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音之美~文化記憶的歌聲

排灣族耆老演唱童謠《 Jie Ga Jie Ga》(小孩字玩的遊戲),所作的手勢
排灣族耆老演唱童謠《 Jie Ga Jie Ga》(小孩字玩的遊戲),所作的手勢

文/陳怡如、黃楚婷

在台灣的南邊,有個美麗的薩沙拉部落,是旅遊的好地方。這個地方是人們相聚的好地方,不管從那裡來的,都會在這裡相遇。

在台灣的北邊,有個美麗的達比利斯部落,是旅遊的好地方。這個地方是人們相聚的好地方,不管從那裡來的,都會在這裡相遇。

在台灣的北邊,有個美麗的芝荖部落,是旅遊的好地方。這個地方是人們相聚的好地方,不管從那裡來的,都會在這裡相遇。

在台灣的東邊,有個美麗的馬蘭部落,是旅遊的好地方。這個地方是人們相聚的好地方,不管從那裡來的,都會在這裡相遇。

阿美族 美麗的部落I-ti-ni

如同不經琢磨的寶石,原住民音樂量的豐富,超過人口佔百分之九十八強的漢族民間音樂,甚至量之豐富包羅了整個歐洲的歌唱型式。

— 史惟亮 教授

台灣民謠中.原住民民謠的數量之多是驚人的。

— 許常惠 教授


原音之美

從日出到日落,山間一遍又一遍傳出的歌聲,不只是原住民表達生活的方式,也乘載著文化的靈魂,隨著歲月的更迭,也洗鍊出這群島嶼居民的生命力。這些高亢的音調,是台灣美麗的原音。

以一句「原住民音樂」來概括,其實就扼殺了原音文化的豐富性,事實上,不管是高山族或是平埔族,他們並非都只是單一的種族,各族之間的發源、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往往有著很大差異,屬於各個不同的族群。在粗淺的概念上,我們或許有些微的印象,然而就在泰雅族的吟誦、賽夏族的祭歌、布農族的泛音之間,我們真正認識的,還太少太少。

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的排灣族耆老,攝於2007年10月13日田野採集中。

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的排灣族耆老,攝於2007年10月13日田野採集中。

而由師大音樂系教授錢善華所主持的原音之美數位典藏計畫,從收集阿美族與排灣族的傳統歌謠開始,將之詮釋翻譯,並利用編譜軟體,完成五線譜與簡譜的製作與校正,力求建置最完整、正確的原音歌謠典藏。

三十多年前,甫自師大畢業的錢善華老師,到了蘭嶼教書,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原住民音樂。

「那是個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力的日子。」老師回憶道。

然而就在這樣現實的困頓中,孕育出海洋與人民的天籟之音,「我當時非常震撼,完全就是另外一個音樂世界。」也因為這樣的巧合,錢善華開始帶著錄音機,每個週末走訪蘭嶼的各個角落,錄下這些珍貴的達悟歌曲,也開始了原音採集的第一步。

出國深造、完成學業回台後,錢善華認識了林道生與洪國勝。洪國勝是高雄市山地文化研究會的會長,靠著十餘年的田野調查,收集了不少全台各族的童謠;而同是音樂人的林道生長年居住於東部地區,任教於玉山神學院,擁有數十本原住民音樂相關的著作,尤其對阿美族歌謠有著深入的研究,多年前的蘭嶼經驗在此時發了芽,開啟了原音之美數位典藏計畫。

由六十五歲以上阿美族耆老組成的巴奈合唱團也參與了計畫,由原音團隊的助理定期南下台東作研究調查,進行音樂資料的收集。「巴奈Panai」這個字,在阿美語的原意是稻穗。而由耆老們組成的巴奈合唱團,則有著阿美族特有的音樂傳承,是現在少數能用古調演唱的團體,以渾厚嘹亮的歌聲,詮釋阿美族的傳統生活及文化內涵。

台灣原住民是一個很愛唱歌的民族,常常在聚會時能唱出一種屬於分享的情感和記憶,這樣的歌有很強的穿透力,反映出他們生存的處境,也反映出所處的時代背景,無形中用音樂寫下了許多歷史,而原音之美計畫,就是要記錄下這些歷史文化的軌跡。

曾親身到部落取材的計畫助理陳安回憶第一次到部落,「那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出訪,從一點等到三點,機器都架好了,才看到有人過來。」

和一般的錄音經驗不同,等待的回報是歡迎的熱情,居民來了,和工作人員一起跳舞、喝小米酒、然後唱歌。「放開心來一直一直唱,就像一個歌友會」陳安說,原住民彼此間也相當有默契,只要有人唱個開頭,他們就知道怎麼接下去,而這些即興歌謠的歌詞,都會根據當時的場合、對象而改變。

在原住民的文化生活中,音樂是不可或缺的。而這些原住民歌曲都是有著基本旋律的即興歌唱,相當生活化,沒有一個很固定的音樂形式。 唯有靜下心來深入每個村落,與當地人互動,才能體會這塊土地上最後淨土背後的樸素理由。

主修音樂學的計畫助理江巧雯,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也不曾實際地接觸原住民音樂。透過這次的計畫,讓她對原住民的音樂有更深一層的體認。從小學習的西方音樂,與原住民的音樂是很不一樣的:在了解原住民音樂時,無論是音律、記譜法、曲式結構等各方面,都不太容易用西方音樂的系統去規範和詮譯,就像這些島嶼居民與自然相親的生活態度。「原住民歌謠就是回到很淳樸的思想,這樣取材於生活的音樂,是生活的最佳寫照。就像錢老師說的,對原住民族而言,音樂即生活,生活即音樂。其實人生很簡單,用歌唱就能帶出文化的記憶。」

台灣原住民歌謠內容豐富,然而受限於記載者的能力,文獻中多半只留下歌詞部分,鮮少關於音樂本身旋律的記載,歌謠曲調的傳承,僅能仰賴口傳的方式保存。然而,隨著前輩耆老們的逐漸凋零,以及原住民語言的消逝,許多珍貴的歌曲已陸續面臨失傳的危機。

為了保存台灣原住民音樂文化,原音之美的工作團隊在林道生、洪國勝,以及豐月嬌老師的協助下,與排灣族原住民,以及台東巴奈合唱團合作,陸續完成多首排灣族與阿美族傳統歌謠的典藏:包括檔案數位化、歌謠採集、樂譜重製與數位化、詮釋資料撰寫、田野調查影音全紀錄、網站規劃與建置等。

「計畫重要的在於保留此一世代的歌曲,保留這一代的生活經驗和特色。」錢善華說。就如同之前所提,在原住民即興的唱和當中,保留了每一個世代對於歌曲不同演釋的方式,也表達了那個世代的共同記憶。

例如阿美族在部落裡,有著年齡階層的區分,每一階層,都會有各自的社會經驗。他們有著專屬自己那一輩的歌曲,有著後輩所沒有的,只有同輩才有的共同世代的記憶。就好像過去人人高歌,而現已幾乎不復見的抗共歌曲一樣。

也因此,在歌曲後製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困難,在歌謠的翻譯與分段方面,以排灣族傳統歌謠為最。影音採集的排灣族歌謠,屬於較古老的曲調,即使同為排灣族人,沒有相當年紀也不見得會唱,甚至也無法理解其中的文字內容。耆老們憑記憶隨興哼唱的歌謠,是最古樸純實的音樂瑰寶,但沒有明確段落的反覆接唱,著實讓後續的音樂分析工作傷透腦筋。幸而在原唱者及通曉排灣族古語和中文的高芳逢老師協助下,依據計畫助理們初步轉錄完成的母帶,作歌謠段落的劃分與歌詞翻譯。

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的排灣族耆老,攝於2007年10月13日田野採集中。

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的排灣族耆老,攝於2007年10月13日田野採集中。

所幸,在阿美族的歌謠方面,因為林道生與豐月嬌老師的協助,在歌詞翻譯與樂譜記載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然而在執行過程中,團隊也發現,阿美族歌謠有許多「聲詞」的存在。這些看似無意義、狀聲字般即興哼唱的聲詞,是否有意涵存在於其中,至今仍是一門研究中的課題。

無論歌詞翻譯和聲詞研究,或是段落確認及資料取得,諸如此類林林種種的新發現與新問題,對整個計畫團隊而言,不僅是一大挑戰,也是一大收穫。親身感受充滿生命力的原住民音樂之美,實際研究看似簡樸卻蘊含許多學問的原住民音樂,讓音樂的視野,有了更宏觀的開拓。

「語言的失傳是無法避免的」錢善華說道。原音之美計畫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全世界都聽到原住民的優美歌聲。「音樂絕不是關在象牙塔中,原音之美最美的地方,就是他們的音樂都與生活息息相關,音樂是和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

也因此,透過網路的傳遞,讓一句一句自然的原音,傳到世界各地,賦予這些可能消逝的樂曲,一種新的可能性。

原住民用音樂歌謠訴說文化、歌唱歷史,在這麼豐富的音樂資產中,原音之美計畫以打造一座專屬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博物館為目標,並達成推廣台灣原住民族音樂的研究與典藏,讓台灣的音樂瑰寶,成為永續經營的資產。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原音之美~文化記憶的歌聲” 的回應: 1人

  1. 古流 Says:

    不好意思~~我這篇看不懂~~
    怎麼連我們古樓村VUVU們都上鏡了ㄟ~~
    這篇文內也沒有提到排灣族的音樂~~
    從頭到尾~~我真的看不懂!!
    這是數位典藏說故事吧~~
    原住民所有典藏吧~您的源起很好~~
    但對我們排灣族古樓村~~這篇文稿有待加強或改進?!
    請盡快說明交代~~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