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位化」觀點談台灣老照片保存

 

 

文:國家台灣文學館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羅鴻文
E-mail:hungwen@nmtl.gov.tw
以臺灣為研究主題,似乎在近年已成為熱門的顯學之一。為了要瞭解臺灣文化的脈絡與變遷情勢,必須仰賴完整的文獻資料,而攝影照片因其獨有的時間性與紀實性,便成為學術研究時不可或缺的輔助資料。
臺灣攝影的演變史至今仍未有具體的研究成果,原因包含了對攝影史、攝影家,以及攝影材料等全面性研究工作的不足,而社會大眾普遍對攝影材質仍一知半解,除了無法建構出完整的臺灣攝影史外,更遑論最基本的保存工作。

以臺灣為研究主題,似乎在近年已成為熱門的顯學之一。為了要瞭解臺灣文化的脈絡與變遷情勢,必須仰賴完整的文獻資料,而攝影照片因其獨有的時間性與紀實性,便成為學術研究時不可或缺的輔助資料。
臺灣攝影的演變史至今仍未有具體的研究成果,原因包含了對攝影史、攝影家,以及攝影材料等全面性研究工作的不足,而社會大眾普遍對攝影材質仍一知半解,除了無法建構出完整的臺灣攝影史外,更遑論最基本的保存工作。
    近年來從政府中央到各縣市地方所屬的文化單位等,開始重視且有計畫地進行藏品的預防性保護及數位化工作,例如 行政院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臺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數位典藏建置計畫、宜蘭縣文化局「宜蘭的記憶-老照片數位典藏計畫」,都可以說明老照片的蒐集與保存已成為政府各級文化部門一重要工作項目,但老照片在經年累月地被人遺忘、忽視後,存放於不利的保存環境之下,極容易呈現發黴、水漬、沾黏等現象,貿然的進行複製、掃瞄等數位化程序,除了達不到理想的影像品質之外,更有可能因為人為因素而造成珍貴的老照片遭受更嚴重的破壞。<目錄>

貳、臺灣早期的攝影

早期臺灣攝影的起源目前尚無明確的定論,1895年日治時期以前,陸續有些傳教士或旅行家造訪臺灣,紀錄了一些臺灣當時的影像,但由於作品數量不多且多散落於國外各美術館、私人收藏家等,目前尚無有系統的整合資料出現。1895年《馬關條約》簽署後臺灣從中國割讓給日本,日本將攝影技術移入臺灣,自始臺灣攝影發展邁入一嶄新階段。以下即以日治時期作為分水嶺,說明臺灣攝影發展之演進過程:

 

一、日治以前(1895年以前)
1826年爆發中英鴉片戰爭後,清廷被迫開放五口通商,來華的外人漸多,其中有軍人、商人,傳教士也佔很大的比例,除傳教之外,他們也將西方的科技引入當時的清朝政府,蔚為風尚。由此推論中國東南沿海的傳教士開始將攝影術引進到臺灣地區的可能性頗高。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署,自始外人大量的造訪台灣。英國人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於1871年四月由廈門搭乘載茶葉的小汽船「福爾摩沙」號渡海,兩天後抵達打狗(高雄),再順海岸至台灣府(台南),然後徒步向六龜山區採集攝影。當時台灣南部的海岸、河溪、山麓和平埔族人的素顏作息景觀,已在一百多年前被有計畫地留證下來。湯姆森對當時的南台灣一帶山水、河川的風景及民間作息與平埔族人素顏等景觀,有計畫的拍攝下來,作品數量龐大。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署,自始外人大量的造訪台灣。英國人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於1871年四月由廈門搭乘載茶葉的小汽船「福爾摩沙」號渡海,兩天後抵達打狗(高雄),再順海岸至台灣府(台南),然後徒步
fajksdhfakdfhakjfhdkfjh

臺灣現存最早的照片除了文獻記載的以英人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為最早的攝影者之外,近年來陸續有許多專文和影像發表,顯示可能有比湯姆生更前期的 聖‧朱利葉‧安德華(St. Julien Hugh Ewards)以蛋清照片(Albumen prints)紀錄了1869年以前的臺灣風貌,這不僅是臺灣影像史的重大發現,同樣在研究臺灣的史料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非常值得有關單位深入追蹤與重視。


 

 二、日治以後(1895~1945年)

攝影風氣逐漸從東瀛引入,日本攝影家的台灣寫真,加上臺灣本地攝影家留日歸來後的開創影響,攝影術在民間無形中生根發芽。從這些留存至今的相關資料、影像顯示,當時拍攝內容主要包括下列幾項:
(一)官方記者或本省受聘攝影家有關宣傳或紀錄性的檔案。
(二)人類學者如鳥居龍藏、森丑之助、伊能嘉矩、長野義虎、鹿野忠雄等學者的原住民田野調查。
(三)本地與日籍的業餘攝影愛好者的影像創作。
(四)各地方的照相寫真館的留影存證等。

    從以上的歸納,可以瞭解當時攝影被賦予調查性的工具之比例為最高,這符合一外來政權對新殖民地的各種情資蒐集的目的需求,進而達到有效控制殖民地。

 

 


 

等級區分
燈光條件
攝影種類
   
 
極敏感
 
 
應以複製品代替原件展示
Autochrome和一些早期之染料類(Dye)攝影文物
 
 
 
非常敏感
 
 
每年不超過50,000 lux(3英尺-燭光×10小時×5個月/5英尺-燭光×10小時×3個月/),與下次展示時間至少間隔3年以上。
1.任何已有劣化者
如褐斑、黃化、褪色、乳劑層有損壞者。
2.建築藍圖
如藍曬圖、重氮類照片、褐線圖、影印複製槁等。
3.彩色相紙
如寶麗來照片、1990年以前之幻燈片、照片。
4.電腦輸出稿
染料、紙張等皆會影響褪色速率。
6.聚酯塗佈紙基類
1980以前的聚酯塗佈紙容易產生破裂且聚酯塗佈類相紙容易在光線下產生氧化。
7.現代顏料手工上彩之相紙
如原子筆、手繪類油墨等。
8.任何基底材與黏著層過薄者
粉紅色或藍色硫酸鋇層或黏著劑層有染料脫落者
 
一般敏感
每年不超過100,000 lux(3英尺-燭光×10小時×10個月/5英尺-燭光×10小時×6個月/),與下次展示時間至少間隔2年以上。
1.蛋清照片
若不確定現況穩定與否,可將其歸“非常敏感”類標準
2.火棉膠POP照片
此類接指銀粒子、白金、紙張等狀況皆完好者,若有任何褪色、黃化現象,應歸“非常敏感”類標準
3.明膠銀鹽POP照片
4.白金照片
 
 
微敏 感
 
每年300,000 lux(10英尺-燭光×10小時×9個月),與下次展示時間至少間隔1年左右。
1.明膠銀鹽紙基DOP照片
標準沖洗過程、無手工上色、過調、亮光劑等,否則應歸類於“非常敏感”類標準
2.碳素照片
紙張狀況完好且可確定影像由碳或顏料所組成,否則應歸類於“非常敏感”類標準
3.照相製版照片
 
如半色調、珂羅版印刷等以黑色顏料及優良紙材製作者,否則應歸類於“非常敏感”類標準

 

 

以「數位化」觀點談台灣老照片保存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