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走天涯-奇美提琴典藏

文/黃比宣

臺灣小提琴教母-李淑德教授,剛於國家音樂廳歡度過她八十大壽的紀念音樂會。其學生,從國外巨星林昭亮、胡乃元,至才剛滿七歲的小小提琴家,無一不同臺替這位臺灣小提琴音樂教育屆的國寶慶生。相較於提琴教育之於臺灣現今盛況,四百多年前的臺灣,或許還無人能想像,隔了半個地球之遠的義大利,竟然有一雙雙世代傳承的巧手,打造出征服時間與空間的音響,傳至四百年後的今日,繼續在臺灣這塊小島上唱出它最動人的聲音。

小提琴(violin)的前身是來自於歐洲中世紀的弓弦提琴,其功能多半是為舞蹈伴奏,十六世紀以降出現的小提琴,其初衷就是為了給專業的人士能在更高階的場所演出所做的改良,藉此也引發業餘的貴族們學琴的熱潮。然而,就在正要進入十七世紀之時,一股新的音樂美學觀念席捲全歐洲,獨奏家們走出了長久以來中世紀教會封閉的枷鎖,利用精湛的技藝與強烈的個人情感,徹底迷惑住其龐大的擁護者及支助者。不論是個人獨奏,亦或是為獨奏者而設的伴奏樂團,小提琴的功能在此時皆有了重大的提升,順勢將製琴的技術帶領到了顛峰時期。

現代的小提琴形體源自於十六世紀的義大利北部兩大城市-布雷西亞(Brescia)與克里蒙納(Cremona)。位於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Lombardy)的布雷西亞城市,十六世紀以前便是以教會的唱詩班、弓弦樂器和管風琴的製造聞名全歐洲。十六世紀初出現了布雷西亞製琴學派的開山祖師–札內妥(Zanetto Micheli da Montichiaro, c. 1489-c. 1561),展開此城漫長的製琴生涯。此後百年間,經由札內妥的兒子、同事及學生之手,布雷西亞學派的製琴技術日益精進,尤其在傑出的製琴家馬吉尼(Giovanni Paolo Maggini, 1580-c.1630/1631)的時期,一度將布雷西亞的提琴工藝推向全歐洲的頂峰。

小提琴N Amati_1656_正面全身(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提供)

同樣位在倫巴第地區的城市克里蒙納,樂器的製作則遲至1520年代才開始。傳說中,是製琴家安德烈‧阿瑪蒂(Andrea Amati, c. 1505-1577)從布雷西亞搬到克里蒙納並開設工作室後,才開啟了克里蒙納的製琴王朝。但又另有文獻資料顯示,安德烈.阿瑪蒂其實本來就是出生在克里蒙納城市的。關於他的生平,至今仍有不同的說法,但克里蒙納學派應是由製琴家安德烈‧阿瑪蒂所創立,也因為他個人無遠弗屆的成就,使得克里蒙納學派幾乎和阿瑪蒂(Amati)家族畫上等號。阿瑪蒂家族出產的琴,皆以數學公式般地琴身比例以及鮮明的琥珀漆色為其特色,於是就有人就推測上述特點即是安德烈.阿瑪蒂能率先製造出如此優秀提琴的主因。

安德烈.阿瑪蒂逝世後,由他的兩位兒子-安德烈.阿瑪蒂(Andrea Amati,c. 1505-1577) 與基羅拉摩‧阿瑪蒂(Girolamo I Amati,c. 1550-1630)繼承其手藝及工作室。兩兄弟日後又各自獨立開創了工作室,並開始招收學徒,使得製琴事業盛況空前。就在克里蒙納的製琴事業逐漸起步之時,1630年代的戰亂(1628-1630)以及接踵而來的大瘟疫與飢荒降臨在歐洲,重創了北義大利提琴製造的發展,帶走許多製琴師寶貴的生命及手藝,如布雷西亞製琴家馬吉尼。至此,布雷西亞學派的製琴技術便從此絕後。克里蒙納少數倖存的製琴師,包括了基羅拉摩‧阿瑪蒂的兒子-尼可羅.阿瑪蒂(Nicol?Amati, 1596-1684),而他也因此成為歷史傳承的關鍵人物。存活下來的尼可羅.阿瑪蒂,傳承了家族製琴的好手藝,更藉由優秀的弟子們,使克里蒙納超越了原本在製琴界的地位,直至鼎盛。尼可羅的父執輩與祖父皆只招收過少數幾位學徒,為的是防止技術的外流。直至尼可羅接手父親的工作室時,因阿瑪蒂家族前二代的名氣,提琴訂單如雪片般地飛來,人手不足加上當時景仰尼可羅的製琴家相當多,尼可羅開始招收大量的學徒,同一時期中至少有16位學生跟隨在他身邊學習製琴的技巧,培育出多位優秀的弟子,包括至今耳熟能詳的安德烈.瓜奈里蒂(Andrea Guarneri, 1626-1698)、弗朗切斯科‧盧傑利蒂(Francesco Ruggeri, c. 1620-1698)、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等現代小提琴發展史上重量級的大師。此事影響提琴史非常深遠,製琴技術的外流及推廣促進了提琴音樂的發展。

小提琴N Amati_1656_琴頭(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提供)

小提琴N Amati_1656_琴頭(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提供)

尼可羅可以算是阿瑪蒂家族最有名的製琴家,其之於小提琴最重要的貢獻,莫過於製訂出一套改良過的提琴大小,稱為「固定型制」(又被稱作”Grand Amati”)。在尼可羅製訂出這一套固定形制以前,小提琴其實還被畫分為大小提琴(Large violin)與(小)小提琴(violin)。法皇查爾斯九世(Charles IX of France, 1550-1574)與其母親凱瑟琳.梅迪西皇后(Catherine de’ Medici)曾在歐洲巡迴時,向尼可羅的祖父安德烈‧阿瑪蒂訂購了38把提琴,其中就包含了12把大小提琴、12把小小提琴。在法皇路易十三在位時所成立的「皇家24把小提琴樂隊」,也曾向尼可羅‧阿瑪蒂訂購多把小提琴。尼可羅改良後確定的固定型制,琴頭的長度稍微地延長,使琴之音量更加響亮;而琴長也稍微拉長,提琴尺寸與現今所用的差異性很小,可以說是現代小提琴的先驅。改良後的小提琴,尺寸比例完整、式樣優雅,音色甜美又易拉,音量更是飽滿有力,整體的調整可說是順應歐洲十七世紀注重個人情感的美學觀而改變的。

奇美博物館在1991年添購到一把曾流落至布蘭登堡(Brandenburg)的尼可羅.阿瑪蒂1656年份小提琴,保存相當完整,音色清澈而乾淨清亮,即是尼可羅當時固定型制的範本之一。當時便以這批範本加以細部上的微調,製造出同年份(1656)的另一把在當時被稱為「路易十四」(”King Louis XIV”)的小提琴。而尼可羅的固定型制,也讓他的門生們有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製琴的水平帶上另一個境界。

克里蒙納的製琴事業在1760年代,史特拉底瓦里及耶穌‧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 1698-1744) 這兩位大師逝世不久後,便開始趨於沒落。其沒落的原因,大致包括了十八世紀的北義大利政經不穩定;上一代的大師作品因為固定型制而導致數量氾濫,影響訂購者的意願;工業革命後,製琴家族學派的傳統製琴手藝後繼無人,而德國興起的提琴企業化,也促使義大利的手工提琴沒落。隨著時間的漂泊,眾多名琴成為時代下無知的犧牲品。直至十九世紀初,才有提琴的演奏家發揮了史特拉底瓦里與瓜奈里等名琴的潛力,讓世人重新見識到這些名琴的珍貴性,促使布雷西亞及克里蒙納的名琴被賦予古董的價值。而經歷過不同演奏家的名琴,其歷史的焠煉,更彰顯在日益華美的音色上。
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

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

奇美文化基金會長久以來在臺灣耕耘各項藝術的發展,其奇美博物館自1990年蒐集名琴至今,目標便是完整蒐集歐洲各國每一派重要製琴師及其子弟的作品,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上百名琴停止漂泊的命運,在同一時空中大放異彩,建立一個理想的「提琴王國」。2006年起,奇美博物館開始與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研究所合作,致力於將博物館所收藏的眾多名琴數位化,以便世人在線上即可一窺世界一絕的奇美提琴收藏。另外,更邀請到國內知名演奏家合作,錄製提琴經典的名曲,留下提琴的聲音紀錄,其數位成果可至奇美提琴數位典藏計畫網站聆聽及觀賞(http://archive.music.ntnu.edu.tw/chimei/index.html)。

 

此篇文章出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橋接計畫典藏故事徵文活動(http://story.teldap.tw/)-[佳作];並感謝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提供圖片。

 

參考資料:

1. 奇美提琴數位典藏計畫網:http://archive.music.ntnu.edu.tw/chimei/index.html。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數位典藏中心:http://www.ntnu.edu.tw/mus/Archive/index.htm。

3. Cozio.com- Identification and pricing information about old stringed instruments: http://www.cozio.com/Index.aspx.

4. Henley, William. Universal Dictionary of Violin Makers and Bows. Edited by Cyril Woodcock. Brighton, Eng.: Amati Publishing (1973).

5. Medici violins – Linking Artist and Patrons: http://mediciviolins.com/index.php.

6. Roberto Regazzi. “Amati, Dom Nicol?”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00738 (accessed November 23, 2009).

7. Kolneder, Walter. The Amadeus Book of the Violi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einhard G. Pauly. Portland: Amadeus Press (2001 printing).

評審總評:

A. 此文深入淺出、以流暢的文筆來談奇美文化基金會之小提琴收藏,是個很龐大的題目。第一段的引言,藉小提琴教母李淑德教授的八十大壽音樂會,引出台灣小提琴演奏的成就,再導入小提琴漫長又複雜的發展史。然而,此文談小提琴的發展史,篇幅太多,與奇美典藏小提琴的過程與其描述,一相比較,顯得失衡,全文也失之於資料堆疊,缺乏生動的內容或是更深的思考層面,顯得板滯枯燥。

B. 製琴源流寫來筆法精熟,可惜故事性不夠。

C. 提琴原由來歷及故事明確,可惜創意性不足。

D. 本文內容完整豐富,正確性高,敘述性強,故事性稍弱。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琴走天涯-奇美提琴典藏” 的回應: 2人

  1. 比宣的佳作 - 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工作日誌 Says:

    [...]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1809恭喜比宣唷,獲得高額獎金^^ 作者 婉君 發佈於 奇美名琴III 時間 12:25 | 迴響 (0) | 引用 (0) 評價值: [...]

  2. christian louboutin Says:

    有吉他教程么?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