,因為建造圓樓需耗費數年的時間,而外患卻迫在眉睫。於是在林先坤的帶領之下,林屋人建構了一個具有防禦功能的聚落。他們先在屋後開鑿溝渠當作「護城河」,房子四周再種上刺竹,並圍上木柵,平時還派人看守站崗,以備不時之需。除此之外,平時還召集庄裡的年輕人練武,組成一支具武力基礎的防衛部隊,變成保庄衛土的組織。因此,用防禦工事及防衛組織,以取代大陸原鄉圓樓所具有防禦功能,這是可以理解的。

(圖6)彭城堂-苗栗地區於一九三五年發生大地震  傳統建築毀壞殆盡  當時還屬於日治時期 於是重建的房屋出現使用日本瓦的情形 但是建築形式改變不大  也還保留著家族堂號 拷貝.jpg

(圖6)彭城堂-苗栗地區於一九三五年發生大地震 傳統建築毀壞殆盡 當時還屬於日治時期 於是重建的房屋出現使用日本瓦的情形 但是建築形式改變不大 也還保留著家族堂號

四、苗栗客家建築新風貌

苗栗縣的客家人,祖先多來自廣東梅縣及附近的四縣地區。苗栗縣境內多山,少有廣闊的平原,除了地勢較平坦的苗栗市是該縣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外,其餘的地方,

不是以散村的形式分佈於山林田野間,就是以集村的方式集中在各山谷之中。所以,苗栗當時的生活及交通條件,較其他客家地區孤立。

在1935年(民國24年)發生的大地震,幾乎毀掉苗栗地區的古老建築,也徹底改變了苗栗地區的建築形式。當時台灣受日本統治,於是當地房屋重建時,開始大量使用日本瓦、木料建築、加入日式的建築風格與建材(圖6),受日式建築影響至深。不過仍保留了「ㄇ字形」和「口字形」的建築形式,以及客家人「堂號」的傳統元素。

(圖7)中國廣東省大埔地區-為了適應地形的沿山建築群落,也還保有圍龍的形式

(圖7)中國廣東省大埔地區-為了適應地形的沿山建築群落,也還保有圍龍的形式

五、東勢山城建圍龍

(一)來自廣東大埔的東勢客家

台中東勢地區的客家人,祖先大多來自廣東省的大埔地區,因此東勢、新社所使用的叫做「大埔腔」客家話,在台灣的客家話中,自成一個系統。

廣東省大埔縣與梅縣相距不遠,而且與福建的永定縣只有一山之隔,因此兩地的建築特色在這裡交雜著。大埔縣圍龍屋較多(圖7),圓樓較少。大埔客家人移民來到東勢後,沿著大甲溪流域建築山城。在九二一大地震以前,從空中鳥瞰,從台中的石岡開始,一直到東勢地區,可見到許多圍龍屋林立,彷彿成為圍龍屋建築群(圖8 ),可說是台灣圍龍屋最多的地區。

(圖8) 台中山城-台中客家人集中在東勢地區,因為地處山區又有山城之稱,散佈於田野間的傳統建築,也因為安全的因素而形成封閉性的環形

(圖8) 台中山城-台中客家人集中在東勢地區,因為地處山區又有山城之稱,散佈於田野間的傳統建築,也因為安全的因素而形成封閉性的環形

(二)東勢開發背景:建築重防禦

(圖9)東勢大茅埔出入巷道

(圖9)東勢大茅埔出入巷道

其實東勢並不是一開始就建造圍龍屋的,東勢最早期是一個產業開發的地區,有極豐富的林場,是清朝政府提供建造大型船隻、戰船的木料來源。當時的東勢有來自泰雅族等原住民的威脅,族群關係緊張,所以清朝政府派有軍人保護伐木的木匠,讓他們能順著大甲溪進入山裡開發。時至今日,仍可以在東勢地區看到當時遺留下來的安全保護措施,或者是相關地名。

就以東勢地區的「匠寮巷」來說,原先是一處木匠的落腳之地,為保護這些伐木的工匠,將路設計成寬僅一米半,且呈「丁字形」的小巷道,像迷宮一樣的小巷道(圖9),具有「易守難攻」的防禦功能,外人很難進入。(匠寮巷因九二一地震毀損嚴重,現已拆除,非常可惜)

順著大甲溪往上游,東勢地區有叫做「上城」、「下城」、「大茅埔城」的地方,「城」指的是設有隘門的聚落。以「下城」為例,昔日的「下城」設有「日昇」、「月恆」兩個進出的隘門,隘門由壯丁輪流看守,日出開門讓庄民外出工作,日落時關門上栓,保護庄內的安全。目前東勢僅剩下「月恆」門被保留著,門上還有當時用來射擊的槍孔,可見當時開發的艱辛。


(三)東勢圍龍屋群的出現

除了以城的聚落形式出現,東勢也出現「圍龍屋」建築。拿中國圍龍屋來比較,中國的圍龍屋是屬於開放式的,沒有圍牆,屋前的埤塘(半月池)很大。而東 勢地區的圍龍屋因為基於安全防禦的考量,而將整個伙房圍起來、不僅後面圍,連前面也圍。出入只有一個門,只要關上大門,整座圍龍屋就像一座安全的堡壘。雖 然,圍龍的形式不是那麼的完整,在台灣的建築裡也算相當難得的地方,只可惜很多都毀於九二一地震了。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台灣客家建築的在地化初探(上)” 的回應: 3人

  1. 陳泰穎 Says:

    很讚~希望可以有更多深度探討文化的文章~

  2. 林金锐 Says:

    (圖5)饒平縣饒洋鎮石頭林的林屋圓樓林先坤的出生地

    您好,对于此文的“(圖5)饒平縣饒洋鎮石頭林的林屋圓樓林先坤的出生地”这张图片的来源,不知还有别的图片。以前在小的时候,那时两岸刚开通不久吧,很多台湾同胞回来寻根,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一件新奇的事。从没见过这么多人,每人都还带着相机的。对这照照对那照照的。都很好奇一样。。。
    如今,岁月流逝,人去楼空。。。这个五星楼只剩残墙。。。。。
    那圆圆的城楼只能在记忆中模糊的追寻了。。。
    不知站长有没有关于这座客家土楼的′记忆老图片。。。。。

    谢谢。。。。。。
    祝好。。。。。。

  3. Yun Ting Chen Says:

    在學校教到客家圍龍後,又在此看到東勢圍龍,說真的真有一份感慨,921後的圍龍幾乎全被震毀,當時只有8歲的我完全對圍籠沒有印象,只能從這些照片回顧當時……921對東勢的改變太大也傷害太深,即使現在10年過去了,地震的畫面依然歷歷在目,如果可以,真的很想再次看看未受到地震傷害的美麗家鄉…..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