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傳統-當代原住民文化藝術的自我述說

文/Tipos Wang

連橫在台灣通史序寫著:「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台灣近四百年的歷史書寫,主要起於明鄭時期漢人渡海來台。但在這之前,台灣島上早有著一群與自然萬物和平共處的原住民,只是這些沒有文字的族群是以口傳的方式來傳述自身的起源神話,所以在漢人來台與日治時期的歷史書寫裡,他們也一直處於被記錄的位置。時空轉換到正視多元文化並存的當代,一股原住民族自我述說的風潮正蘊藏著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新文化。

目前想要瞭解原住民早期文化的方式有兩種,一個是透過考古文化遺址的發掘,例如位於花蓮東海岸的靜浦文化,由於出土陶器的器型、種類和傳統阿美族陶器十分類似,加上靜浦遺址大多也與阿美族傳說中的舊社相符,所以就被認為是阿美族祖先所留下的文化。另一個方式,就是透過日治時期日本學者對台灣原住民族的記錄。台灣首次進行的原住民調查,始於1895年日本政府派遣學者進行的民族學調查計畫,後來台北帝國大學在「土俗人種學講座」標本室所收藏的大量民族學與考古學標本與照片,目前已由臺大人類學系進行數位典藏計畫(http://www.museums.ntu.edu.tw/museums_anthropology.jsp )。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將「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及「臺灣省立博物館」時期蒐集的台灣原住民文物進行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數位典藏計畫(http://117.56.50.37/aborigine/)。

花蓮縣壽豐鄉水璉部落的靜浦文化遺址

博物館給人一種將文物精華典藏的感覺,過去原住民的文物被研究人員視為標本採集蒐藏,如今這些典藏的文物成為原住民認識自己的管道之一。例如泰雅族的織藝家尤瑪‧達陸,就透過到國內外博物館尋找泰雅古織品,並奔波於台灣各泰雅原鄉做文化採集的方式,成功完成複製古物織品。同時也有博物館主動鼓勵原住民利用藏品,進而創造新的知識與價值,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每年都會找一個原住民部落來共同合作策劃展覽,由博物館提供經費與展示空間,讓族人透過展覽主題與文物選件,來決定自身的族群文化要怎樣呈現,使原住民朋友可以大聲地在都市的博物館裡說出自己的族群故事。

順益博物館2007年與撒奇萊雅族合作「火神光照‧喚起Sakizaya的記憶與榮耀」特展

原住民的物質文化常承載著族群的藝術文化,撒奇萊雅族即是個以土金色與凝血色的族服傳遞族群歷史的例子。原本居住在花蓮平原北方的撒奇萊雅人,在1878年的加禮宛戰役時,被清軍圍攻並放火燒燬部落,逃離家園的撒奇萊雅人為了躲避清兵的追殺,便隱藏身分居住在阿美族的部落裡,一直到2007年時才經行政院宣讀通過成為台灣第十三個原住民族。但也由於撒奇萊雅文化已經大量流失,所以族人便以傳統結合創新的方式,重建自己的傳統服飾,蒐集文獻、訪問耆老記憶中撒奇萊雅族早期的服裝樣式,再賦予服飾顏色新的文化意義,以當代的服飾記錄下那段祖先難以言喻的歷史變故。

撒奇萊雅族用以重建族服的老照片

撒奇萊雅族服的主色為土金色與暗紅色。男性是部落裡的年齡階級,所以男子的服飾以暗紅色為主,象徵著1878年時在戰爭中犧牲的祖先凝乾的鮮血,也代表族群的生命、能量。頭目的服飾是以土金色為主色,因為頭目代表土地,是部落的根本。成熟婦女會穿凝血色的衣服和土金色的背心,因為婦女是母系社會的重心,掌管家庭、財產,也負有延續血脈的重要責任。未婚少女的服飾則是以土金色為主,沒有代表生育子嗣的暗紅色。在配飾上,女性頭飾的白色串珠代表眼淚,頭飾下圍的綠串珠代表部落圍牆-刺竹。腳套上的咖啡色代表祖先逃難時沾在衣服上的樹枝、草及泥巴,提醒著勿忘祖先逃難時的苦難。情人袋上的三角形,代表砂婆礑山上的三角石印記神話故事,代表犧牲、奉獻與貞潔。

撒奇萊雅族的青年與婦女服飾

撒奇萊雅人的族服以土金色和凝血色為主色

撒奇萊雅族過去雖然曾經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但現在族人正藉由文化復振的方式重回歷史舞台。這年頭的原住民族群文化已不再像過去被主流社會所定義,他們正在活出自己的樣子。製作撒奇萊雅族服的撒奇萊雅族裔Siku,在追尋傳統的同時,她也以前進時尚市場為目標,所以常將具有民族風特色的設計融入現代時尚服裝、配飾作品,而這般的文化創意也讓她獲得花蓮第一屆民族風尚時裝比賽首獎的殊榮。台灣原住民歌手Suming則是希望藉由以創作母語(阿美語)流行歌曲,創造一股哈「美」旋風。Suming認為活在當下的原住民應該要在傳承中加上一點創新,傳承文化也能與現代的背景做結合,如果過於拘泥過去使文化沒有被傳承,那最後就真的會變成「不能摸、不能碰」的文物標本,只能送到櫥窗裡面給人觀賞。

Siku製作的玩色系列撒奇萊雅服飾

Suming用歌聲跟舞蹈,表達阿美族都蘭部落的文化。Siku用傳統和創新再現撒奇萊雅族的文化,使族群結合現代,讓傳統也可以穿在身上、戴在身上。在他們無懼於當代社會變遷的驕傲感中,文化與藝術也就藉著這種方式,存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裡。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