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訂後設資料的三種方案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江仁傑 2005.08.29
制訂後設資料,是為了記下某一筆數位化資料的特性。例如我用數位相機拍攝的照片,可以有照片名稱、主題、拍攝者姓名、時間、地點、描述…等等簡單欄位,而這些欄位資訊,就是這張照片的後設資料。
依照資料庫建置的目的,針對的對象…等不同的考量,資料庫的後設資料,可以制定得很簡單,只註記簡單事項,也可以針對學術、研究用途,制訂出上百個欄位來描述一筆資料。
國內學界或國際上,針對不同學門,都發展出很多種後設資料的標準,例如,生物界有一種國際間曾被採用的後設資料標準,稱為達爾文核心集(Darwin Core),用來描述某一個生物的數位化物件資料;而檔案學界,有一種國際間使用的後設資料標準,稱為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EAD),用來描述一筆檔案資料。「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有提供許多不同學門的後設資料標準,讓參與計畫的單位參考,該工作組也接受委託,直接協助各單位制訂後設資料。
目前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的單位,在制訂後設資料時,通常是在以下三種方案中,擇一進行:
一、採用某種國際間流行的後設資料標準。
二、依據自己單位的需求,自行制訂。
三、折衷方案:依照自己單位的需要,參考某種流行的後設資料標準,修改後再使用。
以上三種方案,各有優缺點:
一、採用國際間流行的後設資料標準:由於許多單位也採用一樣的標準,所以資料庫欄位相同,彼此資料交換時,將更加便利。
二、依據自己單位的需求,自行制訂:較符合該單位自己的需求;而與其他單位的資料庫要進行資料交換時,必須先進行不同欄位之間的對應後,才可以交換,步驟較為繁複。
三、折衷方案:則優缺點介於以上兩者之間。
要依據哪一種方案,可以參酌優缺點之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