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寫島嶼翁鬱:日治時期林業文獻典藏

 文/林定立

日治時期的台灣經濟是相當典型的殖民地經濟,自然資源與人力運用皆配合宗主國整體發展。因此,農林畜牧等自然資源的調查與開發,便成為總督府的重點政策,這也為台灣帶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資源勘查。此舉一方面補足日本熱帶林木研究的缺乏,一方面則是將台灣視為大日本產業鏈重要環節的基礎作業。這些勘查成果,成為日治時期乃至於國民政府接收後台灣開發的重要基礎。

今日這些林木政策的影響仍存留在台灣各地,許多建設以不同面貌駐足於台灣民眾的生活之中。例如當時的實驗林場「台北苗圃」成為今日的「台北植物園」,深入四大林場的鐵道變成了觀光火車,某些廢棄不用的糖廠紙廠則成了藝術展館,不僅物質上的建設透過功能轉化得以保留了下來,當時的研究成果也能為現代所用。現今許多的生物物種研究,其參考便是依據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報告,尤其台灣歷經政權轉移,各項開發接踵而來,生態與城鄉環境早已完全改變,因此從自然史的角度來看,日人的調查可說是近代台灣自然生態一次重要的記錄。

林業試驗所經過日治時期的台北苗圃、殖產局林業試驗場、中央研究所林業部及總督府林業試驗所這樣一路發展,體制的轉變雖使單位職屬多次更換,然也因此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文獻、典籍及圖鑑,許多研究文獻、圖譜至今仍屬全台唯一的資料。深入閱讀這些文獻資料,彷如劃開時與人的屏障,重新見到台灣的原始自然。

林試所著力於日治時期文獻的數位典藏已有兩年時間,完成林業文獻資料庫及多部圖譜的展示系統,內容包含《本草圖譜》、《有用植物圖說》、《櫻花圖譜》等多部圖譜,以及《台灣博物學學會會報》等多本文件的數位化。今年則完成《A Voyage to China and the East Indies》、《重修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學雜誌》、《台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報告》等刊物與重要典籍的數位化保存。

 圖-《Voyage》插圖:BARTERIA CRISTATA。

圖-《Voyage》插圖:BARTERIA CRISTATA。

發現之旅──台灣植物的調查記錄

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隨日本軍隊來台的植物學家栗田萬次郎,事件平定後留在台灣繼續他的研究路程,1888年時以〈臺灣南部植物腊葉目錄〉之名撰寫報告,發表於《植物學雜誌》,這是日人發表的首篇有關台灣產植物的報告。自此以至日治時期,陸續有學者被派遣來台採集,尤以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主,其採集的標本一部分留存台灣,一部分送回東京保存於該大學的標本館。而有關台灣植物的調查研究報告,在《植物學雜誌》、《臺灣博物學學會會報》等刊物上出現的篇幅也逐漸增多。

閱覽林試所已完成之《植物學雜誌》線上成果,我們可以發現,內容除了日本本土的植物研究之外,也能看到當時因為日本特殊的殖民考量,東南亞各地皆成為其勘查範圍。然而,台灣物種的研究報告是當中數量最為可觀的部分,《植物學雜誌》收錄有植物學家大渡忠太郎以記遊方式所撰寫的〈臺灣植物探險紀行〉,該文對台灣風土及常見植物分佈作了概略性描述;此外如台灣產油點草屬、台灣產木犀科、台灣產摩蘿科及高山植物等台灣特有物種的研究報告,或是以產業計畫為目標而產出的台灣有用植物、茶樹、森林帶、針葉林、檜木調查報告,甚至今日蔚為話題的紅麴菌,《植物學雜誌》中都早已有相關記載。

資料庫中也收錄《臺灣博物學學會會報》,該刊物可以說是台灣物種研究之大全,自1911(明治44)年3月創刊到1945(昭和20)年2月停刊,總計發行34卷252號,文章約為二千餘篇,其中動、植物的研究占了八成以上,地質礦物占約一成,其他如人類學、氣象學、考古及雜記類等約占一成,其中不乏現在學界所熟知、重視的物種,其命名與分類,可依據此會報追溯至日治時期,所累積下來珍貴而詳盡的博物資料,是認識台灣這美麗島嶼的重要索引。

除了上述內容之外,尚有針對林木研究而編輯的《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報告》。1939年,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改組,獨立為「林業試驗所」,《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報告》結集此時期林業經營及森林資源之調查研究成果,在此刊物中可見基礎的木材解剖、詞彙及分類報告,更有植育、經營、利用、保護等產業與生態持衡的探討。將這樣的資料數位化並建置線上資料庫供民眾檢索,更是一項重要典藏知識的釋出。

《重修植物名實圖考》插圖:山西胡麻

《重修植物名實圖考》插圖:山西胡麻

重要典籍數位化

除大量研究報告文獻外,林試所因本身的任務執掌的關係,也保存了許多重要典籍。《植物名實圖考》是1848年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濬所編,結合歷代文獻與巡察採集之成果編撰而成,記載植物1714種,分成穀、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等12類。這是一部專門記載植物之生物學特性的專著,其中附有1800多幅圖畫,比歷代本草著作中的圖都還要精確。當時林奈的分類學方法是西方科學主流,日人雖以此方法記述植物之24綱,但仍視建立中國本草植物醫學體系為重要目標,因此產生許多「重修」、「校正」本草典籍的專書出版。《重修植物名實圖考》正是1884年日人小野職予以重修、集成的成果,也收錄在資料庫中。

另外,《A Voyage to China and the East Indies》(《中國暨東印度之旅》)是瑞典生物學家Peter Osbeck所著述,林試所完成此書之英文版本的數位工作,於十九世紀印行的這個英文版是以德文版為翻譯底本(譯者為德國當時著名的遊記作家Johann Reinhold Forster,曾伴隨英國Cook船長的第二次世界航行),目前已屬罕見之典籍。書中內容著重於中國動植物的記錄,詳載各類動植物的學名及特徵,並包含許多經濟與貿易情況,為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與植物像提供了一手資料。在此書中更有許多動植物的記錄為當時首見,甚至由作者加以命定,例如「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便是Peter Osbeck於1765年根據在廣東省珠江中採得的標本所命名的。

自然史資料之建立與展望
林業試驗所日治時期林業文獻資料庫

林試所自2007年起執行典籍文獻的數位化工作,成果陸續彙整於「林業試驗所日治時期林業文獻資料庫」中。日治時期文獻記錄的數位化典藏,因其在歷史上的特殊性,能夠提供應用的部分將遠超過我們目前所預期的範疇。例如近來民族植物學領域所研究的範圍涉及台灣原住民過去生活的各層面,而原住民的生活與自然資源是相互依存的,在現今原住民生活型態轉變與環境變異的狀況下,實難提供此一研究領域予有效力的佐證,因此這些日治時期的研究記錄便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台灣目前有數個擁有日治時期植物文獻的單位,但林試所圖書館館藏獨特且豐富,其數位化工作不但有助於台灣自然史資料的建置,未來更期望與台灣大學、農業試驗所及中央研究院等機構橫向串連,建立一個四方發達、枝葉茂盛的自然史資料庫,為台灣生物研究提供有力的知識系統。 

 

感謝 林業試驗所圖書館日治時期林業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提供本文相關圖文資訊。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記寫島嶼翁鬱:日治時期林業文獻典藏” 的回應: 1人

  1. 邱澎生 Says:

    多謝分享。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