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名詞下的生活共鳴─澎湖「褒歌」

圖‧文 /郭薴襄、嚴瑞蓉

用心保存的澎湖傳統聚落裡,有一位78歲的老阿嬤,日復一日堅守褒歌館的崗位。一首一首,唸唱著白話的詞句與大家分享,她是陳蔡尾蝶。

「有歌有曲心頭鬆,無歌無曲底想尪,我是褒歌解心悶,不是褒歌思念君。」

這是澎湖褒歌,也是阿嬤母親的真實故事。訴說另一半到外地打拚事業卻忘了歸家的心情。對於許多人而言,「褒歌」或許只是個陌生的名詞;但在早期的澎湖,卻是中下底層的人們,用來抒發心聲、傳唱吟詠的流傳,即便造就故事的原因不同,唱出的情感多能相通。

褒歌源自中國閩南,隨著歷史上移民們,將其帶至了澎湖、台北、宜蘭、台灣南部等,在過去傳統、單純的社會中,人們便透過吟唱褒歌添增生活色彩。而在移民過程中扮演過渡角色的澎湖,同時因其獨立的地理位置,便在這伴隨移民而來的文化上,發展出自身特有的腔韻與生活背景。

而所謂的「褒」歌,創作意涵遠大於讚美,它是來自生活的創作曲,不只有讚美、祝賀、或上述例子的惆悵,還是嘲諷、喜悅、表達情意的……。

節自《二崁褒歌》的一段話,對褒歌做了最好的詮釋。

「澎湖的褒歌,創始於何時已無可考,但漸已式微,甚或消失也不無可能。褒歌是一種地方文化,是生活記錄,是音樂,是詩歌,是時光與澎湖海島環境擠壓出來的聲音,是原始的創作,是生活轉化出來的聲音。」

而透過數位典藏,我們得以聽見這逐漸消失的海島之聲。

「褒歌達人」洪敏聰

甫自文化局退休的洪敏聰,在三十八歲的那一年,為了讓孩子以後對自己成長時的文化,能有所追溯,就將那些曾與他生命交織的歌謠、俗諺,整理成書。之後,在一個評鑑文學整理研習,得知自己的著作中竟記載著珍貴且即將消失的民俗資料──褒歌。因緣際會下,洪敏聰決心開始褒歌的採集工作。而這一整理,就是十幾二十年。

一開始蒐集,洪敏聰從身旁的親友開始,向外延伸;印象最深刻的,是曾到二崁找一位很會褒歌的老婆婆。洪敏聰向老婆婆說明來意,但她卻一直不理會,過了好幾個小時仍無動於衷。直到老婆婆戴上草笠,準備離開的同時,洪敏聰開口:「稍等一下,我褒一首乎汝聽,汝聽完再去顧煮飯。」「草笠毋戴戴那頂,新杉毋穿獻開胸,若無阿娘做汝穿,看汝窒隙啥路用。」出乎意料的腔韻,老婆婆了解洪敏聰有著真材實料。找到了知音,婆婆開始向洪敏聰一連褒了好幾首,也忘了離開。就這樣,蒐集的過程,成為另一段文化的故事。

從採集到創作,1996年,洪敏聰編導了褒歌戲劇「新娘請甜茶」,集結二崁的褒歌達人一同在活動中心等地演出。讓這半世紀前逐漸沒落的聲調,有了重新展現的機會。

「水雞跳落深古井,目睭金金咧看天,聽候落雨古井滇,水雞跳去就出頭天。」

這是洪敏聰最喜歡的一首褒歌,對青蛙的比喻就像是現實社會的人生寫照。他說青蛙在深井裡,僅能看到一小塊天空,若想出頭,就得等待好時機;而機會正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在等待的同時也得做好準備,一旦機會來臨,才能一躍而上。

或許這首褒歌就是洪敏聰與褒歌之間的最佳寫照,從開始投入褒歌的領域、蒐集到保存,默默地做,等候好時機做更好的發展。像是與李明儒有機會合作,一起將澎湖褒歌數位典藏。

數位典藏褒歌計畫主持人李明儒

一個從西螺到台北打拚的小子,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終選擇澎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對自己的定位,是個在地的澎湖女婿。他,是褒歌計畫主持人,也是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李明儒。

「在大台北,大家看起來都是好人,可是你就不會真正相信他們是好人,在澎湖,你大概不需要分好人、壞人。」李明儒說著。

或許了解了李明儒的故事後,就能理解對他而言這句話的體驗。有著陽光的笑容及黝黑的皮膚,李明儒當過建築工、主編、及房屋仲介,也曾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打拼出兩棟四層樓的店面,但,是掏空的結局。

失望於商場的爾虞我詐,李明儒回到校園,考上中興大學園藝所,也就一路唸到了博士班畢業。同一時期,因工作所需而到澎湖,一待就是半個月,在這段日子裡,李明儒愛上了澎湖的自然風光。

回到台灣,李明儒知道接下來的生活想用什麼樣的步伐踏在哪片土地上,因此,學業完成後,他便前往澎湖擔任教職。之後也成了澎湖女婿,就這樣待到現在。

李明儒與褒歌的淵源,得追溯到對台語文化有著深入研究與豐富典藏的父親。他記得,父親有本「彙音寶鑑」,是台語的語音書,對其鑽研甚透,小的時候,常可以聽見父親用台語語音唸唸唱唱。

也因此,當他在澎湖第一次聽見褒歌時,那種從父親身上轉嫁於台語語音的熟悉感,震撼著他。

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處,當時還在文化局工作的洪敏聰和李明儒是鄰居,也都在澎科大開課。看到洪敏聰對於褒歌源源不絕的熱情與執著,以及憶起當時父親對傳統文化的熱心,也就成了李明儒老師申請澎湖褒歌數位典藏計畫的開端。

繞樑於二崁的平實聲線

褒歌講述者:澎湖西嶼二崁村陳蔡尾蝶女士

褒歌講述者:澎湖西嶼二崁村陳蔡尾蝶女士

褒歌講述者:澎湖湖西許家村港子尾許有成先生

褒歌講述者:澎湖湖西許家村港子尾許有成先生

褒歌講述者:澎湖西嶼內垵村王玉樹女士(81歲)

褒歌講述者:澎湖西嶼內垵村王玉樹女士(81歲)

褒歌講述者:澎湖湖西龍門村洪文魁先生(92歲)

褒歌講述者:澎湖湖西龍門村洪文魁先生(92歲)

在二崁的褒歌館,陳蔡尾蝶阿嬤口中的褒歌,是洪敏聰口中的「原版」,樸實的衣裳、包著頭巾,阿嬤散發著難以形容的實在感,採訪當時,阿嬤顯得不那麼自在,經由洪敏聰的引薦,在大夥凝視的期待下,阿嬤從長板凳上起身,娓娓地:「日間無聽我君聲,夜間無看我君影,我君出外這歹命,夫妻叫作空殼名。」回憶母親工作到一半,常常不由自主流下的淚水,阿嬤的平實聲線帶著起伏,貼切的口吻讓人產生她就是當事人的錯覺,彷若也將我們拉到當年的時空背景,一首首寄予滿載的思念。能瞭解洪敏聰為何會以「原版」來形容了,我們這些「客人」難以有更好的揣摩與詮釋。

洪敏聰與阿嬤的「對褒」則引來眾人的哄堂大笑,阿嬤:「菜豆開花長短條,芎蕉出世就彎曲,娶著歹某真歹刁,今暗看破睏椅條。」洪敏聰:「肉豆開花雙頭翹,阿哥招娘睏椅條,椅條睏了吭跤翹,兩個跋落攬牢牢。」一個褒完,另一個接招,藉由褒歌來對話,類似的情境能造出另一種起伏,靈活運用著閩南語的腔韻來「褒」出不一樣的變化,這就是「對褒」的趣味所在。

數位典藏

人與人之間、人與文化、與環境之間,彼此都有種微妙的關連。例如在李明儒、洪敏聰、以及澎湖、澎湖褒歌上。

如果你是澎湖人、是李明儒的朋友,他不僅對你付出熱情與關心,對於你背後的文化更是如此。但或許只是「半個澎湖人」,讓李明儒在典藏褒歌的過程中感受特別地深刻,即便他對澎湖的了解比在澎湖成長的太太更深,而他對澎湖的情感,也使他決定將人生紮根於此,並投入澎湖在地文化的保存,但他不諱言,不是道地的澎湖人,沒有澎湖特有的腔調,仍使他在過程中受到阻礙。然而,這正是洪敏聰與其能互相補足的。洪敏聰有著唸唱澎湖褒歌的道地韻味,對於褒歌也有著更多的瞭解。因此,當相遇而後相識,他們便決定一起為保存褒歌盡力。

投入褒歌的「數位典藏」,除了將現有的褒歌資料做分類與整合,同時也進行數位化的建置工作,包括405首褒歌的文字輸入,以及聲音檔、圖片與影像檔的建置等等。李明儒說,或許現在沒有人特別感興趣去研究,但仍舊希望將澎湖的褒歌文化努力保存下來,希望有朝一日能讓有興趣研究的人,有資料可查。

而在台灣這多元的移民社會裡,有著眾多不同的文化,而這正是台灣最珍貴的藝術資產,但「藝術」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得與自我的生命有所交織,才能有所感動。然而,文化與自然一般,是變動,無法永久停留、等待與每個人生命交會的。

褒歌,是最質樸、最直接的生命之歌。透過數位典藏,讓你我能再次聽見那漸漸消失的海島之聲,也更深刻地了解在蕃薯島之外的台灣在地文化。

等待,有一天,你我發現那與生命的交織所在。

瀕臨消失的海島歌聲-澎湖古老褒歌數位典藏計畫網址http://www.phsong.npu.edu.tw/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9 線上人數
    • 234 最多同時上線人數
    • 1802554 總累積人數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