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下文化種子,李登輝總統與他的介壽館音樂會-國史館總統視聽史料編目紀實

 圖/國史館、文/小沙

國史館(以下簡稱本館)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指導下,進行國家級史料的數位化工程。史料的類型隨著科技演變,從文件、照片、書報、底片

,到了李登輝總統時期,「視聽史料」成為最新的記錄格式。本館編目人員從歷史新聞畫面與隨行攝影官的拍攝影像,重溫與記錄歷任總統的生活,比起紙本史料更能真實描繪過去時空的原貌,無論是總統接見外賓、出訪友邦、蒞臨演講、贈勳授勳、國宴閱兵,甚至私下的巡視與出遊,都能在視聽史料中重回現場。

巴拉圭瓜拉尼韻律婦女合唱團.

巴拉圭瓜拉尼韻律婦女合唱團.

過去由於總統身分的特殊性,一般民眾無法接近,行程內容也未對外公開,僅只於新聞上官方公佈的照片與新聞稿,才能知道國家元首的生活,但卻是選擇性的描述與呈現。隨著歷任總統走入歷史,國家元首史料已經不再具有機密性,不僅可以開放給相關人員進行研究,一般民眾也能在本館相關的資料庫中一窺究竟。例如,在本館李總統視聽史料中,經由當時隨行攝影官的第一手畫面,竟然呈現不同於新聞中的李總統。例如:你可知道,總統府在接見外賓時,日語與英語皆流利的李總統,往往讓外交部的口譯人員毫無用武之地嗎?你可知道,每當李總統與外賓熱烈交談時,一旁陪同的官員如何努力製造話題嗎?你可知道,總統府舉辦茶會時,他總是親自替賓客分送茶點與飲料嗎?你可知道,私下的李總統喜歡爬山,時常與爬山民眾在涼亭喝茶聊天嗎?你可知道,總統與夫人曾經在爬山時為了路旁植物的名稱而爭論不休嗎?你可知道,第一家庭的成員在每年的官邸尾牙中為警衛人員高歌的曲目嗎?而你是否知道,當年總統府介壽館音樂會有多精彩嗎?

李總統任內的「介壽館音樂會」一共舉辦了20屆,當年有鑑於國家走向民主開放與經濟富裕,在物質條件獲得滿足後,極需心靈的充實與提升,尤其社會上重利急功的風氣,導致許多教育與家庭問題,文化復興與心靈改革成為李總統積極推動的政策,介壽館音樂便在這樣的時空下應運而生。

歌劇演唱家波柏,瑪麗波特,奧柏蕾索娃,史特羅耶夫

歌劇演唱家波柏,瑪麗波特,奧柏蕾索娃,史特羅耶夫

從本館「李登輝總統視聽史料」中關於介壽館音樂會的資料可以看出,一般民眾並無法參與這在總統府內舉辦的小型音樂會,而是由總統府主導下,以李總統伉儷的名義,邀請政府官員與駐華使節參與,因此是類似於國宴的外交場合,媒體也只能得知表演人員與演奏曲目,並無法進入採訪拍攝,一如舉行國宴時媒體能知道菜單卻無法吃到菜一樣。而在今日,透過本館總統視聽史料的檔案編目,不僅僅得以讓我們一窺總統國宴的盛大,文武百官及外交使節的舉杯敬酒與大快朵頤。當然,還有每一次的介壽館音樂會。

由於介壽館並非專業表演場地,音樂會也非追求營利,而是李總統希望藉此引發各界群起效尤,提倡藝術欣賞的風氣,也將文化的種子散佈於國人的心中。因此,藉由總統府主辦,由總統伉儷親自邀約,以及在政府首長與駐華使節前的演出,拉高音樂會的層級,使介壽館音樂會成為當時國內藝文界最具代表性的舞台。另一方面,能參與演出的表演團體或個人都是一時之選,無論是當年國內外重要音樂獎項的得獎新秀,或者國內外重要藝文表演團體,參與演出的音樂家能在總統伉儷、政經首長、駐華使節與藝文界重要人士前演出,都視為無比榮耀,而且能與其他好手共同切磋,更是一般演奏會上不易遇見的機會。

青年演奏家蘇毓敏、辛幸純、黃心芸、楊文信

青年演奏家蘇毓敏、辛幸純、黃心芸、楊文信

首場介壽館音樂會於民國80年7月13日舉辦,即邀請林昭亮(小提琴)、吳菡(鋼琴)與張正傑(大提琴)三位揚名國際的演奏家演出,在當時國內音樂欣賞風氣尚未蓬勃時,介壽館音樂會確實給了這些旅居國外的國內優秀音樂家一個重要的舞台,不僅代表國家演出,也讓國人認識這些重要的臺灣之光。而後諸如歐陽伶宜(大提琴)、胡乃元(小提琴)、陳瑞斌(鋼琴)、蘇顯達(小提琴)、葉綠娜(鋼琴)、李逸寧(豎琴)、林佳靜(鋼琴)、葉樹涵(小號)、楊喬惠(單簧管)、曾耿元(小提琴)、蔣宜庭(大提琴)、朱宗慶打擊樂團、臺北室內合唱團、臺北市立國樂團、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國立實驗合唱團等,現今皆名揚國際的音樂家與藝文團體,都曾在剛嶄露頭角時在介壽館音樂會初試啼聲。除西方古典音樂外,中國傳統音樂與臺灣民俗樂曲等也不曾缺席,以及國內重要音樂作曲名師如馬水龍、許常惠、盧炎、江文也、呂泉生、史惟亮、郭芝苑、李泰祥的作品,也時常在音樂會上發表。

在82年3月20日的第七次介壽館音樂會中,邀請國內平劇、歌仔戲、崑曲、豫劇的傳統戲曲四大名角:顧正秋、廖瓊枝、華文漪與王海玲,共同演出經典戲曲橋段。無論那一種戲曲,都擁有眾多的戲迷,把最具代表性的戲曲先後在同一個舞台演出,不僅是介壽館音樂會的大膽嘗試,也是國內未見的創舉,而也只有介壽館音樂會的重要地位,才能在同一個地點,觀賞到風靡大江南北、影響中國數千年的戲曲文化。「國史館總統視聽史料」可貴地記錄了這一刻:華文漪首先出場,表演牡丹亭的「遊園」一折,接著是廖瓊枝,演出「陳三五娘」一劇的「益春留傘」,下半場由王海玲出場,表演「唐伯虎點秋香」戲中的「丹朱筆硯」一折,最後出場壓軸的是有菊壇青衣祭酒雅稱的顧正秋,演出「鎖麟囊」劇中的「選粧」與「春秋亭」。

胡乃元

胡乃元

介壽館音樂會隨著李總統卸任也宣告結束,而後雖有「總統府音樂會」的誕生,但型態已經不同於介壽館音樂會。現今文化活動與藝術欣賞的風氣普及,許多音樂家與表演者不乏優秀的表演場地,介壽館音樂會的階段性任務已經結束,20屆以來有許多年輕音樂家在此展開人生的新頁,也讓許多重要的表演團體與音樂創作人能擁有為國家而演出的榮耀,更使數以萬計的民眾經由電視與廣播聆聽難得的高水準音樂演奏會。想看看林昭亮與胡乃元初次登上介壽館的片段嗎?想看看新生代大提琴家歐陽伶宜在青少年時期的模樣嗎?想看看四大名伶同場較勁的精彩影像嗎?當年無法進場,現在國史館帶你去。

伸閱

國史館數位典藏計畫

http://dftt.drnh.gov.tw/

國史館館藏史料文物查詢服務系統

http://weba.drnh.gov.tw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