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中的空間價值 擺盪中的古蹟保存

圖1.淡水禮拜堂
圖1.淡水禮拜堂

圖、文/胡梓筠

古蹟,是無價之寶,它記錄了前人的生活點滴,傳承了前人的歷史文化。而淡水何其有幸,能夠擁有許多重要的歷史古蹟,像馬偕墓告訴我們馬偕博士犧牲奉獻的精神,滬尾砲台說明當時士兵保家衛國的奮鬥。古蹟既珍貴,卻又易毀,歷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建築,經常性或是大的修復工作也需要大筆的經費。在過去的都市發展的想像中,這些歷史的殘影常常成為被忽略而犧牲對象。

有鑑於此,一九八九年夜宿忠孝東路的無住屋運動之後,《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rganization of Urban Re-s, 簡稱OURs)誕生了,OURs希望在面對都市開發、都市更新與歷史保存等各類都市課題時,從歷史的、生態的、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的視野出發,也成為台灣第一個關心都市議題的非政府非營利組織。

一九九三年,淡江大學建築系的黃瑞茂、陳志梧、曾旭正三位老師及一群學生,有感於淡水的生活環境在商業炒作下的快速毀壞,希望以在地的專業者的角色,為市鎮空間轉型創造出不同的機會,也因此,共同組成《淡水社區工作室》,成為OURs在社區扎根的據點之一。

淡水是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歷經西班牙、荷蘭、英國、清朝、日本所留下的文化經驗,在今天的聚落空間中尚保有這些可以體驗的歷史紀錄。就觀光而言,這些則是無可取代的寶藏。曾經,北淡鐵路還在,台北車站的第六月台,裝滿了許多人當時的淡水記憶,安靜的、些許人煙罕至的遊憩時光。

圖2.展示網站底圖

圖2.展示網站底圖

而當火車停駛,想到淡水,只能靠著指南客運,在這樣的「黑暗期」下,街上失去了遊客的蹤跡。因此,一九九三年,在淡水鎮公所委託下,淡江大學建築系淡水社區工作室提出一整體的《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構想,希望能吸引遊客停留。

當商業成為最大的助力

沒有遊客就沒有經濟來源,需要花錢維修的古蹟對一些人而言,也就少了存在的意義。反過來說,觀光有時卻往往成為保存古蹟最大的助力,人稱「小白宮」的前清稅務司官邸就是最好例子:原先土地所有者的財政部想將小白宮報廢改建成宿舍。但引起學者和地方人士的不滿,於是有了「搶救小白宮」的行動,透過一連串的講座、導覽、陳情、抗議,政府迫於輿論的力量,終於同意保留小白宮,並公告為三級古蹟。文化保存竟然是由利益走向的商業主義在捍衛,有點諷刺,但的確如此。「小白宮」被指定成古蹟也是淡水居民對於歷史保存態度的轉變,因為這時候「觀光的淡水」逐漸發展起來,淡水市街空間中的歷史軌跡正式觀光的重要內容,因此也開始得到重視。

捷運淡水線完成後,淡水躍升為台灣遊客到訪率最高的觀光區。除了因為交通便利之外,淡水古蹟的密度高,幾乎一天就可以逛完,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也才漸漸被大家重視。這讓實際參與淡水遊憩規劃的黃瑞茂老師有機會持續介入於市街空間的改造工作,他一直實踐著社區居民參與自身的環境設計,以建構新的生活文化,形成社區共同體意識。黃瑞茂希望他只是提供自己的專業,當地居民才是真正去做的人。

圖3.淡水禮拜堂與偕醫館

圖3.淡水禮拜堂與偕醫館

淡水古蹟數位典藏計畫

圖4.計畫主持人黃瑞茂

圖4.計畫主持人黃瑞茂

由黃瑞茂老師所主持的「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提出計畫來,要將淡水具有歷史價值、意義的建築進行數位化的處理。蒐集的過程需要耗費相當大的人力與物力進行,就需要淡水居民願意一同將在地珍貴的資產進行考證與調查。

要將建築數位化的過程有哪些困難處呢?黃瑞茂說有三點,第一是資料取得的困難,計畫團隊除了蒐集歷史文獻外,更採用3D建模軟體來進行實體模擬,在淡水古蹟中,有許多建築都曾因戰亂或其他原因而重建或改建,因此圖面的考究就相當重要,由文獻記載中去探詢最具有參考價值的圖面進行3D建構,希望「不只是將建築3D而已,更要將建築的文化經驗具體的呈現出來。」

另外就是軍事管轄下的限制,比如淡水海關碼頭、淡水水上機場…等地,都是軍事要地,除了要和軍方多次交涉才能獲得許可外。為了維持機密性,還常受到哪些地區能畫、哪些地區不能畫的限制。最後則是硬體設備的不足,在科技應用的嘗試上,只能進行初步的概念提出與實踐。

同樣參與了計畫,淡大建築系四五年級的大學生邱柏閎與戴于凱即使是暑假,仍在學校 和老師們一起工作著,當其他同學為更高的薪水到了建築事務所打工,或者,為了畢業後的前途努力著。他們選擇了和老師們共同為淡水古蹟進一份心力,「不像外面的工作,在這裡,可以重新認識與瞭解到古蹟建築的內涵。」

這也是黃瑞茂認為數位化的好處之一:能讓學生實際操作體驗測量,另外像當建築數位化後,就成了基因庫,提供了「建築在地化」研究的元素。何謂在地化呢?淡水歷經各種文化經驗的洗禮,建築做為基本的生活空間往往可以找到不同文化經驗的處理方式,為了因應台灣的地勢及氣候,融合而產生了有特色的建築文化經驗,這些經驗正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逐漸被挖掘出來。

同樣是計畫重要成員的倪順誠老師,則補充這些數位典藏所產出的3D模型不只是為了典藏本身,在未來的都市計畫,特別是進行都市設計審議時,現在做的模型就可派上用場,節省人力和資源。

圖6.馬偕暨外僑墓區

圖5.馬偕暨外僑墓區

分享的概念,智慧的公共財

或許有人會想到,像這樣的數位財,有著商業利益,為什麼要讓大家來使用。但倪順成認為,網路的發展促進了分享的時代,人類的智慧也要公益性,也就是要有分享的觀念,從這些數位資料就可以看到淡水建築的過去、現在、未來。這才是更偉大的資產。

Google Earth也是這樣的概念,像是個3D地球儀加上世界地圖,只要輸入你想找的地標關鍵字,Google Earth就會讓你立刻以3D視角找到你要去的地方,除了3D空照圖外,Google Earth也整合了許多地理資料。你可以勾選要在地圖上顯示的物件類型,例如道路、旅館、餐廳、邊界等等,甚至還可以自己為某些地點加上標示,或計算從甲地到乙地的距離,使用者還可以增添資料到Google Earth上,而其他使用者也都看的到。重點是,這些都是免費的。

基於這種分享概念,為了能與在地民眾一同來進行這基礎的研究調查,「淡水古蹟計畫」與淡水社區大學一同合作,以田野方式與淡水社區大學導覽解說班的同學們,針對淡水地區各項有趣的風土民情進行初步的研究。

原先淡水社區大學的學生因為都是家庭主婦、或是退休後的在地居民,所以對於電腦的使用幾乎都是從零開始。在課堂上這是一個實驗,因為器材的限制,但是觀念已經逐漸建立。未來可以朝向建立一個整合的在地導覽的知識網站提供大家分享使用(淡水社區大學正在進行淡水知識維基網站的建置)。

觀看過去及未來的「現在」

「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還有兩年才算完工,身為主持人,不躁進,黃瑞茂認為,「觀念大概都有了,但是器材與技術的限制,成熟度不夠,等到第一階段完全作好,再來談加值應用。」整個網站站在數位典藏的角度上,嘗試去實際幫助淡水地方工作的推動。

科技一直不斷在進步,未來的發展則難以預料,「現在可以做的,就是把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全做好,至於之後的路,就看日後的技術和使用者能將這些資料發揮到什麼地步。」倪順誠認為。

也是個巧合,對應於古蹟的代代相傳,維護古蹟的人,也是如此。四位淡江建築系不同期的學長學弟,黃瑞茂開始於參與搶救小白宮與淡水老街保存等等的運動,當時倪順成老師正就讀於淡江建築系,也是積極參與工作室的學生之一。黃瑞茂與倪順成陸續回到淡江任教,並且合作了數位典藏計畫,修習倪順成老師所開設的電腦繪圖課,邱柏閎與戴于凱等學生參與了數位典藏的計畫。從古蹟保存到數位典藏,建築在不同的世代,如同古蹟一般留下相同的印記。

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網址:http://mail.tku.edu.tw/094152/tavc/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數位中的空間價值 擺盪中的古蹟保存” 的回應: 2人

  1. 林駿嵐 Says:

    每年暢遊淡水多次
    深刻感受到大家的努力
    加油

  2. 陳 建廷 Says:

    從捷運站下來,就可以先去鄞山寺觀賞。接著沿著老街尋找著隱身在熱鬧巷道之內的清水祖師廟、龍山寺、福佑宮。又可以上真理街看淡江中學、女學館、小白宮、洋樓區等古蹟,更不用說紅毛城、英國領事館跟滬尾砲台。現在都透過數位化的方式,建立起3d擬真模型可以讓我們在過去瀏覽佇足沒有觀察到的細節,尋找、比對,將時間、建築與內容結合深化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也是數位典藏一直在努力的地方,謝謝。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