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流傳的吉祥寓意-台灣傳統版畫中的濃濃年味
文/潘青林
國立臺南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約在明朝末期,中國東南沿海閩、粵地區,開始陸續有先民渡海來臺定居。當時,「木刻水印」的版畫技藝在中國文化中被廣泛的運用,舉凡過年過節需要的年畫,以及廟宇文化中所使用的神像作品與符咒等,都是以木刻水印來製作,影響可說是深入一般民間的家戶生活當中。
移民來臺,其風俗與文化亦然隨之傳入台灣。清朝中期之後,來臺定居的移民人數逐漸增多,而年畫、版印圖書、宗教祭祀等版畫作品的市場需求自然日益增高。
此些版畫作品在台灣有市場需求度,因此早期均是由「戎克船」裝載從大陸運至台灣進行販售,但是由於此種做法成本較高,於是就開始在臺灣就地興辦「紙莊」,主要地點為臺南市的「米街」(後為「新美街」),自行製作販售全臺,臺灣傳統版畫自此開始發展。
在悠悠的中國版印藝術發展當中,年畫是其中獨特的一方園地,依據《舊京風俗志稿本》當中,年畫為「新年貼用之繪畫也」,許多民間傳說與神話亦因圖像化地呈現而世代流傳,由宋朝開始至今已經有約千年的歷史。年畫創作者在發揮創意的同時,一定還要兼顧民眾感受與社會風俗,才能讓作品廣受歡迎。以下就台灣傳統年畫的三項發展方向與特徵加以探討:
1、為具功能性的藝術品
與一般藝術品不同,年畫作品的創作是為了一般民眾過年過節時,為家人討吉利與驅邪災所用的,因此其功能性不言可喻,目前可見到之各類型傳統年畫,不論其功能是在鎮宅或是求福,均有其獨特的意涵與功能性。
2、為集體創作的工藝作品
由於年畫具有祈福鎮煞等功能性,因此在過年時節裡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的作品,為了能大量製作年畫作品,均採畫師集體創作的方式,以應付在年底之前能夠統一大量出貨。
3、畫中觀念均呈現約定俗成之寓意
傳統年畫當中,許多有吉祥涵義之圖像,均為民間約定俗成之觀念,十分有趣,例如牡丹花代表富貴,桃子代表長壽,而被剝半的西瓜與撥開的石榴則寓意多子多孫。此外,字音上的相似與相同,亦為傳統年畫所大量使用,例如「魚」則代表「餘」,「鹿」則代表「祿」,「蓮」代表「年」等,皆是年畫中常見的表現方式。此種圖像寓意與概念,讓年畫藝術在民間廣泛受到接納與歡迎。
根據鄧福星於《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第九輯裝飾編年畫卷》一書當中的概述,根據年畫所呈現的題材,將年畫的種類區分為門神類、吉慶類、娃娃美人類、風情類、戲齣類、符像類以及雜畫類等七大類,各具風情與特徵,以下加以說明:
1、門神類
門神類型的年畫,是在年畫類型中發展地最早、也最為民眾接受的年畫類型,基於民眾祈求鎮宅壓煞以求家戶平安的心意,門神類型年畫基本上分為文、武兩類門神,在武門神的主題上,有源於《山海經》(一說《皇帝書》)的神荼和鬱壘、或源於《搜神記》的秦瓊和尉遲恭、或源於《封神榜》的燃燈道人和趙公明,以及源於《唐逸史》鍾馗;在文門神方面,常見的有「持扇狀元」、「招財狀元」、「如意狀元」等相關題材,十分受民間歡迎。
2、吉慶類
祈求子孫綿延、吉祥如意與富貴長壽等,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心願,此種心態依然清晰地反映在年畫藝術上,延伸出「天官賜福」、「招財進寶」、「壽字圖」以及「福字圖」等相關主題年畫。
3、娃娃美人類
孩童與美女均會給人帶來甜美與親切之感,在藝術史上一向都是討喜的題材,在年畫藝術上亦不例外。由於孩童與美女在現實社會中是可見之真實人物,是與其他主題較不相同之處,也因此多以傳統中的形象來繪入年畫。姿態優雅的美女與白嫩肥胖的孩童搭配上吉祥的寓意,「獅童進門」、「瓜瓞綿延」、「麒麟送子」、「百子圖」以及「侍女戲嬰圖」等主題孕育而生。
4、風情類
此類型年畫可說是最貼近民間生活的一種年畫,畫中所描述的其實就是一般的風俗民情狀況,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陜西省鳳翔縣的「男十忙」與「女十忙」,而「老鼠嫁女」與「麻雀嫁女」等主題亦屬常見。有趣的是,此類年畫與當地的風俗民情息息相關,因此同一年畫主題,可能在不同地區亦會有不同的解釋,以「老鼠嫁女」主題為例,在台灣自古有民謠流傳著「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表面上是勸告民眾大年初三因為老鼠要進行嫁女之故,因此人類家家戶戶要提早熄燈入眠,才不會影響老鼠的喜事;實為勸民眾在經過除夕以及年初一、二的夜夜歡宵,年初三應該要早點休息了。然而此主題在大陸方面,則是有眾多的故事版本,亦有寓意結親家不要攀親附貴,以免子女受苦之意。
5、戲齣類
流傳於文學與故事當中的情節,表現在年畫上即是像連環圖畫一般,可讓民眾看著圖說出其中寓意之故事,多是以忠孝節義為主題的故事為主,傳頌著主流意識的想法與觀念,其中常見的主題多見於「楊家將」、「西遊記」、「二十四孝」以及「西廂記」等等文學作品當中。此類年畫由於可以常年張貼,不只限制在過年時節,因此對於在民間傳播相關文學故事十分有助益與貢獻。
6、符像類
民眾為了祈求財源與納幅之心態,讓符像類的年畫主題因此而生,其中主管家中飲食之神「灶君」(亦有「灶王」與「灶王爺」之稱)是一大主題,在民間信仰中相信,灶神會在舊曆年尾之時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每家每戶今年的善惡,所以每年歲末民間均會祭拜灶君,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可以為自家多盡美言。此外,「全神」與「財神」亦是常見主題,民眾希冀廣招福份、財源廣盡之心情一覽無疑。
7、雜畫類
於上述歸類中無法納入之年畫,通常都會被歸入雜畫類,其中有常見窗畫、紙牌與糊牆紙等類型的作品,嚴格說來,此類型的作品不能完全被視為年節時貼用的年畫,但是因為亦是由民間畫師所繪製,且與一般民眾生活關係緊密,因此被歸類於雜畫類型作品。
上述之七種年畫類形,可說是涵蓋了這三百多年的中國年畫發展演進主題,自然亦是台灣傳統年畫中的常見主題,而其中民眾對未來美好生活之各種期望,實至今日其實並無太大的改變,但是其中年畫呈現的主題與表現方式,因時代的更迭,卻漸漸地與民眾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隔閡,然而因為年畫所呈現的主題與民眾的希求息息相關,為了貼近現代民眾的生活與觀念,其時代性的轉變勢必會產生。
台灣在傳統年畫藝術上,不論是畫面藝術性的呈現,或是其中蘊含的吉祥寓意,均深受中國年畫影響,其差異性相差不大。然而無獨有偶地,台灣自1985年開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推廣年畫藝術,促進年畫多元永續發展,以提倡傳統民俗文化與藝術創作之結合,傳達文化傳承之目的」為宗旨,舉辦中華民國版印年畫徵選活動,以「歡樂農曆新年為旨,歲時節慶為主題之版印年畫作品為限」為徵選條件,邀請在中華民國設籍且對版印年畫創作有興趣之藝術工作者參加,活動舉辦至2011年,已經舉辦了共二十六屆版印年畫徵選活動,台灣藝術家在年畫創作上的觀念屢屢推陳出新,不論是在觀念上或是創作技巧上,常可見令人激賞之作。
從工坊畫師之技藝相傳,至今由藝術家巧思創作,年畫藝術在歷經了約千年的發展,已經由過年時節家家戶戶所必備的年節物品,轉變成藝術品。儘管其功能性日益衰退,但是在藝術性上卻隨著時代的轉變而日益升高,年畫中所呈現的時代,更是一部社會發展的縮影。年畫藝術儘管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逐漸隱去其功能性,但是年畫當中所寓意之民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依舊深植於茫茫人海,正因為如此,年畫藝術所曾經散發的迷人丰采,永遠在藝術史上留下燦爛一頁。
延伸閱讀
林怡秋編:《薪版相傳:版印年畫特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4。
卿敏良、李躬恆、許家華編:《新春版印年畫特展:東風再起風華絕倫》新北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9。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版印年畫徵選得獎作品特輯》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
潘元石:《年畫的藝術》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