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台灣線上寫景

文/褚如君

大自然變化的奧妙是人類竭盡一生也無法全數閱覽,一沙一世界,探求環境細微、隱匿於表象之下的運作,有以詩、詞、畫等表達記錄下當時現存的感受,以一種好奇卻不失嚴謹的態度去面對世界的變化,以觀察與轉換,將大自然各不同元素組構,藉著個人手法將「值得的美與知識」留存下來。「風景畫」承載了敘述、紀錄與情感表達的功能,是捕捉常民生活的珍貴圖像,不同於現代人以相機的快速紀錄,需要更深入的體會景物。

梵谷為追逐燄日而到麥穗如浪的普羅旺斯,高更在遙遠的大溪地找到大自然神秘的力量,許多藝術創作者在面對大自然時,獲得了更多的靈感和創作力,許多傑作也都是陶醉於自然裡誕生。每個人面對事物的感受不同,畫家們帶著濃烈的情感、細膩的觀察,藉由畫筆,表達他們所體會的感受,所以我們看梵谷的「星月夜」色彩充滿情感的變化、「向日葵」那明亮色彩與隨風搖曳的姿態,一定是親力所聞而有的呈現。

風景畫不但如實地反映創作者如何感受自然、面對環境,更反映出各時代的文化面貌。台灣現代風景畫的誕生是由日本人間接影響台灣,發展過程中除政府的主導外,更與台灣畫家面對自己家園的態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畫家們以寫生繪法真實記錄自己的家園,擺脫芥子園符號式的模擬,甚至開始下鄉寫景,內容除了高山美景、民俗祭典、也描繪古屋陋巷的影像。以下(圖1),我們就從台灣多樣性知識網的「台灣藝術選粹」典藏畫像中看台灣各地的風景畫。

一、北部

十九世紀日本浮世繪興起,其中「名所繪」的風景畫風格,除了滿足當時無遷徙和旅行自由的民眾對名山秀水的憧憬之外,也有做為旅行手冊的應用。台灣日治時期的日本人以同樣的想法描繪台灣,由日籍畫家鄉原古統所繪的〈臺北名所圖繪十二景〉,描寫台北各地的景色與常民生活型態,除了山河景色外,也描繪常民信仰活動的景象(圖2)。

圖2:鄉原古統/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之四 龍山寺
圖3:郭雪湖/南街殷賑

出生於台北大稻埕,獲選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的郭雪湖其作品《南街殷賑》(圖3),以誇張、戲劇化的手法,描寫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口節慶熱鬧的景象。在畫家刻意的安排下,林立於拱形立面間的各招牌形成一整片被類型化與圖案化的洋樓,廟街上熱鬧喧騰的人群,加上招牌上「蕃產」、「蓬萊名產」等字樣,耳邊似乎傳來攤販叫賣鳳梨、香蕉等水果,充分構築出台灣富足盛產的南國景象。

圖4:李石樵/1950 淡水河畔
圖5:洪瑞麟/淡水白樓

淡水,現在是北部地區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早期在他尚未如此觀光化時,是許多文人畫家最喜歡聚集的地方,因此你在台灣藝術選粹裡可以看到許多淡水的景色(圖4、圖5),不妨將各作品拿來比較看看,你會發現畫家們喜歡淡水的理由有很多,他的早晨與黃昏,他的人文氛圍與歷史情感,他在台灣的紅瓦老宅與灰白色調的連棟矮樓裡,斑斑駁駁的歲月痕跡,輕輕飄散著浪漫的感傷。

二、中部

圖6:石川欽一郎/豐原舊道
圖7:廖繼春/豐原風景

豐原,顧名思義是一地物產豐饒的平原,因此也成了畫家們執筆的地方。石川欽一郎與廖繼春同樣描繪了這個富足之地,構圖與運筆皆有相似之處,但石川以水彩表現明亮的色彩(圖6),筆意輕快,表現農家的安居樂業。素有「色彩魔術師」美譽的廖繼春在表現家鄉的景象時,則以油畫沉穩的色調表現對土地的情感(圖7),相較於描繪墾丁那充滿陽光與熱情的南灣(圖8),廖繼春畫中粗重的輪廓線、強烈對比的色彩,暗藏野獸派的狂野與奔放。

三、南部

圖8:廖繼春/墾丁公園
圖9:許武勇/台南普濟殿前
圖10:陳澄波/嘉義公園

畫家們「畫家鄉」,更出自於對家鄉土地的情感表現,如李澤藩畫新竹、林天瑞畫高雄茄萣、李梅樹畫三峽,各表現不同的觀察與感受。台灣最具前衛精神的前輩畫家許武勇畫台南普濟殿前的廟會活動(圖9),以分割的線條與塊面,表現祭典隨之而起的韻律。

陳澄波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可從十幅描繪嘉義景致的畫作看出,他個性坦率熱情,繪畫偏好暖色調,與搶眼的紅綠對比,宛如原始森林區的嘉義公園(圖10)是他後期經常寫生的地點,他對嘉義的描繪也被市政府以複製畫的形式置放於他寫生的地點,畫作與現今面貌的對應更有時光更迭的不同韻味。

四、東部

台灣的後花園-花蓮,處處藏有美景,除了有壯麗深邃的峽谷景觀,還有中央山脈的系列山景,早晨黃昏皆有不同的變化,也應此許多畫家一趟寫生之旅就會規劃個好幾天。與藍蔭鼎、李澤藩並列為台灣水彩畫三大家的馬白水,在描繪花蓮長春祠的畫(圖11),他嘗試運用東方的水墨和宣紙,以水彩顏料和墨色相互合用,色塊鮮明大方,構圖採用了高視點鳥瞰的透視法,大器中藏有細膩,表現出東方構圖的特色。

鬼斧神工的太魯閣奇岩在畫家李石樵筆下深具張力,李石樵早期繪畫風格以寫實為主,五○年代以後受到立體主義的啟示,強調造型簡化並運用反透視的技法,因此,他描寫太魯閣的奇特岩石(圖12),前景造型較為寫實,後景則以抽象的方式表達,筆觸粗獷,色塊明暗對比強烈,使畫面更具力量,彷彿描繪了石頭上歷經千年的歲月。

圖11:馬白水/長春祠
圖12:李石樵1960 太魯閣奇岩

五、外島

台灣外島各有不同的風光特色,獨特奧妙的地形景觀、風土民情及歷史經驗形塑各島的特色。逛到金門,絕不能錯過的是傳統閩南式建築的巷間小弄中那沈穩內斂的氛圍,還有洋樓與砲台那各不同建築隱含在後的歷史背景。席德進是個關心台灣建築的畫家,他大量拍攝台灣古建築與民俗藝術的照片,除了研究也作為繪畫創作的題材之一,他特有的文化敏感度,對建築的描繪更具有戲劇性的情感表達,他描繪金門建築(圖13),線條精簡有力,所塑造的氣氛深具獨特的歷史文化感染力。

蘭嶼(圖14),這個和台灣本島有很不一樣味道的地方,有著達悟族人鮮明的文化色彩,海洋、飛魚、獨木舟是大家對蘭嶼最深的印象,畫家從這些元素中再去尋找不一樣的體會,豐富了蘭嶼的影像,包含顏水龍與後來的劉其偉都對蘭嶼有許多描繪。

澎湖,沙灘上各不同的水上活動,老街上穿著海灘褲的人群是對澎湖夏日熱鬧景象的回憶,然而澎湖的夏與冬卻有極為不同的差異,冬日難耐的東北季風一年長達五個月,畫家陳景容表現澎湖冬天孤寂的不同感覺(圖15),呈現細膩情境的灰色調,更顯東北季風流浪時的孤寂。

圖13:席德進/金門古厝
圖14:張炳南/蘭嶼曙光
圖15:陳景容/澎湖的冬天

六、結語

首先將風景寫生的觀點介紹到台灣的是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Ishikawa kinichiro1871-1945),曾形容臺灣「山峰線條強而有力」、「自然色彩飽滿」,他認為台灣的相思樹與旃檀樹(苦楝)形象台灣特色,對於台灣的建築他曾說:「台灣廟宇往上翻轉如尖針般翹起的屋頂,帶有一點歌德風教堂的味道。見到這樣的屋頂時,人們的心情就像快要被推上天空似的。台灣的歌德式建築卻還可以見到南國人民快活閃動的心情。」

藤島武二在<映入藝術眼中的台灣風物詩>:「台灣是保留給我們畫家的處女地。台灣的天空、樹木、建築,甚至於生活中的人物,色彩和諧比起南歐的景物更能刺激我的創作慾。水牛徜徉的田園風景,或覆蓋著黑色衣服的農婦彷彿是羅馬郊外的風景,與義大利、西班牙的風俗非常類似,令人懷念。」

台灣風景畫由日籍畫家木下靜涯和鄉原古統等人,為台灣畫壇提供實地寫生的榜樣,台灣畫家擺脫清代傳統符號式的描繪,使台灣在整個繪畫發展過程中,漸漸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寫生風格,更仔細感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更清楚呈現台灣島國的形象特色。由上面各不同畫家所表現的不同景象,再讓我們回憶台灣的每一處美景,感受今昔之差異,亦省思我們還能如何來對待這個美麗的福爾摩沙島。

 

以上圖片皆取自台灣多樣性知識網「台灣藝術選粹」


鄉原古統(1887-1965),本名藤一郎,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人。19174月,來台灣,起初任教於台中一中,後轉任於台北第三高女和台北二中。主要教授水彩,1927年至1935年擔任台灣美術展覽會東洋畫評審。

參考:顏娟英〈觀看與創造風景-台灣風景畫面面觀〉,http://www.ncu.edu.tw/~jimmyjue/lge/program1/art1/Yan1.pdf。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上),2001年,p.98。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