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山居史前部落客──曲冰

/黃婷鈺

從埔里轉上台14線,無論是要到奧萬大賞楓,去清境農場看羊咩咩脫衣秀,遊廬山泡溫泉,還是走訪霧社來一趟賽德克‧巴萊朝聖之旅,抬頭望盡一片層巒疊翠,雲霧飄渺,這片好山水早在距今27002300年前就有史前人在此過著悠悠樂活山居生活。

就在前往奧萬大的南投83鄉縣道路,再往前約莫5公里,就可在路旁看到台灣目前考古發掘最完整的高山史前聚落—曲冰遺址。

曲冰遺址位於濁水溪上游的一處高位河階地,名為Qais,東側倚著中央山脈,西側傍著濁水溪,夏涼冬不嚴寒,又位處河谷,地形險要,自然資源豐富,是適合居住的理想地。

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曲冰。〈曲冰遺址濁水滾滾〉,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曲冰遺址的發現人,也是發掘者陳仲玉先生,學生時代在校整理考古標本時,注意到了兩個特別的地名:姐原和妹原,因此在1980年秋,即報名參加當時最夯的健行活動,「楓葉谷健行隊」,原因無他,正為了路線上出現的這兩個特別的地名。一路沿著濁水溪,來到了姐原和妹原附近,考古學家的訓練讓他不但採集到史前石器,更告訴他這裡有處史前遺址!

曲冰遺址發掘前是一片農地。〈未發掘前的曲冰遺址,遺址上的田地〉,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曲冰遺址所在的Qais河階地,在史前時代,前後經過兩次佔居,第一次是在距今約27002300年前,第二次是在距今13001000年前。

曲冰遺址發掘後全景,共出土48座房子。其中有29座為第一次佔居,11座為第二次佔居,其餘8座無法歸類。〈曲冰遺址發掘後的全景〉,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最早來到這裡居住的曲冰人已經擁有極佳的建屋技術,他們以當地的板岩為建材,大塊的豎起柱子,搭上木竹的橫樑,架屋起厝,小塊的板岩則拿來圍牆基或立成T形用以支撐、加固牆壁。

板岩立柱(第五號房屋F05)。〈曲冰遺址,P3610,L9,立柱根部,第五號房屋的一根板岩立柱〉,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成排T形板岩牆壁支撐(第十六號房屋F16)。〈曲冰第三次發掘,遺址西北角居屋遺跡,第十六號(F16)房屋基址〉,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從出土的房屋佈局可以看出,第一代在這兒落腳的史前曲冰人,對於他們的聚落可是事前經過一番規劃的,領導者及大家族的房子面積較大,成2行面對面,居於整個聚落的西側,領導者的居屋前並有有一塊空地,形成中心區域,小家族則圍繞在外。從這樣一個聚落的規劃也可看出,當時的曲冰人已有一定程度的社會組織,可不是一盤散沙。

大家族住在聚落中心(紅色區塊),小家族則圍繞在外(藍色區塊),〈樂活山居歲月──濁水溪上游的高山古墟〉影音截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在整個第一代聚落的29間房子裡,領導者的房子,規格可說是最大的,作為房柱所使用的板岩特別粗壯,加固牆基用的T形板岩支撐也特別寬厚。除了主屋之外,兩旁還各有一個附屬小屋,房子的正門就朝著太陽升起的東方,前方並有一個小廣場,座落於整個聚落的中心位置,其特殊性不言可喻,顯見房主人在這個小聚落裡的社會地位。

領導者的居屋(第十八號房屋F18)基址。〈第十八號(F18)房屋基址〉,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此外,第一代曲冰人已有專業的石器產製家族,與部落領導者比鄰而居。就在領導者居屋的隔壁,有一座部落中面積最大的房子,除了主屋與附屋之外,後面還有一間狹長的工作室,這個工作室裡有5個板岩鋪設的工作台,工作室裡裡外外堆滿了各種石器、製造石器的工具,以及打製石器留下的石片廢料。

發掘者陳仲玉先生手繪曲冰石玉器作坊草圖。〈陳仲玉先生手繪製石玉器作坊草圖〉,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曲冰錛鑿形器〉,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由於曲冰出土的錛鑿形器(是一種削平木料,製造木器的工具)大多是玉所磨製,而曲冰附近並不出產玉,因此材料的來源,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應該是由花蓮交易而來,也由於來源不易,這些錛鑿形器都經過長久使用,即使缺損了,也還會重加修磨,一用再用。所以這個家族在當時不但生產風格一致的石器,也控制或經營特殊石材,算是這個聚落裡的有錢人家了吧!

一般家庭的房子除了面積較小之外,房子的結構也較為簡單,沒有主屋、附屋之分。此外,房子的規格也不似大家族的房子來的「氣派」──柱子以及T形牆基支撐都以板岩為建材,一般家庭的房子,有的只有柱子用到,有的只有在T形牆基支撐用到;到了後期,一般小家庭的居屋甚至只有屋牆基部以板岩加固,房子的主要結構都改以木竹為材料了。

曲冰人有室內葬的習俗,過世的親人遺體會放置於石板棺中,埋葬於家屋之下。奇怪的是,第一代曲冰人雖在此地居住了約1000年,墓葬的數量卻只有171座,且大多為小型石板棺。考古學家推測,也許就在聚落發展沒多久,曲冰人就另尋墓地,僅讓嬰幼兒的室內葬又延續了一段時間。

曲冰出土石板棺(墓001與墓002)。〈第一、第二號墓葬(M1,M2)〉,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那麼整個聚落一共住了多少人呢?考古學家推測,整個聚落共有10戶大戶人家,15-20戶的小家庭,大戶人家以每戶10人,小家庭以5人推估,約有175-200人。就這樣,他們以附近山區作為獵場,在鄰近的河邊緩坡地開墾耕作,下濁水溪灑網打漁,居高臨下,過著衣食不虞匱乏的桃花源生活,整個聚落的房子也慢慢向台地外圍增建,使原來只有大概3排的房子向東增加到第4排及第5排。一直到了距今2000年以後,第一代曲冰聚落逐漸衰微。

曲冰遺址由一個炊煙裊裊,兒童追逐嬉戲,石器製造鏗鏗喀喀的熱鬧部落,成了廢墟,斷垣殘壁,荒煙蔓草,淹沒、空白。等到第二批人群來到這裡定居,那已是將近1000年以後的事了。

距今1300年前,人們再度選擇Qais台地,做為定居的所在地。這第二代史前曲冰人,板岩雖然仍是他們極愛的建材,不過大塊豪邁的柱子不見了,T形固牆支撐也不用了,他們喜歡小塊小塊的拼鋪地板,圍繞、堆疊屋牆的基部。

板岩地板(第十五號房屋F15)。〈第十五號(F15)房屋基址〉,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石塊堆疊的牆基(第二十六號房屋F26)。〈第二十六號(F26)房屋基址〉,陳仲玉攝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名稱: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沒有大家族的大房子,也沒有組織嚴密的聚落規劃,沒有廣場,沒有石器作坊,第二批佔居的人們,隨性的朝西搭起小房子11戶,錯落在這塊濁水溪旁的高位河階,與世無爭的生活了大概300年,之後,人們又漸漸離去。

曲冰遺址就像一個高居濁水溪上游的舞台,幕起幕落,人來人去,沒有劇本的悠活戲碼,已經上演過兩幕,而今而後還要繼續演下去,誰是下一幕的主角呢?

你是來此的登山客還是背包客,遊客或是單車俠?別忘了來曲冰遺址一訪史前部落客。

延伸閱讀:

陳仲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田野工作報告之二──曲冰》,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