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鑿花,知匠心──追憶澎湖安宅周王廟

/李明儒

重現澎湖匠師宮廟鑿花之美-安宅周王廟(1969-2001

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

台灣人對宮廟的信仰十分虔誠,位處海島的澎湖更是如此,地方不大但其廟宇密度卻相當高,因此為了宗教需求所演繹出的宮廟技藝,便成為澎湖經典特色之一。這些結合了鑿花木、剪黏泥塑、彩繪石雕等工藝技術的寺廟建築,風格雖然因為年代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作品所傳達的意象與質感,卻都一樣細膩豐富。

大木司阜葉根壯,構築精采周王廟

安宅周王廟自清朝乾隆年間便已存在,中間歷經過許多次整修。其中最大規模的重建工程,是由澎湖著名大木作司阜葉根壯於1967間設計興建,至1969年正式完工。建造年間,葉根壯同時主持包含周王廟在內的四廟宇工程,且因受到周王廟廟方的賞識與信任,建設該廟時並未繪製大型工程圖,僅以「篙尺」及隨身筆記註明尺寸。然周王廟在外形、格局和尺寸方面,均與同年興建的東衛天后宮相仿(現也已拆除重建),僅內部裝飾略有差異;二間廟宇目前均已拆除改建,但仍可由當初東衛天后宮的手繪設計圖以及隨身筆記中,窺見當時的建築規

葉根壯司阜技藝精湛,全心投注於廟宇建築,今年80歲的他退而不休,仍持續關注澎湖宮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他畢生參與設計與建造的作品接近百座,談起已拆除的周王廟時仍然感到相當惋惜;因為在那個文化保存觀念仍很淡薄的年代中,信眾普遍都認為宮廟建造愈盛大華麗,就愈能展現對神明的恭奉,「拆舊廟、建新廟」的風氣因此愈演愈烈,葉師耗費心血建造的周王廟即因此於2001年被拆除。建築雖已不在,但幸運的是這批文物最終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買下,置放於庫房典藏。

安宅周王廟舊照。

東衛天后宮的手繪設計圖。

工匠技藝超群,展現澎湖在地特色

周王廟的建築依循傳統,以木材為主要建造材料,壁牆則以當地珊瑚(硓石)建造,廟宇外觀、屋頂造型、後落八卦頭、中落如意頭、前落三山燕脊剪黏堆花則以水泥理想瓦再蓋上玻璃瓦硐建造而成。雖然格局形制不大,但工、藝均俱可觀。不僅有剪黏名師王保原、彩繪名師宮牧山等司阜參與,更由出身安宅當地、人稱「水櫸師」的蔡櫸協同其子蔡有忠、姪蔡耀琪以及顏正騰、黃阿祥等匠師擔任助手,完成鑿花雕刻;其餘水泥工程則由該廟當時主任委員趙福成與其侄謝寶昆完成。集合多位名匠工藝搭配台灣上等檜木及樟木材料,使得周王廟之鑿花裝飾構件格外精采,相關構圖佈局更是匠心獨運。

上圖為鑿花經典主題,雙龍戲珠。下圖為「鑿花」是傳統宮廟建築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其囊括的範圍廣泛,整體而論,若是依結構位置與形式作用可分為「彎枋」、「斗座」、「雀替」、「楣橢」、「斗栱」、「豎材」、「雞舌」等項目。

早期的宮廟建築多用木作架構,除支撐建築的大型結構體外,其中最大特色即為各式木製的裝飾雕刻,傳統上通稱這項工藝為「鑿花」。鑿花呈現與結構、裝修融合並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本計畫典藏標的澎湖安宅周王廟是被喻為「澎湖鑿花始祖」的匠師黃良,在澎湖親自教授的第一代門徒蔡櫸所作,其鑿花木雕構件精采豐富,實為當地難能可貴的宮廟鑿花作品。

「鑿花」是傳統宮廟建築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其囊括的範圍廣泛,整體而論,若是依結構位置與形式作用可分為「彎枋」、「斗座」、「雀替」、「楣橢」、「斗栱」、「豎材」、「雞舌」等項目。而作品題材則多以「花鳥」、「蔬果」、「水族」、「瑞獸」、「人物」、「圖紋」等型表現,主要取其富麗高雅、吉祥富貴之意,或者取其諧音聯想之象徵來進行創作。澎湖鑿花題材除了傳統歷史情節以外,也經常可見水族、漁撈等庶民生活內涵的雕刻,不僅呈現海洋色彩、見證常民生活,更形成澎湖獨樹一格的宮廟特色。

數位典藏,保留宮廟之美

安宅周王廟之筆記。

澎湖的傳統木構造宮廟建築起源於1946年馬公北極殿東甲宮,直至1979年沙港廣聖殿翻修後,全澎已再無新建之木構造宮廟,全面改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俗稱R.C.架構。爾後澎湖各個大師級的作品陸續遭到拆除改建,許多蘊涵珍貴歷史價值的廟宇消失,許多很好的作品都來不及搶救,相當可惜。

鑿花這項技藝因後期廟宇建築型態轉變,導致匠師紛紛轉業或投入古蹟維修的行列,目前這項技藝的發展幾乎已經停擺了;此外,現有匠師逐漸凋零、新生代又少有人投入學習,導致後無人,傳承中斷。這就是目前澎湖傳統鑿花工藝最大的隱憂與困境,若再不集結各方力量加以保存推廣,恐將面臨失傳命運。

澎湖葉根壯(左)司阜技藝精湛,全心投注於廟宇建築,今年80歲的他退而不休,仍持續關注澎湖宮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右為主持人李明儒教授)。

澎湖地區擁有的文化資產與文化出版品數量均名列前茅,但截至目前為止,仍少有機關團體執行相關古建築裝飾物之數位典藏計畫研究。數位典藏集合攝影、資料建置、資料庫及網路等科技之大成,本計畫這一年來開發資料庫應用系統,將數位科技的技術帶進文化資產領域,把原本零散的澎湖安宅周王廟資料進行有系統的分類與整合,建立傳統宮廟「鑿花藝術」文物之典藏資料庫,連貫並且整合文物資料之傳統歷史考據與文化藝術保存,重現多元宮廟之美。

本計畫團隊這一年來總共完391件鑿花木構件的靜態影像與3D環物影像,透過數位化的轉換整合跨學科的資料,達到傳承與學術研究之目的;同時,民眾不但得以一窺文物之原貌,獲得更完整的知識,脆弱的珍貴原件也不需一再被提閱,得以妥善保存。本計畫希望能藉由網路數位技術,結合傳統與新科技,拋磚引玉,為台灣宮廟文化資產的傳承盡份心力。

編註

一、葉根壯,1931年出生於澎湖馬公的大木之家,曾祖父、叔父和祖父都是大木司阜,父親則是小木司阜。業界尊稱他為「壯師」,是澎湖地區著名的大木司阜,兼司小木、鑿花。

二、「篙尺」:篙尺係用檜木製作的量尺,上面僅標示建廟所需各種構件的刻度,大木司阜則利用該刻度精確複製各種構件,目前熟悉篙尺的使用者,寥若晨星。

三、「後落」:合院式布局縱深方向與正身平行的橫列房屋為「落」,故有前落、中落、後落。

四、「三山燕脊」:一種常在寺廟三川殿的屋頂,脊身分成三段,明間較高,左右次間略低,形成中高旁低之屋脊,出現四個燕尾,外觀更為華麗。

五、「理想瓦」:理想瓦是舊時常用的水泥製瓦片,瓦片上有一層黑色的塗料,具有防水功能。

六、「瓦硐」:在古代,凡是官家及富戶,居家建築屋頂都蓋弧形琉璃瓦片,這種瓦片閩南話叫做「瓦硐」。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