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臺灣大學考古田野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5,83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計畫名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 

計畫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前身為台北帝國大學時期之「土俗人種學講座」,基於該講座的教學與研究目的,在當時蒐集了大量台灣本土風俗文化相關之文獻與器物,實地考古發掘的收藏亦極具規模;而自光復後由臺灣大學接收以來,這些收藏與挖掘工作,亦未曾中斷。因此人類學系在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後,便規劃了五大重點項目,其中【1971-1999年考古田野資料整理研究與數位化建檔】一項,便是在處理近二十年來,人類學系因教學需求所開設的考古田野課於歷年所參與發掘的相關遺址及其出土遺物,冀望藉由電腦數位化建檔的設計與資料庫的建立,一方面有助於相關教學課程的配合運用,另一方面亦能豐富台灣考古學的知識範疇。

 

目前首先進行的是墾丁國家公園地區內考古遺址的資料整理,數位化工程現階段執行的工作包括以下幾項:(1)遺址、文化遺物、結構、現象及生態遺留的發掘紀錄、裝袋紀錄等手稿掃描成 PDF檔;(2)遺址、文化遺物、結構、現象及生態遺留的相關發掘照片掃描建檔;(3)文化遺物及生態遺留的標本數位影像拍攝建檔;(4)遺址、文化遺物、結構、現象及生態遺留的屬性文字資料庫建檔。(5)「考古學資料查詢系統」網站的建置。

 

 

未來數位資料庫也將納入 GIS地理資訊系統,藉由不同屬性圖層的套疊(例如:遺址分布圖、地理區圖、等高線圖),可同時將考古資訊、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資訊,依使用者需求任意選取資訊種類並結合在一起運用,如放在同張圖上進行比對或分析;不僅有助於專業使用者的研究,亦能以較活潑的呈現方式幫助一般使用者認識台灣考古學的知識。以下便就這幾項數位工作進行流程說明。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考古田野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一、考古發掘相關手稿 (一)制定掃描規格

 

於進行數位化工作之前,必先制定掃描的影像規格,如表一所示。相關手稿經調件整理後,先將文件分頁掃描成單一的 JPEG格式圖檔,再將同一份文件用 Adobe Acrobat連接起來,存成一份文件檔案。

 

 

表一

文字方塊: 等級 Class 檔案格式 File Format 檔名格式 File Name 解析度 Resolution 影像大小 Image Size百分比 壓縮比率 Reduction Rate 檔案容量 File Size
原始圖檔 JPEG/JPG DA_SK_P1L1_1_ex 300dpi/ppi 100﹪ 0 約 800KB
壓縮圖檔 JPEG/JPG DB_SK_P1L1_1_ex 72dpi/ppi 50﹪ 70﹪ 約 80KB
文件檔 PDF DD_SK_P1_ex.pdf 檔案容量視文件頁數而有差異 


  

 

※ 檔名格式之命名規則如下:

 

1.單一頁數原始圖檔(文件原始圖檔)

DA  __   SK _   P1L1 _ 1 _  ex .  JPEG/JPG     等級遺址代號坑號層位    頁數    內容檔案格式

2.單一頁數壓縮圖檔(文件壓縮圖檔)

 

文字方塊: DB _ SK _ P1L1 _ 1 _ ex . JPEG/JPG
 等級 遺址代號 坑號層位 頁數 內容 檔案格式 
3.已結合成一整份文件(文件 PDF檔) 
DD _ SK _ P1 _ ex . PDF 
 等級 遺址代號 坑號層位 內容 檔案格式 


 

 

(二)清點與初步處理

 

將欲進行數位化的相關遺址發掘紀錄、裝袋紀錄等手稿找出並清點數量,大約估算出各份文件的總檔案大小(原始一頁約800K*總頁數;壓縮後一頁約 80K *總頁數)。同時檢視手稿的清晰度,若未盡理想(例如:紙張泛黃、字體模糊等),則先將之影印以去除泛黃汙點並加深字跡。最後則分類建檔。

 

圖一、清點原始手稿件數

圖二、處理建檔後的手稿

 

 

(三)掃描

 

 

SM8700高階掃描機。

 

 

軟體設備:PhotoImpact或 PhotoShop修圖軟體。

 

依掃描規格設定各項數據後開始掃描,待掃描完成後先存成不壓縮的原始圖檔,再另存新檔以進行檔案壓縮的動作(可加速檔案讀取速度),在壓縮同時亦會檢視壓縮後檔案品質是否失真,在不失真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壓縮比率。因此掃描一次會同時存有兩種規格的檔案。

 

圖三、掃描文件

圖四、使用修圖軟體壓縮檔案大小

 

 

(四)另存 PDF檔

 

 

一份文件的各頁均掃描成單一 JPEG檔後,再利用 Adobe Acrobat將壓縮過的每頁單一檔案連接成一份完整的文件檔,以利使用者查詢。

 

圖五、使用 Adobe Acrobat連接個別圖檔為一份文件

 

 

 

(五)備份檔案

 

掃描累積完成一定數量後,便將原始圖檔與文件檔分別燒錄至光碟中以進行備份工作,並匯入資料庫中。

 

二、考古發掘照片(一)制定掃描規格

 

 

表二

文字方塊: 等級 class 檔案格式 File Format 檔名格式 File Name 解析度 Resolution 尺寸 Image Size用像素 pixel計算 壓縮比率 Reduction Rate 檔案容量 File Size 
1.典藏級暨商務級 JPEG / JPG PHA_SK_W001 PHA_SK_S001 PHA_SK_A001 300 dpi/ ppi 寬 600像素 0 約 300KB 
2.公共級 -大圖 JPEG / JPG PHB_SK_W001 PHB_SK_S001 PHB_SK_A001 72dpi/ ppi 寬 600像素 原大小的 50﹪ 約 30KB
公共級 -小圖 JPEG / JPG PHC_SK_W001 PHC_SK_S001 PHC_SK_A001 72dpi/ ppi 寬 100像素 原大小的 50﹪ 約 10KB


 

 

※影像尺寸,以寬的定義為圖檔的最小邊。

 

  

 

 

 

 

 

※檔名格式之命名規則如下:

 

 

1.傳統照片典藏級暨商務級

 

 

PHA _ SK _ W001 _ JPEG/JPG照片等級遺址代號照片編號檔案格式

 

 

2.傳統照片公共級-大圖

 

 

PHB _ SK _ S001 _ JPEG/JPG照片等級遺址代號照片編號檔案格式

 

 

3.傳統照片公共級-小圖 PHC _ SK _ A001 _ JPEG/JPG

 

 

照片等級遺址代號照片編號檔案格式 註:W→發掘工作照 ;S→遺址坑位照 ;A→遺物照。 (二)清點與提件

 

將欲進行數位化的遺址當時發掘所拍攝的照片,包括遺址本身、發掘坑層、發掘工作情形、特殊現象或墓葬、遺物出土等照片,挑出合適的照片,進行清點並建檔。

 

圖六、挑選照片

 

 

(三)掃描

 

 

SM8700高階掃描機。

 

 

軟體設備:PhotoImpact或 PhotoShop修圖軟體。

 

依掃描規格設定各項數據後開始掃描,待掃描完成於存檔時進行檔案壓縮的動作(可加速檔案讀取速度),在壓縮同時亦會檢視壓縮後檔案品質是否失真,在 不失真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壓縮比例。因此掃描一次會同時存有三種規格檔案。

 

圖七、掃描照片

 

 

(四)備份資料

 

掃描累積完成一定數量後,便將典藏級圖檔燒錄至光碟中以進行備份工作;至於公共級則與查詢系統一起備份。

 

三、考古遺物影像

 

 

(一)標本提件

 

將已編號或已屬性數位化建檔完成的文化遺物或生態遺留,自收藏櫃中,依坑位順序提領適當的件數,排好置於標本暫存架中準備拍攝。

 

圖八、自考古遺物專用標本收藏櫃中提件

圖九、排列於遺物暫存架中

 

 

(二)前置作業

 

 

1. 裝置桌上型翻拍架(小件標本)或至專用攝影棚拍攝(大件標本)。

 

 

2. 設定相機(設定值如表三)。

 

 

3. 將相機架好於翻拍架。

 

 

4. 鋪設墊布,並準備好比例尺、色卡、號碼牌。

 

圖十、設定相機

 

 

(三)拍攝

 

 

1. 將標本置中,依序放置比例尺與色卡、號碼牌,打燈光,開始拍攝。

 

 

2. 較立體的標本(例如:石錛、貝殼),拍攝前、後、上、下、左、右共六面。

 

 

3. 較平面的標本(例如:陶腹片),拍攝內、外兩面。

 

圖十一、遺物數位拍攝

 

 

(四)修改、存檔、備份

 

 

將數位相機之記憶卡內容傳輸至電腦中儲存,依序編好檔名;再以修圖軟體存成三種的規格的圖檔(如表三),最後再燒錄至磁片中備份與匯入資料庫。

 

文字方塊: 等級 class 檔案格式 File Format 檔名格式 File Name 解析度 Resolution 尺寸 Image Size 用像素 pixel計算 壓縮比率 Reduction Rate 檔案容量 File Size
1.典藏級暨 商務級 JPEG / JPG DPA_OLP2A02N02801_1 72 dpi/ ppi 寬 800像素 0 約 500KB
2.公共級 -大圖 JPEG / JPG DPB_OLP2A02N02801_1 72dpi/ ppi 寬 600像素 原大小的 80﹪ 約 50KB
公共級 -小圖 JPEG / JPG DPC_OLP2A02N02801_1 72dpi/ ppi 寬 100像素 原大小的 50﹪ 約 10KB


 

 

※影像尺寸,以寬的定義為圖檔的最小邊。

 

 

 

 

 

※檔名格式之命名規則如下:

 

1.數位照片典藏級暨商務級

 

 

DPA _ OLP2A02N02801 _ 1 . JPEG/JPG數位照片等級遺址區域坑位層位編號檔案格式

 

 

2.數位照片公共級-大圖

 

 

DPB _ OLP2A02N02801 _ 1 . JPEG/JPG 數位照片等級遺址區域坑位層位編號檔案格式

 

 

3.數位照片公共級-小圖

 

DPC _ OLP2A02N02801 _ 1 . JPEG/JPG數位照片等級遺址區域坑位層位編號檔案格式

 

 

四、考古資料屬性數位化

 

 

(一)制定後設資料標準

 

針對不同的數位材料內容來設計與填寫「需求欄位建置及需求欄位屬性表單」。表四、陶器欄位表單

 

 

(二)清點與核對

 

 

將欲進行數位化遺址的遺物搬至工作室拆箱,對照遺物發掘紀錄加以清點。

 

圖十二、拆箱與清點

 

 

(三)清洗與篩選

 

 

將標本自原收藏箱中拿出整理,加以清洗並初步篩選特殊標本。

 

圖十三、清洗標本

 

 

(四)標本的裝袋與歸位

 

將標本(包括文化遺物、生態遺留)自原收藏箱中拿出整理,參考原始發掘紀錄與裝袋紀錄手稿,依其出土的遺址、坑位、層位、標本種類順序,重新裝袋、編袋號、清理遺物,之後將新裝袋的標本歸位至考古遺物專用數位化標本整理櫃裡。

 

圖十四、重新裝袋與編袋號

圖十五、歸位至考古遺物專用標本收藏櫃

 

 

(五)建立初步收藏清冊

 

 

記前述標本的新編袋號與其存放位置,建立初步的標本收藏位置清冊。

 

圖十六、輸入標本收藏位置清冊

 

(六)文化遺物屬性鍵入

 

將欲進行數位化的遺址之文化遺物自收藏櫃中依坑層順序選件,提領適當數量並排列於標本暫存架上,以方便進行屬性登錄工作。

 

之後依照前述制定的欄位進行文化遺物屬性登錄工作,順序如下:

 

 

1.       編號:使用無酸液態標籤、無酸筆爲遺物上編號。

 

 

2.       出土資料:參考發掘紀錄、裝袋紀錄等相關文獻填寫。

 

 

3.       測量:使用電子量尺、電子磅秤、電腦測量軟體、摩氏硬度標本等,測量遺物長度、重量、硬度等屬性。

 

4.       觀察:使用光學實體顯微鏡觀察遺物原始組成或摻合料成分、顆粒大小、密度;以及遺物製作技術。

 

5.       收藏:依標本收藏位置清冊填寫遺物存放位置,以利未來遺物提領作業。

 

圖十七、使用無酸液態標籤、無酸筆為遺物編號

圖十八、使用電子量尺、實體顯微鏡測量與觀察

圖十九、利用 CCD接頭將觀察影像傳至電腦

圖二十、測量軟體計算成分顆粒的直徑與面積

 

 

(七)生態遺留屬性登入

 

依照前述制定的欄位進行遺址出土的生態遺留物屬性登錄工作,順序如下:

 

 

1.出土資料:參考發掘紀錄、裝袋紀錄等相關文獻填寫。

 

 

2.比對:比對生態遺留的種類、年齡分布、生長季節。

 

 

3.計算:測量各類生態遺留在各坑、各層的個體數、總重量、分布情形 等統計資訊。     4.收藏:填寫生態遺留存放位置,以利未來遺物提領作業。

 

 

1.環境:蒐集與參考遺址所在該區之地理、地形、地質等鍵入環境資訊。參考發掘紀錄,登錄遺址面積。

 

 

2.內容:詳細登錄該遺址出土的各項文化遺物、生態遺留種類、結構、現象等。

 

 (八)遺址屬性登

 

 

依照前述制定的欄位進行遺址屬性登錄工作,順序如下:

 

3.相關說明:列出與該遺址有關的相關研究計畫、研究史、參考文獻。

 

 

(九)備份資料每累積至一定的資料數量,便進行備份工作,避免資料流失。

 

圖二十一、製作數位典藏備份專用光碟

 

 

五、「考古學資料查詢系統」網站的建置 (一)設計初步的網站架構與網頁配置

 

 

將各類資料群依不同主題區分其在本查詢系統中的層級,並規劃網頁的呈現方式。

 

遺址

文化遺物

 

生態遺留

 

 

(二)開始建置網站與設定連結

 

1. 依網站架構的層級,由上至下逐一完成各查詢網頁的版面。

 

 

2. 待完成後便開始撰寫查詢程式碼,使網頁可正確抓取各類資料庫。

 

(三)測試資料庫系統查詢功能

 

 

1.       於網站中測試資料庫查詢功能是否連結正確。

 

 

2.       若無誤,則開始將所有已建檔的資料匯入資料庫中。

 

(四)資料庫更新之後陸續新增的資料便直接儲存於資料庫中,加速資料更新速度。

 

 

(五)定期資料庫備份工作定期備份整套資料庫。

 

 製作單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

 

 

文字撰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計畫助理 陳思儀小姐

 

 

 

 圖片拍攝: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計畫助理 陳思儀小姐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考古主題小組助理黃如足、溫淳雅

 

感謝: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1971-1999年考古田野資料整理研究與數位化建檔】之計畫主持人陳瑪玲教授撥冗指導,以及參與相關人員之協助拍攝,特別致謝。

 

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相片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3,67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背景與目的

 

本研究計畫背景可追溯到十九世紀的北台灣發展史,也是整個「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整體而言,就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根源可以上溯至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在南部,及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在北部所開展的宣教工作。

 

整個基督教在台灣的歷史,先是經由無數宣教師的熱心事奉及本地傳道人才的積極參與下,使得長老教會通過醫療、傳道、教育、社會服務等方式,一步步在全台灣各地立下教會的根基,並籍著小會、中會、大會、總會的設立,逐漸走向組織化、自主化的階段。一百三十六年來,整個長老教會經歷過清朝、日本、國民黨政府等不同政權的統治,如:日據時代的皇民化運動和政教糾葛,以及國民黨政府時期的二二八、美麗島等政治慘案。

 

再者,長老教會也於日據時代起嘗試推動原住民教會的宣教,更在戰後推展一連串的宣教運動。如而本計畫是以馬偕為首,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是加拿大長老教會(Canada Presbyterian church)首位來台的宣教師,也是成果最豐碩的宣教師,其事蹟亦成為加拿大海外宣教史的傳奇。如自1871年馬偕自加拿大渡海來台,近三十年佈教期間,同時興辦教育,推動的「教育改革」,使得女子可以接受教育;並獻身醫療,引進西方新的「醫療」;更認真的對台灣的農作物生長環境,做了些許研究,並引進新的「種植植物」等等;而最廣為人知的事蹟:如1880年在淡水籌建牛津學堂(真理大學前身),為台灣教與史上最早的西式學校;1884年開辦淡水女學堂,為台灣婦女教育開先河;引進西方現代醫學,於1879年設立馬偕醫館,從事巡迴醫療服務等。直到今日,馬偕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影響仍於源源不絕。正如馬偕的繼任者吳威廉牧師(William Gauld)在馬偕過世後,寫信給機關報—加拿大長老教會紀錄(The Presbyterian Record)的書信中所說的—

 

「馬偕是最偉大的宣教師,他的地位可以和莫法特 (Robert Moffat)或李文斯敦(David Livinston)相提並論,憑著單槍匹馬,他開創了福爾摩沙的教會,他的旺盛的精力,對工作的投入,堅定的意志力,和多才多藝的天份,使他成為一位耀眼、成功的宣教師。」

 

由於,馬偕在台宣教的成績優異,並且也因為他對台灣的研究,和不斷的發表有關台灣的風土民情,於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各種傳播媒體中,目的是要讓加拿大母會的信徒能夠了解台灣、關心台灣的宣教工作,因此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的機關刊物「加拿大長老會記錄」(The Record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曾經稱呼同為加拿大同胞的他為「台灣的馬偕(Mackay of Formosa)」。

 

然而,最令人感動的,尤其是馬偕對台灣的熱愛,對台灣的肯定,完全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並將自己的生活改變,穿著、食物等,融入台灣的生活方式,並完全等同自己的看待與熱愛台灣,於他晚年時,有感而發所寫的一首表達他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的歌–「最後的住家」,馬偕作詞、李奎然作曲;歌詞內容分有台國語版,歌詞如下:

 

『國語版』

 

我衷心所摯愛的台灣啊!我把一生全奉獻給你。

 

我衷心所摯愛的台灣啊!我一生的歡喜全在此。

 

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從雲中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喜愛在此不停遠眺。

 

我衷心難割捨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獻給你。

 

我衷心難割捨的台灣啊!我一生的快樂全在此。

 

誠願在生涯終了之時,在大浪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曳的蔭影底下,找到我一生最後歸宿。

 

『台語版』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波瀾大海遙遠的對岸,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我一世的快樂攏於此。

 

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面,找到我一生最後住家。

 

且說起馬偕家族對台灣的關係,亦是血濃於水,馬偕本人娶了五股張聰明女士為妻,成為台灣女婿,其二位女兒,也都嫁作台灣婦,最後,馬偕父子都埋葬於台灣。至今,居住加拿大的馬偕後人,仍有能使用台語者。綜觀種種,本計畫而為馬偕對台灣人民的影響,教育及文化的影響,留下一重要性的歷史環節足跡,成為具研究價值之所在。

 

因此,本計畫的目的是將整合真理大學校史館所藏之馬偕相關文物,成為具有歷史價值的資料提供,並以在歷史傳承上,對台灣教育大計的影響,來反省此歷史過程的社會功能性,並於其貢獻與價值的評斷,提供學術界與相關興趣之民眾作為參考與資源提供。且,對於整個北部教會歷史,以馬偕的影響所及、宣教歷程、理念施行以及對台灣風土民情的影響(如女子接受教育、打破門當戶對的婚姻制、養子養女的形式改變等)都將是內容呈現的幾個觀點所在。

 

 

 

計畫目標:

 

本整合計畫主要是在做一歷史的傳承,使珍藏文物、史料,躍於媒體化、數位化,將資源與大眾做一分享。並提供學術研究的開放園地,其典藏重要史料有–「馬偕日記有三十份」(約一萬多筆資料,本計畫內容提供了英文電子版和內容重要記事漢譯版)、「馬偕與國外、友人往來之書信」(約有八百多份,目前已於九十二年一月底時,與加拿大約克大學商談馬偕史料資源數位化的國際資訊交換與合作事宜,未來此書信將在數位化之後,回歸牛津學堂收藏)、「馬偕求學階段的筆記」、「馬偕自己在台灣生活時所作的地質、礦石、植物研究筆記」「馬偕紀錄的平埔及福佬用語」「對平埔的相關觀察紀錄」等;以及真理大學校史館內所珍藏達「約四百多幅與馬偕行腳事蹟相關相片」,是以集結了馬偕的生平、工作內容等,並還有「數十多項相關文物」,及達「數百本的珍貴史料參考文書」的目錄檔案之提供,以現有的資料整合、編號歸檔。

 

在數位典藏計畫第一年(九十一年度)中主要將建立資料庫有五大類,供現有史料、重要文物、珍貴相片等收藏,做一基礎的數位化保存;預計在第二年(九十二年度)將馬偕日記與其他重要史料一一解構分析,並同步在中研院計算中心Metadata小組全力支援下,欲規劃出更完善的後設資料庫,將文書、文物、相片及馬偕在北台灣宣教建立了六十間教會的足跡(地圖),做觀念性的網絡連結,打破單一資料庫的檢索使用的不足;在一年的內容分析及後設資料庫的建立之後,於計畫第三年(九十三年度)將借助與結合中研院計算中心GIS小組的WebGIS技術,將史料、文物、相片做立體的效果呈現,將整個計畫的典藏品達到完整呈現與實際應用的結合,更可使馬偕文化得以永續的傳承於世人。

 

主持人:陳志榮

 

協同主持人:謝志勳

 

計畫研究員:郭銘玉、陳美麗、顏卓群、邱鈺雯、邱鳳韻、何佳蓉

 

專任助理:歐陽瑞蓮

 

計畫典藏檔案類型與數量表:

 

(根據九十一年度人類學組典藏分類)

 

類型

分類

數量

目前工作進度

相片類

約四百多幅

*已於九十一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掃描工作完成,並建置內容完成達總數量1/5;

*預計於九十二年度完成所有工作。

文書類

契約

約九件

*已於九十一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掃描工作完成,並完成初步建置核心欄位內容;

*預計於九十二年度完成所有詳細內容建置及學術考證。

文本

馬偕日記

約三十份

*已於九十一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掃描工作完成,數位影像檔已完成達總數量1/6(約5份,507筆),並建置英文版內容完成達總數量1/6(約5份,1521筆)、建置中文版內容完成達總數量1/15(約2份,426筆);

*九十二年度陸續增加「與加拿大長老教會往來書信」(將與加拿大約克大學商談,合作此書信內容的數位化)、「台北的紀錄」、「中西字典」、「筆記」、「馬偕洗禮名冊」、「馬偕信徒的事略紀錄」、「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議事錄」等文本,加入典藏計畫。工作將分九十二與九十三年度兩年進行。

文件

約五十五份

*已於九十一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掃描工作完成,並完成初步建置核心欄位內容;

*預計於九十二年度完成所有詳細內容建置及學術考證、內容解構。

文物類

約十四件

*已於九十一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掃描工作完成,並完成初步建置核心欄位內容;

*預計於九十二年度完成所有詳細內容建置。

地圖類

馬偕佈教圖

有一刻版

及一原件

*工作將分九十二與九十三年度兩年進行;九十二年度將作佈教地點與事件的內容解構分析及赫設資料庫的內涵分析;於九十三年度進行與WebGIS技術運用的線上虛擬馬偕佈教的地圖導覽。

影音類

約一百二十分鐘

*將於九十二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並完成所有詳細內容建置。

參考書目類

約一百本以上

*將於九十二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書籍清查目錄、登錄、編碼等工作完成,並完成初步建置核心欄位內容;

*預計於九十三年度完成所有詳細內容建置及學術考證、內容解構。

 


<目 錄>

 

 

91年度相片典藏數位化工作流程:

 

一、清冊檢閱

 

由於原清冊製作時間至今已10年,隨時間物件不斷增加,所以有必要重新製作新的目錄清冊;並以計畫中相片屬性特色,一一做主題式分類,並製作不同分類項目之數量名目,所以調件前需核對原財產清冊紀錄、重新登錄作業、主題分類並製作新的數位化清冊。

 

圖一、對原財產清冊紀錄,重新登錄作業(示範者:陳美麗)

 


<目 錄>

 

 

二、 數位化工作討論

 

大約每個月會定期開會一至兩次,每次會議約兩到三小時,開會討論所有細項,如Metadata設計規劃、典藏分類方式、計畫執行先後工作進程等。

 

圖二、工作小組會議進行中(示範者:全體真理大學工作人員)

 


<目 錄>

 

 

三、 調件

 

持舊有的財產清冊自牛津學堂或倉庫調件,並記錄原件存放位置,調件人員1名,負責查詢櫃位與調取原件,將原件與清冊核對,確認無誤後,才將原件取下,調件人員須遵守文化資產首重保存維護慣例及守則,小心搬運持拿。

 

                                          圖三、仔細核對原件與清冊,確認無誤後才小心取下(示範者:陳美麗)

 


<目 錄>

 

 

四、 製作登錄介面

 

由校內電算中心老師自行研發。

 

圖四、由校內老師自行開發登錄介面(示範者:顏卓群) 

 

圖五、程式設計介面

 


<目 錄>

 

 

五、 翻拍

 

因為無專業暗房及攝影室燈光設備等,所以在一般室內燈光下拍攝,常常有導致相片失真或色調偏差等項問題發生,由於發生比例為甚多,所以採行兩種攝影方式—先將實物以數位相機機翻拍,若照出來效果不好再用一般單眼照相機翻拍,翻拍後加洗成5×7一般底片之規格,因較易於掃描作業,以及加洗成本估計較適宜,且數位化後圖檔容量所佔較小。

 

圖六、數位相機拍攝作業(示範者:郭銘玉)

圖七、單眼相機拍攝作業(示範者:郭銘玉)

 

 


<目 錄>

  

六、 編號登錄

 

將新增數位資料之編錄典藏號並增加清冊目錄,並做清冊的最後檢視,看是否有重覆或疏漏的部分。

 

圖八、清冊檢視(示範者:陳美麗)

 


<目 錄>

 

 

七、 數位影像製作

 

將之前用單眼相機翻拍加洗後的相片,進行數位掃描,數位相機翻拍的影像,進行影像輸出。還有掃圖時,若原件已破損,致使數位化相片對於破損部分的以原件為主,並盡量修圖至完善,即修圖將調整色差致破損不明顯或暫時以修邊方式去除。最後將所輸出的數位影像存檔並登錄影像檔名。

 

圖九、將翻拍的照片掃成數位檔(示範者:邱鳳韻)

圖十、掃瞄時,一邊修圖(示範者:邱鳳韻)

  

 


<目 錄>

 

 

八、 還件

 

將照片一一由舊相本上取下放入新的無酸相本及防潮箱,及其他於牛津學堂展示之照片則放回原處。

 

圖十一、將照片放入新的無酸相本(示範者:陳美麗)

 


<目 錄>

 

 

九、 內容製作

 

撰寫相片內容文字、相關歷史及文化背景關係考證。相片內容製作先由校內人員兼任,但因為有些照片資料闕漏,無確切文字敘述佐證相片內容,所以委請林昌華牧師及北部大會郭長老協助進行歷史內容考證動作和最後審稿動作。

 

圖十二、相片內容文字撰寫(示範者:郭銘玉)

 


<目 錄>

 

 

十、 著錄

 

資料更新審查並輸入資料庫。

 

圖十三、將資料輸入資料庫(示範者:歐陽瑞蓮)

 


<目 錄>

 

 

十一、 系統連結

 

結合影像檔、目錄檔、著錄內容、GIS技術與人名權威檔。

 

圖十四、系統介面

 


<目 錄>

  

十二、 架設網站、建置網頁內容

 

圖十五、網頁製作(示範者:何佳蓉)

 


<目 錄>

 

 

十三、 開放利用

 

因為網站部分機制尚未健全(如仍未加設浮水印、防盜烤等),恐將使典藏之內容可能會有遭致破壞或任意轉錄使用之虞,目前以會員登錄方式及防更改圖檔之機制做初步防禦功能,未來將與中研院資訊所合作浮水印,並預計以收費機制做初步控管。但未來開放會有300dpi商務級與600dpi典藏級圖檔,但目前只提供網站上瀏覽 100dpi瀏覽級與牛津學堂預約制實體導覽。

 

 

圖十六、牛津學堂實體導覽(示範者:郭銘玉)

 

※製作單位: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文字撰寫: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歐陽瑞蓮小姐等單位工作人員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

 

※圖片拍攝: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溫淳雅、陳嘉萍

 

感謝: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之馬偕與牛津學堂計畫】之相關工作人員撥冗協助。

 

 


 

<目 錄>

 

(more…)

真理大學人類學馬偕日記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3,99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真理大學

 

計畫名稱:馬偕與牛津學堂

 

計畫簡介

 

本計畫主要是在做一歷史的傳承,使珍藏文物、史料,躍於媒體化、數位化,將資源與大眾做一分享。並提供學術研究的開放園地,其典藏重要史料有-「馬偕日記有三十份」(約一萬多筆資料,本計畫內容提供了英文電子版和內容重要記事漢譯版)、「馬偕與國外、友人往來之書信」(約有八百多份,目前已於九十二年一月底時,與加拿大約克大學商談馬偕史料資源數位化的國際資訊交換與合作事宜,未來此書信將在數位化之後,回歸牛津學堂收藏)、「馬偕求學階段的筆記」、「馬偕自己在台灣生活時所作的地質、礦石、植物研究筆記」、「馬偕記錄的平埔及福佬用語」、「對平埔的相關觀察紀錄」等,以及真理大學校史館內所珍藏達「約四百多幅與馬偕行腳事蹟相關相片」,是以集結了馬偕的生平、工作內容等,並還有「數十多項相關文物」,及達「數百本的珍貴史料參考文書」的目錄檔案之提供,以現有的資料整合、編號歸檔。

 

在數位典藏計畫第一年(九十一年度)中主要將建立資料庫有五大類,供現有史料、重要文物、珍貴相片等收藏,做一基礎的數位化保存;在第二年(九十二年度)將馬偕日記與其他重要史料一一解構分析,並同步在中研院計算中心Metadata小組全力支援下,欲規劃更完善的後設資料庫,將文書、文物、相片及馬偕在北台灣宣教建立了六十間教會的足跡資料(地圖),建立觀念性的網絡連結,打破單一資料庫的檢索使用之不足,於一年內建立內容分析及後設資料庫的建立之後,於計畫第三年(九十三年度)借助與結合中研院計算中心GIS小組的WebGIS技術,將史料、文物、相片做時空結合的呈現,將計畫典藏品達到完整呈現與實際應用的結合,更可使馬偕文化得以永續的傳承於世人。

 


 

<目 錄>

 

(more…)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15,29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計畫名稱:故宮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器物數位典藏子計畫

 

計畫簡介

 

故宮器物數位典藏子計畫,乃是故宮文物數位典藏計畫下的一個重要子計畫,自民國九十年開始推動以來,已邁入第三個年度。由於故宮收藏的器物,數量龐大(約七萬件)、種類繁雜(依材質包括銅、玉石、陶瓷、漆、木、竹、金、織品等等),因此在前期的規劃上甚是艱辛。目前CDWA1.0版的規格書及基本的系統建置已經完成,往後的兩、三年內將大量的建入文字資料以及圖像檔,預計於民國九十六年前完成故宮院藏器物全面數位化的目標,並將部分的資料開放給使用者。

 

(more…)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現代戲劇暨影音資料庫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3,432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計畫名稱: 台灣現代戲劇暨影音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1986~1996

 

計畫簡介:

 

該計畫以計畫主持人在中央大學架設並建置之「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Electronic Theater Intermix in Taiwan, ETI-TW) 為基礎,從中選擇較早期(1986~1996)之重要作品正式演出影音記錄約45部(原計畫書提43部),再依影音保存情形,選取40部(原計畫提35部),以一年時間完成數位化工程,並以文獻查閱與口述訪視等方式,調查、蒐集、整理、建置相關影音紀錄之詮釋資料(Metadata),配合建置聯合目錄,並載入國家數位化典藏平台,以充實國家數位化典藏,推動相關研究與教學活動。該計畫同時將使用「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網站之基礎架構,載入該計畫數位化典藏內容目錄與基本資料,並對外開放瀏覽查詢相關影音與文字資料。所選取的作品皆經創作者授權,並依與國科會約定,配合總計畫辦公室的「公共資訊系統」,提供典藏層級較低之檔案,開放各界以非商業方式免費使用。

 

「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Electronic Theater Intermix in Taiwan)是第一個以台灣現代戲劇為專題的非營利性影音資料庫網站,該資料庫的建置主要以各種非經商業授權的正式演出影音紀錄為對象。主要目標在於保存重要文化資產與推廣相關教育與研究。資料庫建置完成後,各界研究者可於資料庫網站上查詢資料,或親至中央大學閱覽完整影音資料。

 

該資料庫是由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周慧玲教授主持成立,周慧玲教授因深感台灣表演藝術資料之缺乏,若再不積極收藏,恐影音資料走入歷史,難窺原貌,遂決意投入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的收集/整理等基礎研究工作,並提供日後其他研究/教育者參考之用以推廣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教學活動。自2003年8月起,在專業網路工程師的技術支援下,由周慧玲教授帶領中央大學文學院一批熱衷戲劇的研究助理與工讀生,協力投入了「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資料庫」的籌備,在第一期工程中,已蒐集八十年代以降台灣主要中小型現代劇場重要演出的影音資料約一百八十餘筆,並均已完成獲得授權轉檔數位化。其中近七十筆已獲得進一步授權製作一分鐘影像資料,於資料庫網站開站時播放陸續獲得上百筆影像資料的授權,並逐步數位化以為永久典藏之用。2004年11月23日這一批寶貴的影音資料已正式對外開放,並上網啟用。「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網址:http://www.eti-tw.com

 

該計畫選擇1986~1996此次數位化典藏的斷代,是基於此時期的台灣現代戲劇創作開始使用影音紀錄,影音資料因此已較為普及可得,而這段時間也是台灣現代戲劇從小眾發展為大眾、從公議題辯論邁入自我省思的重要時期。再者,這段時間更是各類型與規模劇場組織蓬勃發展的顛峰時刻,彼時摸索出來的形式與路線,甚至影響往後十年的台灣現代劇運發展。

 

(more…)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外交經濟重要檔案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5,066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計畫名稱:近代外交經濟重要檔案數位化計畫

 

計畫簡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於1955年2月成立,1965年4月正式設所,同年徵得清末以來外交部門的官方檔案,1966年經濟部亦移交大陸時期經濟檔案,長久以來,近史所檔案館庋藏的外交與經濟檔案,為研究清末民國時期外交、財經方面重要史料,數量龐大,利用頻率也相當高。為了長久保存這批史料,近史所檔案館於1991年進行檔案微縮的拍攝,1997年改以數位典藏,至2004年止,總計完成約300萬頁的影像檔案。

 

以下就數位化工作流程做一說明。

  

(more…)

典藏故事徵文活動

發表日期: 2009-08-14, 點閱數: 2,751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徵選目的:

臺灣猶如一本寶典,值得翻閱念讀的故事不可勝數。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多年來推動文化與自然珍寶之數位化工作,並致力呈現於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目前巳累積了上百萬筆數位化典藏素材。在這些典藏素材裡,皆是時間光廊中被保護存留的事物,事與物則交織著風俗傳說與典故。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橋接計畫誠摯邀請您參與「說你想說的故事」徵稿活動。 希望能透過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的豐富材料,讓您來敘說一則故事,一則您為臺灣說出來的故事。

 

(more…)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推廣工作坊系列活動 —「2008影音多媒體推廣工作坊」

發表日期: 2008-12-04, 點閱數: 11,972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影像與聲音記錄了一個國家、民族各種層面與狀態,並具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因此為搶救瀕危的影音資料,各國無不預防性成立電影、影音資料館加以保存。 位於奧地利的Phonogrammarchiv(維也納聲音檔案中心)創立於1899年,隸屬於奧地利科學學院,為全球最早的影音典藏研究單位,收藏各式聲音史料,並於2001年納入更多影像資料,對影音資料的處理方式不僅有深厚基礎且具前瞻性。今年極榮幸能邀請到Phonogrammarchiv的Dr. Dietrich Schüller講述影音典藏相關議題與保存策略,並邀請專業錄音師現場進行錄音教學與經驗分享,精彩可期,不容錯過!

竭誠歡迎數位典藏相關實際執行數位化工作,以及對影音多媒體典藏有興趣之相關單位人員一同參與。全程完成課程者,並可取得由Phonogrammarchiv(維也納聲音檔案中心)核發之國際級研習證書,為您的學習經驗再次拓展國際視野!

 

時間:2008年12月16—17日(週二、三)‭ ‬9:00 ‬‭— ‬17:00
‭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大樓 二樓 演講廳R201(校本部圖書館區)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主辦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活動‭‬策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院 / 民族音樂研究所
協辦單位:國家電影資料館
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臺灣音樂中心
教育部人文教育革新中綱計畫之人文數位教學計畫─音樂數位典藏與創作學程

(more…)

[電資館]檔案典藏與圖文數位化工作坊招生簡章

發表日期: 2008-10-07, 點閱數: 5,90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壹、活動宗旨與目的

 

   首先就檔案典藏環境控制進行經驗分享及學術交流,探討不同環境對文物維護保存之影響,並探討文物之蒐藏保存以及紙質類文物數位化流程,邀請專家學者講就「低溫低濕環境控制」、「庫房自動偵知與滅火系統設計分析」、「攝影材質與其保存維護」、「電影資料編號與編排管理」等議題進行講演與示範操作。
安排學員至本館典藏中心實際觀看圖文數位化工作流程、色彩管理系統、數位影像產製等,讓學員真正接觸到數位化過程,使其對相關作業流程有更進一步之了解。

 

 

   (more…)

《本草綱目》的彩色圖解-《本草圖譜》

發表日期: 2008-08-19, 點閱數: 24,308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林業試驗所/莊正暉、陸聲山、林朝欽、邱振財

 

  「本草」是中國傳統藥物學的特稱,「本草學」則是探討中國古代藥學的一門科學,其內容含括花草果木、鳥獸蟲魚、鉛錫硫汞等眾多植物、動物、礦物的知識,既是一們藥物學,也是一門博物學。

 

  本草學在中國的形成淵遠流長,漢代《神農本草經》內含的藥用植物有239種,加上動物65種與礦物43種,總計347種,形成中國本草學發展的基礎,而其後各時代的《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證類本草》、《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等皆是以《神農本草經》為源頭的分支眾流,並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完成眾流匯聚、奔騰入海的壯舉 。

 

  《本草綱目》的出版,把中國本草學「析族區類、振綱分目」,其詳考精訂的記載1896種植物,加上其後增補部分,共有2600多種,不但集大成的總結16世紀前中國藥物學的研究,並被譯成多國語文而廣傳於世。鄰國日本在《本草綱目》傳入後,對其本草研究產生極大的影響,以致爾後相關的本草著作亦陸續引入,其中17世紀末傳入之《救荒本草》更是影響深遠,日本本草學家除詳加考訂及研究外,更出版許多類似的著作,如佐佐木樸庵的《救荒植物數十種》、《救荒略》、館饑的《荒年食糧志》等。植物學家岩崎常正見《救荒本草》在日本翻刻後,更詳加研究,他不但親自至山野考察採集,花數年栽培植物千餘種,並根據實物把每種植物的形狀描繪下來,編輯成書。因此,他修訂了以往本草學家一直未明的一些問題,寫成了研究《救荒本草》的著作——《救荒本草通解》,並在此基礎上努力不懈,最終完成了當時植物學上最有價值、彩色圖說近2000種植物,亦為日本最早的植物圖鑑──《本草圖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