謄寫版的刻「版」印「像」

·文/阿昭

 

 在網路資訊發達無遠弗屆的今天,大部分的資訊幾乎都能透過網路就可以輕鬆的查到。所以我們只要透過上網搜尋,數以千計甚至萬計的內容,即可在彈指之間迅速呈現在我們眼前。

就算是要下載或列印,對我們而言也都是輕而易舉的事。即使要將這些資訊再大量複製也毫無問題,我們可以利用電子郵件的附件功能,就可以將資訊傳送給需要的人士,或是將相關的內容下載,並透過影印機即可重覆列印出大量的複製品。

但是這些現在看來極其容易的事,在過去可沒有那麼簡單呢!我們先將時光倒轉到約半個世紀前,看看當時的人們是如何辛苦複印資料的。以老師的備課為例,若想要印出一份講義給班上的同學參考,通常得先翻閱手邊的書籍資料,查找是否有可供參考的相關內容。如果資料不足的話,還得再親自跑到圖書館查閱一番,然後還要將所需的資料,用「純手動」的方式一字一句的抄寫下來,因為當時可還沒有發明影印機這種科技產物,方便他們輕鬆的列印呢!經過辛苦的前置作業後,一份講義的手稿才算終於完成了。

但是在當時他們要如何做,才能將整理好的資料複印給每一位同學呢?這就得從油印機談起了!這種油印印刷技術,源於1880年代,美國人狄克(Albert Blake Dick)想到將防水紙放在金屬版上,並用金屬尖筆在防水紙上用力書寫後,利用紙上所留的孔洞來當作複印用的網版。但是此項發明已被愛迪生在1880年申請專利了(Method of Preparing Autographic Stencils for Printing,US Patent No. 224,665),因此狄克向愛迪生取得授權後,便將這項新裝置取名為「愛迪生油印機」(Edison Mimeograph),而透過愛迪生的高名氣,也成功幫助他行銷了這個新機器。這種油印機截至1940年為止,在美國已有50萬台的高使用率了(齊思賢譯,2007)。

後來此項裝置亦傳入日本,而日本人將「油印機」這個外來詞彙義譯為漢字「謄寫版」(山口要,2007)。在1894年時,「謄寫版」經日本人崛井新治郎父子改良後,被陸續使用於日本的大學、商社、新聞通信社及陸、海軍的軍事通信上,其銷售通路亦擴展到中國,像天津、上海、漢口、南京等各地的分店(志村章子)。

在油印前,必須先用蠟紙刻成油印用的蠟紙版,才能印製資料。製作蠟紙版所使用的工具有:鐵筆、蠟紙及鋼板。鐵筆的粗細大約和現在的鋼筆相同,只是比鋼筆稍長一點,而前方的筆頭由於經常書寫而較易磨損,所以筆頭被設計成可抽換式的。蠟紙的尺寸則比現在的A4影印紙略大,整張都標有類似稿紙一樣的方格紋,以方便書寫。鋼板則分為兩面,一面標有細的直線,另一面則標示細的斜線,這些細線的作用是為了讓刻字者刻字時參考用的,以確保字體更為工整。至於選擇那一面刻字,則視個人寫字的習慣而定。

確定鋼版使用面後,再將蠟紙平整的鋪放在鋼版上,然後將內容以鐵筆刻在蠟紙上。當鐵筆的筆尖刻在蠟紙上時,就會將蠟紙上的蠟質層劃破,而露出紙張本身的纖維細孔,若有少數的字不小心刻錯,還可以貼上白紙勉強修補。不過,如果錯誤太多,就只有忍痛將整張蠟紙作廢,重新再來一遍了!

由於要在蠟紙上刻劃出工整的文字十分費勁,所以一張蠟紙刻下來,常常會造成手腕痠痛,這對長期從事此項工作者而言,手指結繭更不在話下。此外,用鐵筆所刻成露出纖維孔洞的蠟紙版,其成品的好壞與刻劃的力道有絕對的關係,因為如果刻得太重,就會因孔洞過大,造成在進行油印步驟時,過多的油墨滲漏使字體糊成一團。反之,若是劃得太輕,則會因油墨無法滲入,使字跡無法清晰呈現。

另外在刻劃蠟紙時亦要注意留邊,因為墨輥具有一定的長度,所以邊緣會有不易均勻滾墨的現象。而且蠟紙的邊緣大多是用來固定用的,因此若所刻劃的內容太靠近邊緣的話,會導致油墨無法滲入而造成內容漏印的現象。

 

圖1-謄寫版下方的抽屜可放置工具,典藏單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圖1-謄寫版下方的抽屜可放置工具,典藏單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在好不容易完成以鐵筆刻好蠟紙版後,才可以進行下一個階段─油印。油印機(又稱「謄寫版」)的外表有如一個木製結構的箱子,其構造大略可分為:可掀式紗網、置紙平台兩大主要部分,有些比較考究的甚至附有工具抽屜,裡面可供放置墨輥及蠟紙等相關工具以方便使用(圖1)。

圖2-透過謄寫版上方的可掀式紗網可將油墨印在紙上,典藏單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圖2-透過謄寫版上方的可掀式紗網可將油墨印在紙上,典藏單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在進行油印的過程中,首先要將刻好的蠟紙版正面朝上,再用可掀式紗網下方所附的小夾子平整地予以固定。接著再放置一小疊空白紙張在置紙平台上,然後將紙張用置紙平台上所附的長型夾子加以固定,並將紙張調整好位置,以確認紙張是正對在可掀式紗網之下,以利於輥印(圖2)。

接著選擇油墨的顏色(當時一般常見的油墨顏色只有藍、黑兩色),並將所選擇的油墨顏色憑個人經驗調成適合的濃度,就可將油墨平均塗滿在墨輥上,最後再將被油墨塗勻的墨輥,在紗網上往復均勻的輥印,透過蠟紙版上的孔洞,油墨就可以滲入到白紙上,如此便可以將所要印製的內容呈現到白紙上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通常上墨後輥印一遍即可,因為若多次來回輥印就會造成白紙上的油墨線條重疊,而影響其美觀。待輥印完成後,就可將印製完成的該疊紙張取出,接著再重覆同樣的動作輥印,如此一張張以純手工油印的講義也就因此大功告成了!不過若要保證每張講義的表面乾乾淨淨的話,則需要熟練的經驗與技術,才不會使講義的邊緣因沾上多餘的油墨而髒污難看。

一般而言,一張蠟紙版大約可重覆輥印百餘張,但是有些「練家子」(熟練此技術者)所刻成的蠟紙版,甚至可印高達500到1000張左右。由於刻劃蠟紙版十分花費心力,所以如果同樣的蠟紙版內容在油印過後尚可使用,還會用報紙包覆平整後備用。不過這種「勤儉持家」的方式在當時並不多見,因為多數蠟紙版在印製過後,多已沾上太多的油墨,所以常在使用過後就被丟棄不用了。

用謄寫版手工印刷的方式雖然費力又費時,但是在1950年甚至到1970年代影印機出現的早期仍被普遍使用。它常被用來印製講義、考卷、傳單、珠算練習、甚至樂譜(是五線譜喔!而不只是簡譜而已)及法院用的裁判書等等各式各樣的印刷品。

雖然謄寫版手工印刷因為影印機的出現而默默走入歷史,但是同樣運用這種所謂「網版印刷」(或稱孔版印刷)的技術,仍然存在於現今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一般所看到的廣告旗幟、服飾花紋、藝術版畫,甚至印刷電路版等,都是「網版印刷」的運用喔!最難以想像的是,發明之王愛迪生竟然也是研發此項網版油印技術的祖師爺呢!

參考文獻:

Owen, D.(2007)。拷貝一瞬間:影印機走入辦公室的歷史(Copies in seconds)(齊思賢譯)。台北市:左岸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山口要(2007)。台灣閔南語的日語借詞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志村章子。堀井新治郎元紀(1856-1932)仁紀(1875-1962)親子略年表。上網日期:99年1月18日。檢自:http://www.chuo-printing.co.jp/

gariban/rekisi/horii/horii.htm

Edison, T. A.(1880)。Method of preparing autographic stencils for printing. Retrieved Jan. 18, 2010, from http://edison.rutgers.edu/patents/00224665.PDF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謄寫版的刻「版」印「像」” 的回應: 1人

  1. 燁子 Says:

    這是阮一直在找尋的工具啊!感動!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