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徵選計畫參訪心得紀要Ⅱ—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許雅婷

  數位科技君臨一切知識領域的今日,仍有許多人文學者質疑數位化的必要性,甚至下意識抗拒學習、認知,以為運用科技人才,甚或支使工讀生或助理、學生代為操作便可。這樣的觀念底下,其實已經和時代嚴重脫節。當學生已經可以在家查遍各類珍貴資料同時,教授雖然可以安坐桌前,等待助理送來需要的書籍,但仍必須親自翻閱,時間上的耗費已不可相比擬。 

  更嚴重的是,實體物質在歲月流逝當中,無可避免的因為天災人禍而日漸損毀,即使如何嚴密的保護,總難逃灰飛湮滅的一天,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無論是大火中付之一炬的阿房宮及珍貴典籍、隨著唐太宗長眠昭陵的蘭亭集序、幾度興修又傾頹的黃鶴樓…。小至珍玩、大至建築,各種文物陸續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消逝,如果不及時以數位科技典藏,恐怕都將成為時代更迭中的一則傳說。

  這樣的感受在參訪「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中特別明顯。

  參訪當天,走進修復中的鹿港龍山寺,彷彿來到一座興建中的廟宇,滿地屋瓦堆疊,樑柱橫陳。經工地主任大致解說施工方法及進一步詢問,得知目前許多樑柱內部均灌注水泥,或以原柱挖空,柱體中間加強鋼筋;由於號稱以古法修復,因此上樑時,最擔憂樑柱之間無法密合,但這樣的情形卻時常發生,由於上樑頗為耗時費功,因此一旦無法順利接合,工人便以榔頭敲擊,樑柱損傷在所難免。

  過程中,一眼瞥見大殿柱體上貼著封箱膠帶,原來這是工人為了對齊及註記所做的記號。然而柱上書法已有數十年歷史,這樣一貼一撕之間,剝落、褪色已無可避免。更讓人心疼的是,雕工精細的斗拱、細膩繽紛的傳統彩繪,全都未經保護,拆下、編號之後,即隨意放置地面或架台,損傷一眼即可預知。

  鹿港龍山寺於乾隆年間興建之後,均因嚴重地震帶來的傷害,幾翻修整。但如今這樣的情形下,重建到底是龍山寺之福或浩劫,實難評估,當地文史工作者即宣稱「龍山寺未毀於九二一,卻毀於重建工程」。

  龍山寺重建的最後一年,「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聯絡人—鄭明裕建築師,因拜師學習大木作技巧,發現機會難得,因此申請「數位典藏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於工地搭建簡便的臨時攝影棚,以數位相機拍攝拆解下來的大木作,試圖保存龍山寺大木作的面貌,進一步記錄建築本體重建的過程。

  然而本計畫執行過程中,尚須配合龍山寺原本的重建速度,因此僅能以搶拍方式,就地簡易攝影,針對重建過程也無權置喙。所得圖片自然不如一般文物在攝影棚中拍攝所得,那麼清晰美觀。

  「數位典藏」的概念如能深植民眾腦海中,則重建之初,便應該同時著手數位化的工作,重建工程與數位典藏兩項工作並進,不但可避免工程中對寺廟本身無法挽回的損耗,更可完整保存重建工程的實際記錄,作為來日古蹟修復的參考。相信對於相關研究而言,都是很珍貴的資料。

  誰說數位科技對於人文領域不重要呢?如果人文領域及早具備這樣的知識,及早規劃相關工作,相信鹿港龍山寺的耗損就不會那麼無法挽回,甚至有朝一日,數位技術純熟、發達,還可按圖索驥,看著照片依樣畫葫蘆,復原原有的彩繪模樣呢!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