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話──談李梅樹作品典藏數位化

文/徐千禾

要了解一件藝術作品,有很多種不同的途徑。有的人從藝術史的角度切入,探討藝術品產生的時代與背景;有人進行表現技法分析,闡述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元素。藝術評論家採取不同的理論與觀點來爬梳藝術創作的肌理,協助人們品析作品,找到觀賞的知識脈絡與趣味。當我們走進博物館或美術館,看到的導覽手冊多由藝評人、策展人等學者、專家進行論述、撰寫,內容包括各種觀點、評價、陳述、分析,但卻沒有一種導覽,像我在李梅樹紀念館所聽聞的,那樣親切動人。

畫作中,人親土親

那是從一個兒子的口中,介紹他父親的作品,帶著驕傲、自豪,以及無限的懷念和追憶。雖然我未曾經歷那個年代,但在李景光館長的言談間,李梅樹就像是每個人家裡親切的爺爺,殷切地透過畫作,將他人生的哲學、思想和理念傳承給子孫。走進展間,彷彿循著時光機回到畫家創作的那個當下。

《黃昏》一作,精確地捕抓了光影的細節,以西洋畫作的技法表現台灣農家婦女勤勞的樸實性格。

除了畫作人物,李景光對每一幅畫創作的技法與背景亦如數家珍;李梅樹的繪畫風格受到印象主義與寫實主義的影響,精於分析光線在物體上所反射的變化,運用西方藝術的創作技巧,描繪他最熟悉、熱愛的鄉土環境,作品背景豐富而多樣,或是閑常的家居、或是翠綠繁茂的庭園,洋溢著人親、土親的情懷。例如《黃昏》一作,精確地捕抓了光影的細節,以西洋畫作的技法表現台灣農家婦女勤勞的樸實性格。嚴謹的構圖帶出景深,人物神情肅穆,氣氛沈靜,觀者彷彿能從中讀到濃濃的鄉愁。

李梅樹在台灣美術演進歷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傳統中國文人畫到各種新式媒材的轉化運用,他努力學習西方繪畫的觀念,融貫中西,採取新潮、前衛的創作觀點,為本土藝術留下了精彩而動人的創作。

奉獻鄉土的畫家

李梅樹紀念館中仍典藏三峽清水祖師廟的草稿大約近500張。

橫跨1900年到1980年代,藝術家李梅樹一生奉獻鄉土,除了藝術創作外,也涉足政治與教育等領域,終生堅持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奉獻於地方服務及繪畫創作。地方服務的部分,李梅數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參與三峽清水祖師廟的修建,從廟宇的設計、考證、監工到用料,他都親自規劃,耗盡心思、不計個人得失,透過藝術與宗教的結合,達到美化社會、教化人心的功效。

目前在李梅樹紀念館中仍典藏著其逝世後傳給子女的畫作、照片、書信與文物;其中,畫作約有近千幅,三峽清水祖師廟的草稿大約近500張,以及李梅樹留下的家人照片、書信等等,都收藏於館中。這些藏品記載了藝術家的家庭生活和台灣社會發展的過程與歷史,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資料。

遙遠、又親近

《靜物》一作,李梅樹的繪畫風格受到印象主義與寫實主義的影響,精於分析光線在物體上所反射的變化。

在李梅樹紀念館中,展示手法也相當地別出心裁,在畫作前方同時擺放了畫中所描繪的物件,《靜物》裡的花瓶因此得以跳出平面,與畫作相呼應,連結了過去與現在的時空,讓畫作的形象變得立體而鮮明,我們更得以藉著實物,觀察畫家創作時獨到的眼光和角度。眼前的擺飾與畫裡的影像重疊,不一樣的視窗和觀角,折射出不同的面貌,經過幾道解讀的程序,從古早連結到現今,輻射出多樣的看法和意義。

同時,館方也運用照片來呈現今昔對比的效果,如《三峽春曉》的畫作旁,特地掛了一張同樣場景、近代拍攝的照片,畫作中描繪清晨的三峽橋,畫面安詳而寧靜,陽光在雲霧間透出一抹鵝黃,河岸有兩三個人在洗衣服的身影;而一旁用同樣角度拍攝的照片,背景則擠滿了密集而零亂的公寓、房屋,河堤被水泥牢牢地束縛,令人喘不過氣。透過這些畫作與文物、實景的對比,讓我們看到歲月演進的痕跡,清楚地呈現社會變遷帶給地方的影響與改變。

這樣的畫面對我來說既遙遠、又親近,就像這些畫作,展示著一個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年代,不管是祖師爺廟埕前在河岸邊樹下休憩的人們、或者是純樸的小鎮風光,整個時代的風華都鮮明地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三峽春曉》,畫作中描繪清晨的三峽橋,畫面安詳而寧靜,陽光在雲霧間透出一抹鵝黃,河岸有兩三個人在洗衣服的身影。

畫中有話

藉由數位典藏的成果,欣賞李梅樹的畫作,人們不會說:「我看不懂他想要表達什麼。」因為畫作想要表達的情感是那麼的強烈、清晰。

為了更完整地記錄與保存這些畫作與話語,李梅樹作品典藏數位化計畫自2010年起加入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行列。談起這次參與計畫,李景光拿出電腦,展示螢幕上一幅一幅李梅樹早期的素描作品,李景光說:「新的數位保存技術,讓我們得以將這些過去模糊、受損的筆觸透過聚焦、放大,讓筆畫更清晰可辨。」李梅樹紀念館透過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的合作,執行了「李梅樹作品典藏數位化計畫」,計畫主持人余顯強教授提到:「網站上除了請專家從藝術史或表現技法對作品進行分析外,也將呈現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經歷、發生的故事,以及李館長對於畫作的解釋和導覽說明。」透過數位典藏,李梅樹的作品成為無遠弗屆的力量,以更清晰、隨選的方式,呈現給社會大眾。李景光電腦中播放一張張數位化後的圖檔,看著、看著,好像記憶也隨之翻騰,談起了童年往事。尤其是1935年,母親守候著病榻前年幼的兒子李景暘先生,這一幅景象,透過生動的筆觸,將父母與孩子之間篤實的情感完整地留存下來。畫作和話語、美術館與網站,藝術佐以數位科技,親切地向人們靠近。

藉由數位典藏的成果,欣賞李梅樹的畫作,人們不會說:「我看不懂他想要表達什麼。」因為畫作想要表達的情感是那麼的強烈、清晰。當人物從畫中走出來,與畫者產生緊密的連結,訴說著這幅畫的故事與背景。在李梅樹作品典藏數位化計畫的網站中,李景光館長的話語彷彿就存在李梅樹的畫作中,那當下你真會以為畫中有話,一個看畫的人也因此見聞更豐富的畫外之音。2011年,數位化串聯了畫作和話語,在彈指之間,把過去的記憶釀的更陳、更香。

採訪後記

李梅樹畫中的冰果店,窗外一片明媚的陽光,冰櫃裡擺放各式各樣清涼的飲品,桌前的女人衣著時髦、神采奕奕,後面的客人則偷看著她們;陽光映襯著飲料的冰涼,整個空間滿溢著青春的美好時光。

記得參觀結束,一坐下,李景光館長便要我發表觀賞的心得與感想。我從那幅《冰果店》講起,試圖說明這幅畫在紀念館帶給我的感受。

我對冰果店的印象,起始於散文、小說裡的描述,文字裡的冰果店總是蕩漾著青年男女的曖昧情愫,我的父親曾說:「以前人們約會喜歡在冰果店,那是當時最時髦的約會場所。」對於這樣的描述,我總是很難想像,邊吃刨冰要怎麼培養感情呢?但是李梅樹畫中的冰果店,窗外一片明媚的陽光,冰櫃裡擺放各式各樣清涼的飲品,桌前的女人衣著時髦、神采奕奕,後面的客人則偷看著她們;陽光映襯著飲料的冰涼,整個空間滿溢著青春的美好時光。

直到此刻,對於父親的故事我才心領神會。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