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數位典藏之影像品質

圖·文/徐明景

數位化科技改變了人類傳遞訊息的方式,在身臨其境眼見為憑之外,可以將實物數位化記錄後,以數位媒材的形式傳輸到全世界各個角落,還原成複製品的形式呈現給受眾,從電子郵件中收到遠方親友用數位相機拍的相片就是常見例子。

數位典藏的精神就在於透過數位科技,記錄並傳達人類歷史文明的演進,因此能正確而傳神的記錄當下文物成為數位典藏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人類溝通的途徑中以視覺訊息佔最大比例,運用影像媒材來記錄與說明典藏品的特質益形重要,高品質的影像媒材製作於是不可或缺。

影響影像品質的相關因素依Brian W. Keelan在Handbook of Image Quality一書中可分為四大類型:人為加工的(Artifactual)、優先喜好的(Preferential)、個人情感(Personal)及具美學觀的(Aesthetic)。前二者較客觀,包含銳利度、顆粒性、紅眼、數位雜訊及色彩平衡、反差、飽和度、記憶色的複製等,大都直接和複製系統的客觀複製能力有關;後二者甚為主觀,和作品的原創者有較大關連。對數位典藏而言,如何運用影像技術以控制這些影響品質的因素,進而提升影像品質甚為重要。

國內數位典藏的工作行之有年,早期的數位影像檔案格式採印刷打樣的CMYK信號格式,在飽和度及廣色域顏色的影像品質上有先天的限制,現已採用RGB信號配合色彩管理系統可有較穩定的色彩複製品質,但控制銳利度與清除雜訊等特性並非色彩管理系統所能處理另外現有色彩管理系統是以特定光源下的實物呈現做為複製標的,並無法抽離照明光源的影響,換言之依現有色彩管理系統,其所用的照明光源在原稿和複製品之間得保持一致才行,這些都是現在受限的地方。希望下世代的影像典藏技術,能透過多頻譜複製的技術將物品本體的色彩特性記錄下來,不僅可模擬該物件在不同光源下呈現的效果,也有助於更進一步分析與處理該物件的色彩特性。

主觀的影像品質因素在個人情感上包含保有珍藏的記憶與傳達主體的本質,在美學上包含構圖與光線的氛圍等,這些已超越影像複製的考量範圍,在評斷具有主觀意識的影像時,如判定攝影比賽的影像品質時,就可以第三者的角度客觀評定影像品質的高低,然而已超越單純記錄典藏品的層面。

影像品質的良窳牽涉數位典藏是否精準的保存與記錄典藏物件的本體,若牽涉主觀情感的價值定義,還有賴於對該典藏品領域知識的深層詮釋,因此在典藏品數位化之前,如何明確界定該物件的特質,並針對此訴求以最適切的影像複製技術,將影像品質呈現至最佳狀態,應是值得注意的重點。

圖說:

數位典藏的重點可以用「立足過去、放眼未來」來說明。如同屏東科技大學盧惠敏教授所主持的老建築搶救中心,將整個木造的舊廟宇建築完整的保存下來,並逐步分析再重建,其中的苦心及辛勞和未來的潛力都相當高,是非常好的數位典藏實例。 (徐明景2009.3.7.攝於屏東縣內埔鄉屏東科技大學)

延伸閱讀: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色彩管理,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042&page=3 (98.3),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林彥宏 黃冠華:《數位典藏內容競爭力評鑑指標的建立─以影像質量為例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858(97.10),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