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燈取影話傳奇:台灣皮影戲的源流、發展與現況

/邱一峰

一 、皮影戲的起源與傳說

皮影戲,顧名思義,戲偶的材料是用皮做的,它藉著燈光的照射,將戲偶的影像投射在影幕上,用來搬演戲齣。由於影偶的造型看起來像猢猻的樣子,因而在台灣也稱為「皮猴戲」。

影戲起源於什麼時候,大家說法不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與李夫人的故事。據說,漢武帝非常寵愛李夫人,後來李夫人不幸去世,漢武帝傷心過度,日夜思念不已。當時有一個叫李少翁的方士,自稱有辦法讓李夫人的靈魂出現,於是漢武帝便請他幫忙。李少翁來到宮廷,利用晚上的時候,在房間裡圍起一個布幕,幕後點起燈火,並囑咐武帝千萬不可靠近。夜晚時分,果然在布幕的裡面出現了李夫人的影子,漢武帝看了非常激動,終於忍不住走到布幕前,想看清楚李夫人的樣子,結果突然間李夫人就不見了。後來,故事流傳到了民間,就有人利用這個原理來表演,於是就產生了影戲。

無論如何,最慢在北宋時代,影戲的演出已經相當興盛,廣受民眾的歡迎,還分成「皮影戲」、「紙影戲」、「手影戲」、「喬影戲」等不同的種類。宋代影戲的高度發展,歷經元、明兩代,雖然少見書上記載,相信也有相當的發展。元代蒙古統治者欣賞影戲,並將之作為軍中的娛樂活動,乃隨其政治和軍事勢力的遠播,將影戲傳到波斯、阿拉伯、埃及等地,且輾轉傳入了歐洲,成為廣受歡迎的戲劇。入清以後,影戲受到王親貴族的青睞,又大大風行起來。不但王府裡有影班,民間市井街頭也常見影戲演出。文字記載,不但京城裡戲班眾多,甚至全國各地演出也相當興盛,包括河北、陝西、浙江、四川、福建、廣東等,都有一些影戲記錄。其中與台灣本地關係比較密切的,則是廣東潮州一帶的影戲。潮州影戲的分布範圍,包括粵東與閩南,後來隨著移民的渡海開拓,影戲也跟著傳入台灣。一千多年以來,皮影戲在傳統戲劇中一直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直到今日仍然是偶戲表演藝術中極重要的種類之一,與傀儡戲、布袋戲並稱為台灣傳統三大偶戲劇種。

華洲園皮影戲團操作皮影戲偶表演。〈華洲園皮影戲團〉,陳建仲攝影,1994,臺北市:中國時報。圖片提供者:中國時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二、皮影戲在台灣的發展與特色

圖為台灣皮影戲偶「武旦騎白馬」,武旦騎馬,雙手持棍,腰配寶劍,馬背坐墊後插令旗,裙襬下刻有小腳。戲偶的配色是以台灣早期影偶色彩紅、黑、綠為主;臉部採陽刻:即保留臉部線條,其餘鏤刻成留白的作法;材質為牛皮;手腳部分綁有竹製的簽桿。〈武旦騎白馬〉,張命首,1960,台北市: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台灣影戲一般認為是屬於廣東潮州影戲的系統,從它所使用的音樂、唱腔、劇目以及劇本中時常夾雜潮州方言的情形看來,是可以確定的。根據前人的訪查和諸多資料顯示,皮影戲在台灣已經存在超過了兩百年的歷史。據說來自潮州的皮影戲藝人阿萬師隨著鄭成功渡海來台,後來在施琅攻台後即隱居彌陀一地,傳有弟子五人,也讓皮影戲流傳下來。儘管故事無可考證,但最晚在清嘉慶年間,皮影戲在台灣演出已經非常興盛,台南市普濟殿至今仍保留嘉慶二十四年(西元1819年)刻的〈重興碑記〉,可為明證。而晚近的文字資料記載,包括片岡巖的《台灣風俗誌》(西元1921年)、《台灣省通誌》(1971年)及吳瀛濤的《台灣民俗》(1994年),均有相關文字的描述。以下分成幾個方面分別敘述構成皮影戲之要素:

1. 舞台

演出皮影戲的劇場結構十分簡單,最方便的是使用一張桌子、一塊布幕便成,舞台外所有的空地,只要觀眾能立足,就是劇場的範圍。由於皮影戲是屬於農業社會農民閒暇時所從事的一種副業,民眾多能就地取材;而牛車的使用為當時極為普遍且必需的工具,因此也就成為早期皮影演出最為簡易且方便取得的「舞台」。民眾利用豐收或歲時慶典,共同出資,聘請皮影戲來上演,或在鄉村空地,或在廟前廣場,只要推兩輛牛車作起圍來,以帆布或葦蓆造屋頂,就在此搬演。大約到了光復前後(約民國三十四年左右),傳統的牛車舞台才慢慢消失,隨著社會的發展改用較為進步的「鐵牛三輪車」,但仍不脫就地取材方便的原則。較為大型的廟會請戲,雇主則會先行在廟前廣場搭好棚架,並派人到藝人住處擔抬戲箱前往演出。一直到了民國六十年,藝人們才開始擁有自己的舞台,跟隨著演出的腳步到處搭台,並沿用至今。而傳統舞台坐演的方式,則到了民國七十八年左右,各戲團才普遍改成較為輕鬆的站演方式。

2. 影窗

「影窗」指的是皮影戲演出時舞台前面那塊白色的布幕。當皮影戲隨著移民從大陸潮州傳入台灣時,台灣皮影戲在各方面的演出方式也承襲了它的固有形式,成為「潮州影系」的一支。而潮州稱影戲為「紙影」,即是指將影偶置於紙幕上表演,使觀眾見之如在紙面上活動的影子般。因此,潮州影戲歷來以紙為窗,傳入台灣後,情況也是如此。影窗的四周是用硬木條釘成的長方形框子,木材採用硬度相當高的「檜木」,才能經久耐用。而影窗的大小並沒有一定的規格,早期多為三尺高五尺寬,後來在大戲院演出時,為因應需要,更加大至五尺高九尺寬的規模,現在則多為五尺高七尺寬的大小。

3. 燈光

「燈光」是構成影偶生命的重要部份,如果沒有了燈光,皮影戲將無法演出。原始的皮影戲演出使用的是油燈,油燈能夠隱去操縱影偶的桿影,且常有助於特技的演出,但油燈的燈焰不定,光線亦不夠集中,演出效果往往欠佳,而且一不小心打翻,反而會使影窗甚至整個舞台著火。約在民國三十七、八年,台灣皮影戲的演出已開始使用燈泡,也有一些劇團嘗試使用日光燈。不過,日光燈的光度、以及擺設的位置等,都有斟酌考慮的必要,而且在日光燈的燈光下映現的影人,顏色往往失真,反而不若燈泡映現的效果來得絢麗耀眼,因此現在大多數的皮影戲團,仍多採用燈泡做為光源,雖然難免會顯現出一根根的桿影,其實若能細心體會,反而呈現出另一種不同的味道。

4. 影偶

影偶是皮影戲演出的主體,也是敷演故事的主角。最早的影偶以素紙雕刻,後才改用皮製。中國各地因就地取材的不同,而有使用牛皮、羊皮、驢皮等不同材質。台灣因為牛多,一般藝人多使用水牛的最外層皮和第二層皮來雕製。中國皮偶多為平面側身單目的造型,大小通常在八寸至一尺之間,但「東華」皮影戲團所用的有改為高達二尺長且為雙眼斜面者。皮影藝人多根據前人留下來的造型依樣繪製,雕刻複雜。角色分類與一般大戲相仿,分為生、旦、淨、丑、末、神仙、妖魔等,其他還有動物、植物、山水、城池、桌椅等,造型多樣,變化多端,一般戲劇無法表現的形象,藝人多能憑圖或想像加以雕製,應有盡有。

5. 音樂

皮影戲所使用的音樂和演唱的腔調,會隨著所處地域的不同而有當地的特色。如陜西的皮影戲使用道情或碗碗腔,山西、河南所用的則以當地流行的梆子為主,山東影戲則唱大鼓和墜子。台灣的皮影戲是由潮州而來,其所使用的音樂和唱腔至今也依然沿用潮調音樂。潮調的曲調甚多,各種曲調風格不同,每一支曲牌都有它自己的調性,有的悲傷而淒涼,有的節奏輕快,多由劇中人物在不同的心情及情況下來演唱,配合劇情適當的宣染情節氣氛,屬於「曲牌體」。有的曲調由主演唱到尾音時必須有後場「幫腔」,這是潮調音樂的特色。

至於皮影戲音樂所奏的樂器,傳統上包括有小鼓、唐鼓、大鑼、鐃鈸、二胡、椰胡、月琴、嗩吶等,豐富而熱鬧。但現今的皮影戲團多只用唐鼓、梆子、鑼、椰胡、鐃鈸而已。看起來似乎少了些,但演奏出來的音樂卻仍然喧鬧,保有它的特色,一點也不單調。

圖為華洲園皮影戲團演出照片,可見皮影戲偶角色之造型相當多樣。〈華洲園皮影戲團〉,陳建仲攝影,1994,臺北市:中國時報。圖片提供者:中國時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三、台灣皮影戲的現況與展望

皮影戲從傳入台灣之後,歷經各種不同的發展階段,在每個發展階段,不僅觀眾對於看戲的態度不同,就連藝人對於演戲的心態也不一樣。皮影戲傳入時期的演出是人民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大多數是富有人家做為請主,配合宗教性的節慶、作醮、慶生等活動,確實做到人神共娛的功能,可說是非常純粹、非常鄉土的野台戲階段。那個時候不管是演戲的藝人或看戲的觀眾,都是在日常中融入熱愛皮影戲的心情,與生活緊密結合。

日治時代演出的皇民劇,乃是在異邦統治下不得已的作法,姑且置之不論。但到了民國四十年以後進入內台戲階段,情形便相當不同了,庶民性的意義從群眾生活中逐漸脫離,戲劇演出變成經由商業手法包裝後提供給觀眾的一種娛樂項目;而藝人也為了招徠觀眾而費盡心思,演戲變成了做生意。因此,劇目由勸說倫理道德、表彰忠孝節義的質樸涵義,一變而入天馬行空、玄想虛幻的神道領域;以往被尊為「老爺冊」的文戲,因為唱曲較多,劇情細膩冗長,令民眾觀之欲睡,而被棄之於箱底,為迎合現代民眾的口味,乃改以光怪陸離、變化多端的武戲演出,以招攬觀眾。

圖為台灣皮影戲偶「武生騎麒麟」,武將頭戴帥盔,手持長柄大刀,腰配寶劍,麒麟背坐墊後插令旗。〈武生騎麒麟〉,張命首,1960,台北市: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然而,好景不常,隨著電影及電視的流行與興起,影視媒體奪走了觀眾,作為商業演出的內台戲因為喪失了票房,無法維持下去。大約從民國六十年起,皮影戲藝人凋零、轉業、散夥,只剩下寥寥無幾的數團,或因家傳技藝的使命,或因醉心影戲的堅持,勉力維持戲團的營運,等待另一個皮影重生的機會。終於自民國六十年代中期,台灣的對外關係及國際地位每況愈下,促成知識分子對台灣政治環境及社會文化的全面反省,除了學術界對台灣傳統本土戲劇投入大量的研究調查工作,喚起大家對本土文化的重視,接著諸如「民間劇場」及文藝季等邀演活動相繼舉行,提供了民間藝人另一個生存的空間。從此以後,皮影戲改為以民間技藝、傳統藝術的身分轉入堂會戲的觀摩階段,而與人民生活相契的廟會神誕等在廟埕演戲的情況,卻變成了沒有觀眾的演出。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