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墓~歷史墓地數位記錄在台灣之研究現況

文/王雅萍

大部分的人除了清明時節、特別祭祀的日子以外,幾乎不會到墓地墓園去。加上小時候或許鬼故事聽多了,這樣的地方總是令人敬畏、心生畏懼。然而,現在在台灣還有一群人為了研究工作,可是南北奔波四處尋找墓地調查拍照做紀錄。這一回有幸跟隨著數墓計畫的團隊一同前往墓園田野調查,一窺工作的進行方式,進一步瞭解這樣的研究是多麼的辛苦~

台灣的墓地規劃並沒有相當完善,加上一些私人墓地或年代已久的古墓,分布地區並沒有一定的規則可言。在出發田調之前通常都是由地圖上有標示墓地記號的地方為主,或者曾經路過、有人提過的地點,甚至有時是隨機路過就下車拍照做紀錄。這一次我們跟著團隊抵達台南玉井的一塊公墓地,主要的族群有平埔族、閩南,也有早期日治時期即存在的墓碑。由於適值清明節過後,這片公墓大部分都有家族來整理過,也顯得乾淨清幽許多。據老師們的經驗說法,往往在拍照前可能得先備好鐮刀除草工具,清理過後才能進行拍攝。部分地分也可能潛藏一些蛇、蜂、有毒植物等危險生物。一些地方地層下陷、鄉鎮及都市更新計畫更可能造成墓園的損害及搬遷。所有的工作進度往往也依氣候條件、日照充足與否等情況,每次田調的進度就有所不同。

至墓地拍攝紀錄除了清除環境的工具外,最重要的就是需有衛星GPS記錄的相機。為了有效紀錄拍攝的範圍與地區,大環境的四周也需入鏡拍攝,並以交通工具(汽、機車)作為區隔用。每一個墓碑皆採正面、右、左、後、后土(土地公)等方向順序逐一拍攝,一組一組為單位記錄。如遇有傾圮倒塌的,還需將它們搬動扶正、清除塵土,拍攝後再更回覆原狀。在烈陽底下,如此反覆的來回莫大的墓地工作,確實也得耗盡一番體力與耐力,若是遇到寒流來襲,想必也是令人直發哆嗦。

圖1:田野調查墓碑拍攝

圖2:田野調查拍攝墓碑

每一趟的田野調查都會帶回不少的照片,目前在台灣東西南北已拍攝多處
,累積了上萬筆的資料。要整理這些照片並將它們加註後設資料等資訊,得花上更多的人力與精神。每一筆資料每一過程看似枯燥繁瑣,卻是建置資料庫前所必須打下的基礎,最重要的是還有這些有心團隊的努力!不管是在外受風吹日曬,回到研究室仍得耗時加註資料整理,實屬艱辛的計畫工作!

圖3:後設資料加註

墓碑上所刻的文字圖案不僅代表個人的記憶認同,也是顯現整個社會的認同,更是包含了族群、語言、習俗與工藝等的傳承紀錄。因為社會習俗風氣的轉變,加上台灣氣候因素,許多墓碑已經大量地消失。為了保存這些文化遺產,此「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計畫團隊致力將台灣豐富的墓碑建檔數位化,試圖將這些資料保存為跨族群、跨宗教、跨區域、階級,橫跨多年代的資料庫。尤其這些資料庫還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保留其地理位置資訊,以及TEI相同的XML系統將其墓碑刻字和墳墓狀況以文字註解建檔成資料庫,是許多人作為研究教學的方便利器。透過這些電腦系統的資料分析,數據所代表的意義內涵,在在都顯示人類學、語言學議題中的豐富討論,甚至也是其他電腦語言、語料庫、數位資料保存、心理語言學等跨領域的重要研究資料庫。

圖4:結合google earth的衛星地理資訊系統

圖5:資料庫網站頁面

延伸閱讀
1.「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計畫網站:http://thakbong.dyndns.tv
2. 林芳志、李姿穎、林彥宏,《地圖圖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