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中的族群:撒奇萊雅族的重生路

/王佳涵

入夜時分,裊裊而升的坎煙,傳遞著族人對祖靈的思念與祈求,祝禱司以酒引路、以薑為鑰,打開天地的連結,迎接祖靈回到世間。黑夜的火光中,五位使者手持火把、點燃祭屋、唱頌歌謠,這是撒奇萊雅族(Sakizaya)的祭祖大典──火神祭。

一、隱沒與重生

撒奇萊雅族是台灣第十三個原住民族,在2007117日經行政院宣讀通過正成為一個法定族群前,撒奇萊雅人被歸類為阿美族一個支系──奇萊阿美。在撒奇萊雅族的起源神話裡,相傳在花蓮稍北、接近海邊的地方,有個叫做Nararacalan的小丘,是祖先吃過的貝殼堆積而成的。這個地方被推測大約是在現今花蓮港高爾夫球場的西北方,也是撒奇萊雅祖先的居住之地。

世居在花蓮平原的撒奇萊雅人,在1878年的加禮宛戰役時,因遭受清兵攻打而流離失所,最後只好與臨近的阿美族部落混居。在日治時期進行的民族認定時,撒奇萊雅人與鄰近的荳蘭社、薄薄社、里漏社、七腳川社,一同被歸為阿美族五大支系之一的南勢群。可是在族人們的生活互動中,撒奇萊雅語的腔調和阿美語輕柔發音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阿美族人常會以Sakilkil取笑撒奇萊雅人(指Saizaya的脾氣很差、固執,講話不好聽,有揶揄之意)。這種寄人籬下的排斥感,讓撒奇萊雅人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存在著,卻不被知悉?不被認肯?當他們悲痛神傷著地說「我是撒奇萊雅,不是阿美族」時,卻沒有人知道撒奇萊雅是什麼?於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冀望死後能帶著微笑回到祖靈的懷抱,撒奇萊雅人以堅毅的決心與努力,得到「台灣第十三個原住民族」這個名號。

在過去撒奇萊雅人被認定為阿美族時,所有的相關的文獻及歷史紀錄都是以阿美族的來稱呼他們,族人們發現,一百多年前的撒奇萊雅人,因為不被記錄、不被認識,就彷彿不存在一樣地不被社會大眾所知悉。為了彌補百餘年來隱藏在阿美族名義下生存的「歷史空白」,如何延續並發揚撒奇萊雅族,便成為活在21世紀的撒奇萊雅人首要的課題。

火神祭的訊息火。〈2009年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紀實(一)祭典前的準備與祭品〉影音截圖,作者,潘英海;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年份:2009。圖片提供者: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火神祭的終曲是將祭屋點燃,象徵將當年戰死沙場的祖先火葬,希望撒奇萊雅族因火而亡,也將因火重生。〈2009年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紀實(廿九)火獻祭屋(2)影音截圖〉,作者:潘英海;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年份:2009。圖片提供者: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撒奇萊雅人以歌舞展示族群特色。〈撒奇萊雅族的歌舞展演〉,王佳涵攝,攝影年份:2008。圖片提供者:王佳涵。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二、以族服傳載的歷史記憶

原住民族常以物質文化傳遞著族群的藝術與文化意涵,撒奇萊雅族服即是個以土金色與凝血色的族服傳遞族群歷史的例子。

當代的撒奇萊雅族服是族人訪問耆老記憶中早期的服裝樣式,再以土金、凝血、藏青、墨綠、沉黑、山棕、白色等顏色寓意族群歷史,以創新結合傳統典故,賦予服飾顏色新的文化意義,以當代重建的民族服裝記錄,那段祖先難以言喻的歷史悲哀。撒奇萊雅族服的主色為土金色與暗紅色。土金色是象徵撒奇萊雅人的祖先來自土地,也寓意土地有心及重回故土。暗紅色是祖先在戰役中凝乾的鮮血,也代表著族群的生命、能量,所以撒奇萊雅男子的服飾以暗紅色為主,象徵與1878年加禮宛戰役時犧牲盡歿的年齡階級一脈相承。婦女與頭目的服飾是以土金色為主色,因為頭目代表土地,是部落的根本。母系社會的婦女掌管家庭、財產、子女,成熟婦女的衣服,以凝血色的長袍為內裏,土金色的背心在外,代表成熟女子負有保有土地及延續血脈的重要責任。未成婚的女孩服飾以土金色為主,沒有代表生育子嗣的暗紅色。在配飾上,女性頭飾的白色串珠代表眼淚,貝殼代表與海洋的淵源,以及發源地Nalalacanan。頭飾下圍的綠串珠代表部落圍牆-刺竹。腳套上的咖啡色代表祖先逃難時沾在衣服上的樹枝、草及泥巴,提醒著勿忘祖先逃難時的苦難。男性頭飾與情人袋上的三角形,代表砂婆礑山上三角石印記的神話故事,代表犧牲、奉獻與貞潔。

撒奇萊雅族的婦女服飾,成熟婦女的衣服,以血紅色的長袍為內裏,土金色的背心在外,代表成熟女子負有保有土地及延續血脈的重要責任。〈撒奇萊雅女性族服〉,王佳涵攝,攝影年份:2008。圖片提供者:王佳涵。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撒奇萊雅族頭目服飾以土金色為主色,年齡階級以暗紅色為主。〈撒奇萊雅男性族服〉,王佳涵攝,攝影年份:2008。圖片提供者:王佳涵。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三、祭典與生活

火神祭是撒奇萊雅人的祭祖大典。從2006年時開始舉辦,至2010年時已固定舉辦在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六,這個祭典是以固有的祭祖儀式為基礎,再擴大規模來紀念在加禮宛事件犧牲的祖先。儀式主要在太陽下山後舉行,這天各部落的撒奇萊雅族人會聚在一起祭祀祖靈,主祭、祝禱司與白、黑、紅、綠、藍五位使者會帶領在場的族人,共同迎神、敬神、酬神、娛靈、送神。火神祭的終曲是將祭屋焚燒的「火葬」儀式,並圍圈歌舞觀送祖靈,希望在圓與火裡與祖先牽起血脈與靈魂的聯繫。

火神祭的主祭、祝禱司與白、黑、紅、綠、藍五位使者會帶領在場的族人,共同迎神、敬神、酬神、娛靈、送神。〈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紀實(十一)祭祖(2)〉影音截圖,作者:潘英海;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年份:2009。圖片提供者: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撒奇萊雅族的文化祭典,除了祭祖大典──火神祭之外,還有豐年祭與補鳥祭等等。撒奇萊雅族稱豐年祭為malalikid,通常在小米收成後舉行,慶祝豐收並祈禱明年豐收的米能更好、更漂亮。在小米收割以前,族人會先砍下臺灣山棕(balidas)的葉子,編織起來綁在小米穗上。這時候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到戶外喝酒、吃糯米飯準備慶祝豐收。捕鳥祭Misaliliu也是一項希望作物能夠豐收的活動。族人播種結束的農閒時節,為了避免成群的麻雀,在快要收成時跑到田裡偷吃作物,便會在田間架設陷阱捉鳥。年齡階層會把最好的鳥肉送給老人吃,表示著敬老的意思,祭司和頭目在此時會向祖靈祈求讓鳥類以後不再飛來吃農作物。在非農作生長的鳥類繁殖時,族人則會讓鳥類繁衍後代,不在此時進行捕獵。

撒奇萊雅人會在火神祭時,模擬當年清兵用火攻打部落的情景。〈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王佳涵攝,攝影年份:2009。圖片提供者:王佳涵。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雖然由於作物的生長時節改變,以及時代變遷的影響,許多的歲時祭儀已逐漸改變。連橫在《台灣通史‧序》寫著:「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早期沒有文字系統的原住民族在歷史書寫中,一直處於被動被記錄的位置,撒奇萊雅族過去雖然曾經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但現在族人正藉由文化復振的方式重回歷史舞台,活出自己的樣子。一股原住民族自我述說的風潮,在當代結合著傳統與現代蘊生。多元族群的文化風貌,也就在這股無懼的驕傲感中,存在你我的生活空間裡。

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豐年祭活動。〈撒奇萊雅族豐年祭〉,王佳涵攝,攝影年份:2009。圖片提供者:王佳涵。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編註

加禮宛戰役

加禮宛事件是台灣原住民噶瑪蘭族(Kavalan)和撒奇萊雅族在1878年聯合抵抗清軍入侵的事件。由於開山撫番政策,鼓勵漢人至後山墾殖,侵犯到原住民的生活領域,當時加禮宛社人(現今噶瑪蘭人的祖先),便聯合撒奇萊雅人共同攻打清兵,但在兵力武器的差距下,兩族在抵抗清軍入侵的事件中幾乎滅絕,倖存的族人藏身在阿美族(Amis)受到保護,並分別於2002年及2007年恢復族名。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