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台灣公用電話百年發展

/李如菁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助理研究員

在手機當道的今天,公用電話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街道旁的裝飾品,年輕一代甚至可能從來沒使用過;然而讀者有所不知的是,台灣的公用電話當年可是有過輝煌而不可或缺的地位哦!

日治時期:第一部公用電話

台灣的第一部電話出現在1897年時,那是裝設於澎湖的軍用電話,可供一般大眾使用的市內電話則在1900年推出,當時全台只有431用戶,且僅開放台北、台中、台南、基隆、斗六等五地;雖然此後全台各地陸續普設市內電話,但因裝機費與通話費相當昂貴,因此直到日治時代末期全台灣也只有二萬五千多用戶,且大多為日本人。當時的公用電話稱作「公眾電話」,比市內電話還更少見,1900年首度開辦時只限高雄與台南之間可以通話,直至1936年時全台北的公用電話仍只有十處。

台灣光復之後,原本合辦的郵政與電信業務在1949年正式分辦,成立了台灣電信管理局,也就是老一輩目前仍習稱的「電信局」。由於戰爭期間的大規模轟炸,將全台的電信設施摧毀大半,因此僅能以維持重要區域的通話為優先,數量有限的電話門號主要是用以供應政府公務與軍事之需;不過,為了適度滿足一般民眾打電話的需求,還是推動了公用電話的裝設。

19474月,台北、台中、台南、嘉義、花蓮、高雄等六個電信營業處所中裝設了公用電話機,開始開放市內公用電話業務,通話時間以五分鐘為一次,每次通話費為舊台幣六元;當時所使用的電話應該是一般話機,收費方式則是繳交給營業處的人員,而非投幣使用。為了擴充服務據點,電信局在1949年又向美國採購了投幣式公用電話機10部,並在隔年4月起開始在台北火車站、北門營業處、博愛路營業處及西門町等電亭開放,這款話機所使用的銅幣乃是按照美國硬幣大小製造,欲使用公用電話者還須先向電信局換購銅幣。為了讓一般民眾了解如何撥打電話,電信局派出女性員工擔任模特兒、示範使用方式並拍照後,將一組4張照片鑲框掛於公用電話亭中作為使用說明;顯然此款投幣使用的公話機,對於當時民眾來說是相當新鮮的事物。

1950年代:第一部國產公用電話機

左圖:〈搖鈴式投幣公用電話機〉,年份:1956年。 右圖: 〈壁掛型雙錢道公用電話機〉,年份:1960年。圖片提供者: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網站名稱: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典藏資料庫。

引進美製公用電話機數年之後,在1950年代後期,國產的投幣式公用電話機出現了,整個機身是漂亮的大紅色,由於當時交換機系統主要仍為人工轉接式,因此使用公用電話時須先轉動旁邊的把手,然後接通接線生,告知其所要通話的號碼。

雖然打起公用電話來不是非常方便,不過此時的公用電話已經在台灣電信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當時電信重要政策是:將電信網絡從都市延伸到鄉村去,因此從1955年起全台各地陸續建設長途電話鄉村支線,而鄉村中第一個電話用戶通常不是民宅,而是設在村中商店的電信代辦所,村人有事即可到此以公用電話和外界連繫,還記得幾年前電視廣告中有用擴音器呼叫村民回家吃麵的情節,它的真實版本是呼叫村民到代辦所來接聽電話!

到了1960年代之後,隨著經濟的繁榮,國民所得逐年提高,有越來越多的人負擔得起裝設電話的費用,因此電話開始普及到一般人家中,電話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此時隨著交換機功能的升級,不需要接線生轉接、可撥號的公用電話也在1962年推出,電話機上原有的手搖把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可以撥號的圓盤。

〈公用電話代幣〉,年份:不詳。圖片提供者: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網站名稱: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典藏資料庫。

1970年代:行動公用電話車

隨著電話的普及,公用電話的裝設也力求普及,為了應付大型集會如運動會、展覽會時的人潮,電信局在1973年進口了美製的行動投幣式公用電話拖車,拖車上裝設有數台公用電話,有需要時便將拖車拖引到會場放置。後來此款電話拖車又出現了國產自製版本,電信局利用裕隆汽車底盤改裝成行動公用電話車,兩邊各裝2部公用電話;猶如現在每遇大型集會時,電信公司就會將行動基地台車開到現場以加大通話量一樣。

行動公用電話車出現的同時,公用電話也開始可以撥叫長途電話,因為長途電話的通話費比過去僅能打市內電話要高,因此推出新款式的公用電話,上面的投幣孔從原本的一個「1元」,增加為「1元」及「5元」兩個投幣口。

就在公用電話業務蒸蒸日上之時,1970年代發生的「斷幣事件」帶來打擊;當時的石油危機,導致銀鋁混鑄的一元硬幣被屯積,民眾無幣可用,需要投幣使用的公用電話也受到波及,電信總局為了解決問題,只好與中央銀行協商而特別鑄造了八千萬枚「公用電話專用代幣」,民眾可以持紙鈔到各地電信局兌換;還好此次風波很快在二、三年後就平息了,這些代幣也被回收與銷毀。

在「斷幣事件」風波逐漸平息的1975年,出現了可以撥打長途電話的藍色機身公用電話,3年後將圓形撥號盤改為按鍵式面板的公用電話也出現了;與原先的紅色公話機外貌大不相同的這兩款新式公用電話,代表著公用電話功能的邁向多樣化。

左圖:〈103-STD型公用電話機〉,年份:約1978年。 右圖:〈TW-620P型公用電話機〉,年份:約1982年。圖片提供者: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網站名稱:中華電信。

1980年代:卡式公用電話的出現

上圖:〈公用電話通話卡〉,年份:1988年。圖片提供者: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中圖:〈電話卡:9005雪兔〉,年份:不詳。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下圖:〈2012台灣燈會卡1〉,年份:2012。圖片提供者: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到了1984年,公用電話有了更大的改變:原本的投幣式轉變成插卡使用;電信局引進瑞士廠商所發明光學卡式公用電話機,這使得原本打電話時需要準備硬幣的麻煩,被一張輕薄的公用電話通話卡所取代,即使講上很久的電話也不怕銅板不夠多,對於使用者而言十分方便。應運而生的各種光學公用電話通話卡,在電信局的費心設計下也越來越精美,最終還發展出通話卡的集卡市場,據說台灣第一張通話卡的蒐藏價格曾經被炒作到高達十幾萬元呢。電信局在1994年還正式開放了通話卡的廣告業務,廠商提出申請並付費給電信局之後,通話卡上可印上廠商所刊登的廣告,公用電話因此搖身一變成為廣告媒體。

為了不讓瑞士廠商的光學卡式公用電話專美於前,電信研究所經過不斷的研發與試驗,在1996年開始推出自製的IC卡式公用電話機,此種卡式公用電話使用的是類似金融提款卡的IC通話卡;在歷經多年更替之後,IC卡已全面取代了光學卡,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皆是IC卡式公用電話機。

1990年代:大起大落的公用電話

左圖:〈TK-123光學卡式公用電話機〉,年份:約1984~1996年。 右圖:〈TIC-2.3公用電話機〉,年份:2003。圖片提供者: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網站名稱: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典藏資料庫。

〈行動電話手機(2部)〉,年份:約2000年以後。圖片提供者: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進入1990年代後公用電話的營收規模逐年大增,這是台灣公用電話的黃金時期,最高的年度營收在1999年,多達90幾億元,這比許多具規模的企業之營業額還要高出許多呢!然而電信服務不斷推陳出新,新崛起的行動電話,雖然一開始因為費率高、地理覆蓋率不足、通話範圍有限而不甚普及,但是隨著相關建設的不斷擴充與改善,行動電話的普及率開始直線上升,而公用電話自2001年起營收即一厥不振,為了降低虧損因此許多公用電話機只好拆除,不只是台灣如此,其他先進國家的公用電話也因受到行動電話的嚴重威脅,所以迅速在街頭消失

展望未來,除了便利的行動電話之外,無線上網也在迅速推展中,不論人們走到哪裡都不愁沒有電話與網路可用,因此公用電話更無用武之地;功成身退已經是它未來發展的走向,不過公用電話伴著台灣人走過的上百年足跡,今天看來還是彌足珍貴呢。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