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建構新惠宮

文/褚如君

傾聽

煦煦的陽光灑下,七月,偌大的校園顯得些許空盪,夏季的微風輕拂過草地,不絕於耳的蟲鳴響起,鐵皮建築反射出陽光。屋內,一件件廟宇的構件瀝過歲月,站立於門邊是圍繞在石柱上的盤龍,居高望遠,觀察著風吹草動;伸動懶腰的鰲魚,臉上洋溢著午睡後的滿足;角落邊是曾大鬧過東海的福神八仙,正在遙想當年話家常……

老建築典藏中心──

沒人記得那一群打造廟宇的工藝師是誰,只知是來自漳州,其他訊息還待考證,這些木雕、石雕與壁畫少了香火的繚繞,彷彿也停滯了時光,相較於故宮為人熟知的各類寶物,這些於地方文物,難道只有準備接受時代淘汰的命運?

故事要再從另一頭說起──

2005年7月14日是屏東科技大學盧惠敏教授銘心刻骨的一天,從事建築研究多年的盧教授在得知屏東新惠宮即將拆除重建,她憑著一股直覺的使命,努力地與廟方的管理委員會溝通協調,希望一棟值得被保存的傳統建築不要淪為無情怪手的摧殘,希望這一棟情繫屏東新園鄉的古文物不要成為歷史的灰燼。

2005年7月18日吉日良辰,廟方準備將這棟廟宇翻舊整新,主祀的媽祖早已移駕,虎視眈眈的怪手正等著將他吞沒,骨董商也早安排好時程準備有些入賬………都在這節骨眼了,還能做些什麼呢?

不顧一切了,這看似老舊不堪的雕樑畫棟,在數十年的香火繚繞下,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與文化意義,為了保留難得的地方資產,「護廟」的堅持是不會變的,在重建與維護之間必須協調出一個利於文化保存的方案,過程中,多方激烈的爭辯是必然,大動肝火的失控場面也不是沒有,但總算以真誠的感動有個圓滿的答案,廟方的委員學會了欣賞自己朝夕燒香老廟的美,應允盧惠敏教授以傳統的工法來拆卸所有的建築結構,並完成所有測量與編號,時間不多,僅有一個月的時間,說來吃力。

就在廟宇保存的計畫看見可行的曙光之後,更多的問題應運而生,首先,拆卸下來的文物要放到哪裡去呢?屏東科技大學的校園佔地廣闊,但就學校規畫委員的立場,還有許多面向需要評估,要說服學校答應捐出一塊地,要去爭一筆經費來蓋間可遮風避雨的地方,要投入的人力與時間……還有很多事要規劃呀!單純的意念下,需要更多勇氣和毅力,堅持下去。

非得要保護這一磚一瓦嗎?

是的,沒有第二個答案,因為珍貴的民間資產化為烏有的例子不在少數,未被列為古蹟的新惠宮需要藉由大家的力量將其保護,不僅是要將他搶救下來,更重要的還有許多後續工作要規劃,拆卸前,團隊先用3D雷射做環景掃描,將空間佈局保存成電腦影像。拆卸後,每個木架構都要做防腐整理以免蟲蛀問題太嚴重,之後,每一個物件都要做數位典藏,包含數位影像的建立及後設資料建置等,如此,即使將來不幸文物毀壞至少還有影像的保存,也希望能夠藉由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讓這些傳統藝術得到更多人的關注。文物上各裝飾紋飾是其重要的內涵,每個圖像都是故事和文化,一定要繪製圖稿重新修護,盡可能維持他的原貌,因為要讓大家欣賞的不僅是工藝的價值,更是地方歷史情感的寄託。

傳統建築裡各榫卯的接合是木架構中最高的技藝,不同的力學與結構、不同區域與派別都會有不同的製作,平常我們看傳統建築的表面時是看不到這裡面的奧妙的,在此,新惠宮的例子正好提供一個教材,除了現場可以觀摩,之後要藉著3D MAX的技術繪製圖樣,將各榫卯間緊緊相扣的過程呈現出來,而後如果能與產業結合後,以這些結構的架接原理做成積木模型,將文化內涵轉注商業魅力,民眾可以親手「蓋」一間廟,讓大家不再認為傳統建築那麼不可親近。

做了這麼多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要讓傳統建築中的智慧傳承下去,讓大家隨時看得到這些深具美感的工藝品,為避免大家對於機器雕鑿、水泥塑造的建築體淪為麻木不仁,不管有多辛苦一定要做。

傾聽老建築

沉浸在屏東新惠宮這棟老建築的空間,透過那3D數位影音的導覽,讓人彷如身入其境……

聽,那敲敲打打的撞擊聲,原來是來自南北各路的好手正在施展一身的絕技,不論木雕或石雕都要製做出最好的作品奉獻給神,奉獻給地方百姓。聽,那吵嘈的討論聲,原來是彩繪師傅正在與廟方討論要繪製什麼故事,那些傳承千百年的忠孝節義,經過畫師的巧手總是栩栩如生,繪得虎牢關裡各路英雄意氣風發,彷彿能感受到戰場上肅殺的氣氛。

這一棟老建築一定陪伴過很多人的歲月吧!廟內信眾誠心祈禱的聲音,另一頭還以擲筊作為心靈方向的指引。廟埕外的大樹下,你聽那附近百姓下棋時大喊著「將軍」的聲音,小販正在叫賣著糖葫蘆,孩子們群湧而上打亂了剛剛跳格子的步伐。霎時鑼鼓喧天、鞭炮聲四響,那裡來的陣頭表演彷如一場嘉年華會。午後來的一場雷陣雨,滅了一地塵囂,只聽到那雨水穿過瓦當低落的滴滴答答,清風撫過燕尾脊,路過的麻雀正與堅守在屋脊上的龍鳳對話,說些什麼呢?說著那一縷裊裊輕煙背後動人的故事。

一棟建築可以是地方人民情感聯繫的聚集地,可以是城市向外發展的中心點,可以是一個城市的象徵,冰冷的建築體也可以充滿柔性的美感,因為一個建築師的智慧、一個工藝師的巧手,因為人在空間裡的活動,帶來的是故事是情感還有美感,也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別人來看看,就像你到巴塞隆納一定會想到高第的聖家堂,到紐約要去看看古根漢的建築。在台北,你總該去過保安宮和孔廟,屏東的新惠宮離你太遠嗎?現在,只要能連上線,也可以隨時瀏覽他的面貌,總要看看什麼是台灣特有的文化,什麼是你曾感受過的驕傲,什麼是你想要分享給大家的。

建築是台灣走出國際很重要的一環,你看傳統建築中的造型、對稱、比例、質地、色彩韻律都是美感的表現,早期建造寺廟的師傅對於所要製作的題材、所要表現的主題意涵都有明確的目標,這不僅是純熟技法的表現,更是價值觀與整體思維的呈現,民間藝術裡自然流露出的美學沒有過於繁複的華麗、沒有太多寫實的講究,沒有刻意的矯情,看精神或看神韻,表現出的都是傳統藝術最大的情感。

文化創造中,傳統是很重要的元素,追本溯源提煉出傳統藝術的本質是有助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歷史文化通過自覺的感受,是種優美而有益的東西,對於傳統藝術的內涵先做深入了解再以創意的巧思做運用推廣,將舊有的文化基因做為一種歷史沉澱,保留下來,成為新文化創造的動力之一,所謂「博厚所以能載物,高明所以能覆物,悠久所以能成物。」文化的根本是從人生經驗中凝練出來的,是博厚、高明且悠久的,唯有將這精神傳承,我們在接收西方外來文化才不會迷失自己。

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網址:http://oarc.npust.edu.tw/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解構建構新惠宮” 的回應: 1人

  1. 張庶疆 Says:

    古蹟修護作為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一環,有其完整的保護理論、指導原則與相關法規,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除了建築、工藝、歷史文物等有形的層面,亦牽涉到觀念、思潮、心理等無形的面向,且又與經濟、社會、政治有著不可剝離的關係。這樣複雜而多樣的背景因素,致使古蹟修護的工作經常面臨著許多的變化。因應著這些變化,不斷地透過溝通與學習、面對與克服,逐漸地累積著觀念與實務上的精進與實力,應即為每一位從事古蹟修護工作者最大的收穫。加油!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