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傳記憶:LegacyLocker.com的數位遺產保存服務
文/陳秀華
在這數位時代裡,網路已成為多數的大眾每日需要接觸的,不管是交友、購物、訂位、存匯款、展現自我等等,只要是與群眾生活有關的行為,就會有各式各樣的網路服務產生,像是Facebook、eBay、Flickr、Youtube、Amazon、Email、iGoogle、iTunes、網路銀行、網路遊戲……等,大家在使用這些服務的同時,一定或多或少都要申請這些服務的使用者帳號密碼,但這些資料是屬於私人領域的範圍,未必你的親友都會知道,但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誰都不知道自己下一刻是否還在這世上,那你的帳號密碼還會有誰知道呢?你所使用的網路服務,你所建立的社群,累積的檔案資料,還有辦法轉給你的親友使用嗎? 也因此一位名叫Jeremy Toeman的美國人,他在經歷過生死離別後,發現他的妻子雖然是法定受益人,但仍無法在他過世後,使用他生前所使用的各種網路服務,所以在2009年時,成立了LegacyLocker.com(http://legacylocker.com)。
這個新興的網路服務就像銀行的保險箱,或是臍帶血銀行那樣,它有儲存與備份的功能,利用雲端[1]的概念與相關技術,將使用者的「數位遺產」,例如網路帳號密碼、數位檔案(相片、影片、財物文件…等)於線上保存起來,並且可指定某個帳號密碼或檔案,繼承給某個受益人,當該使用者過世或無行為能力,親屬提出申請(也需備妥相關如醫生證明、死亡證明等文件),LegacyLocker.com經過一些查核動作,就會按照你生前的安排,通知各個受益人,該網站也提供利用文字或影音來記錄你的遺囑,同樣地,也會在使用者逝世後,寄給最後設定的受益人。
當然,不論你是支付30美元的年費,還是一次付清300美元買一個虛擬保險箱,應該還是會擔心網站安全性的問題,LegacyLocker.com網站上也特別說明網站的保護機制是比一般銀行所採用安全層級更高的加密方式與技術。
這樣的網路服務,不但可以幫助使用者平日記錄整理不同的帳號密碼,也提供使用者隨時登入修改,當你不在人世後,也能繼續將你的資產、曾經玩過的線上遊戲、你所有在這世上的各種歷程記錄,延續給你所愛的親朋好友,把回憶留存下來,也不為因為某人的消逝,而隨之付諸於水。
原本想在此繼續探討數位遺產指定的法律效力,但筆者未找到這一類的探討資料,加上各國法律規範不同,或許這個問題,也是未來開發類似服務的公司所必須去考量的。
註釋
[1] 雲端(Cloud),就如同web 2.0一樣,它是一種概念,是以分散資料處理技術,將原本以電腦為中心的資訊處理工作,轉移到以網路為中心的資訊處理,過去我們需要在家裡或辦公室電腦中安裝應用程式才能處理事情,透過雲端概念所產生的各種網路服務,現在不論你在哪一台電腦,也不需在安裝什麼軟體,都可在線上存取編修資料,所以漸漸地許多人也將私人資料放在線上的空間之中。
參考資料
1. 數位時代,2010.09,No.196。
2. 鄧瑋敦譯(2010),雲端運算大解密,日經BP社出版局,臺北市:電腦人文化。
3. 〈虛擬保險箱 魔獸、臉書傳子孫〉,http://goo.gl/bahMo。
4. LegacyLocker.com,http://legacylocker.com。
延伸閱讀
1. 李士傑,〈典範轉移的生存之戰:談 OpenID 與數位典藏應用〉,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2074。
2. 白品鍵,〈我的數位日記〉,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