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身未來的數位典藏─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文/林定立
在Web2.0將邁向Web3.0的時刻,「台灣多樣性知識網」上線了。
這不是資訊爆炸時代的另一枚砲彈,也不是物理和數位雙重國籍的決斷場所。不是商品、不鼓吹消費、沒有更多嘈雜的社交、不強調無距離的飛速下載。
目眩神迷的數位時代,快速汰換的資訊促成人們一個普遍的疑惑:我們的確快速地得到了生活所需的資訊,但文化遺產卻在潮流中節節敗退。網際網路之外,越來越多人不再往圖書館和博物館尋求知識;我們對於消費文化中的新事物瞭若指掌,對我們文化歷史中的智慧累積和賴以生存的土地和環境卻越來越陌生。論者批評科技製造了資訊興盛但文化貧瘠的黑暗時代,但若數位時代是一個無法回頭的進程,在為文化存續擔憂之外,數位典藏將是因應此問題的首要策略。
據此,數位典藏不僅是文化資產的保存,更重要的是以數位時代的溝通方式傳續重要知識。「台灣多樣性知識網」(Knowledge Web of Taiwan’s Diversity)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分項「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所建置,身為國家型計畫的新平台,其雙重使命在保存國家文化典藏的同時將之向全民展示,期為全民所用。
資訊的可尋性(Findability)及正確性為資訊技術演化歷程中最重要的課題,建構於此課題基礎上的社會軟體、語意網成為今日Web的話題技術。可「被找到」的、透過「群體智力」篩檢的、能透過語意和關鍵字詞與其他資訊相串連的,這些條件成為資訊本身被期待具備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則必須透過資訊載體所賦予。「台灣多樣性知識網」作為數位典藏內容的載體,嘗試向這樣的趨勢探路,讓台灣多樣的典藏資源更為可尋可見,透過語意和使用行為的組織,跨出典藏單位的實體藩籬彼此串連,並展開與全民的對話。
為破除與民眾的距離感,知識網向Web2.0取經。典藏單位強調「舊即是新」的文化思維縮短典藏與民眾距離後,台灣多樣性知識網聚集原分散於典藏資料庫中的數位化藏品,並使之轉化為可供使用者重組解構的內容。典藏原是串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線索,而現在知識網期待透過新技術與使用者的合作,在此平台上讓多樣藏品間的意義顯影,演繹出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台灣多樣性知識網所期待呈現的「知識」,不僅是藏品本身蘊含的智慧和價值,也是藏品與人連結之後所創造演化的新知。此外,在Geo-everything的未來趨勢下,台灣多樣性知識網也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讓數位典藏內容在空間上成為使用者可追索定位的元素,原隱藏於人、地、物間的關係藉此揭露於地理資訊平台之上。
Web2.0從趨勢成為平台建構的基礎,更多的新科技等待成為下一個網際網路的主宰。然而一切的技術演進,目的都在希望將位元資訊的量轉化為質,實際契合使用者的資訊需求。使用者跟隨新資訊科技的步伐,也在於其節省更多的搜尋成本,提供更多有用而準確的資訊及連結。數位時代的汰換是不會停滯的,台灣多樣性知識網的嘗試也將是持續的;數位典藏的任務不僅是當下的數位化與推展,更要能夠在技術演化的潮流中不斷跟進,讓典藏與文化擠身於不斷推進的未來。
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http://knowledge.teldap.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