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出福爾摩沙的天籟

張連昌薩克斯風

郭薴襄/張玲嘉

就跟搖滾樂的電吉他一樣,爵士樂中的薩克斯風,是最受矚目的一員。

或許,台灣的爵士樂並不像其他國家如此風行;但台灣的薩克斯風,卻值得驕傲和肯定。

在台灣中部的后里,不起眼的鄉鎮景象間,卻有著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台灣薩克斯風製造產業,每年的產值達六億至七億。環境的陶冶下,后里成為一個兼具製作與吹奏的獨特音樂聚落。而開啟后里薩克斯風產業的契機,則始於「連昌師」與那把來自大火的薩克斯風。

如今,參與了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則是因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組主任周 明與這段故事的田野調查因緣,以及他對「數位典藏」與「知識經濟」鏈結的認知和期許。

浴火重生 第一把台灣製的薩克斯風

故事從數十年前說起。

出身農家的張連昌,從小喜歡畫畫,也曾跟隨「唐山師」學習作畫技巧,但在當時,靠賣畫維生是無法養家餬口的,幸運的是張連昌有一位願意一肩扛起家計,支持他朝興趣發展的太太,讓他能無後顧之憂的從事創作與發展興趣。

除了繪畫上的表現,他在音樂上也有所涉略,張連昌早年與友人一同組了輕音樂團,閒暇之餘常相約一同吹奏樂器。其中風頭最健的, 是擁有一把薩克斯風的地方士紳張基盤,他時常穿著一襲全白西裝,頭髮梳的服貼油亮,胸前再掛著一把當時得用一甲地才能換來的薩克斯風,風流倜儻的模樣羨煞許多同好,其中包含擔任小喇叭手的張連昌。

而張基盤家中的一場大火,則將樂團中這唯一的薩克斯風燒得漆黑散落無法吹奏,憑藉著天份與熱情,張連昌以這支焦黑的薩克斯風做為研究、維修的開始。三年半的時間過去,這個屬於后里的傳奇也就此誕生。

在打造的過程中,沒有技術與材料的張連昌,靠著不懈的試煉與腦力的激盪。憑著曾學過的工筆畫技巧,將薩克斯風分解的零件,依比例放大後一筆筆畫下,不論是按鍵與按鍵間的間隔、大小、對齊曲線,以及四百多個零組件的相互帶動關係,都標註的極為清楚;連當時遇到最大的困難「喇叭嘴」,因為無法正確地描繪,也改由紙模將其定型,克服了。

沒有鐵條就拆解腳踏車;沒有焊接介面,就溶解當時上面雕有「袁大頭」的珍貴「龍銀」和錫製的燭臺;儘管過程中因為鐵條反射擊中右眼而造成失明,也絲毫不減他對薩克斯風的熱愛與執著。就這樣,張連昌打造出全台灣的第一把薩克斯風。這把薩克斯風後來由一位菲律賓樂手買走,就此,跨出了這項文化產業的第一步。

生生不息 打造台灣的薩克斯風品牌

之後,連昌師開始收當地的一些青年為學徒,在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的創辦人-張宗瑤夫婦的印象中,阿公擁有了製造的技術卻不藏私,不僅廣收徒弟,當有人學成後想向外發展時,阿公還會給予製作圖,是樂見徒子徒孫將薩克斯風的製作發揚光大的。或許就是這種精神,才能造就今日整個后里特殊的音樂文化氣息,而不僅只在張家。

這種無私的精神也在張家子孫身上看見傳承,除了繼承衣缽世代製作薩克斯風、教授學徒,第四代,也就是張宗瑤夫婦的四位掌上明珠,或許因為從小就在充滿薩克斯風薰陶的環境下成長,也或許是那份世代傳承對薩克斯風的使命,在不是父母刻意的安排下,也愛上了薩克斯風,組成了薩克斯風四重奏樂團,還經常代表國家到各地表演,樂在其中。

透過與許多國內外貿易商的合作,后里的薩克斯風開始走向國際,曾經創下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薩克斯風來自台灣,而當中就有百分之七十來自后里的盛況;後期,因產業外移,仰賴代工的后里薩克斯風漸漸沒落,民國八十九年,張家決定,由第三代的張宗瑤先生開始打造「連昌薩克斯風」的品牌,而張宗瑤先生的弟弟則繼續承接代工製作的傳統。

祖孫情 張家夫婦成立紀念館

品牌的打造過程極不容易,卻也因此使張宗瑤夫婦更感念阿公,特別是張宗瑤先生的妻子,王彩蕊女士。

當初透過媒妁之言嫁進張家,王彩蕊看到眼前那一支支未完工「黑索索」的薩克斯風,才發現夫家所從事的行業,不僅前所未見也不甚了解,只知道俗諺「剃頭吹鼓吹」是社會底層的象徵。

當時,每晚夫妻倆都會去陪阿公聊聊天,聽阿公說故事,阿公也特別疼她,總在那時才拿出自己特別喜歡吃的與她分享。就這樣,祖孫倆之間多了份親近,就在故事與故事間,她開始了解薩克斯風,了解那份來自阿公對夢想的堅持。

不僅為了感念阿公創造出的這份產業,更想保存下那份熱情與堅持,於是,民國九十一年,「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正式成立,創辦人就是喊張連昌一聲「阿公」的張宗瑤夫婦。

流離半世紀 重回懷抱的珍寶

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裡,牆上掛著一幅張宗瑤先生出生四個月「收涎」時與阿公為他打造的上頭雕刻著龍紋薩克斯風的合影。當時打造的兩把龍紋薩克斯風,後來被宜蘭的「拱樂社」歌仔戲團給買下。

(關於這段歷史,周明老師因長期研究並任教於東海大學「台灣民俗藝術」課程,有所了解而做了補充說明,原來台灣「歌仔戲」在發展過程中,有一段時期吸納了流行歌曲融入表演,後場伴奏很需要廣效性的「薩克斯風」加入,「拱樂社」是當時很有代表性並具規模的歌仔戲劇團,因此慧眼識英雄,特別到后里來買樂器。)——特別說明

張宗瑤先生從小聽聞父執輩說起這段往事,印象中記得有這兩把樂器,便委託親友幫忙留意,也因這兩把薩克斯風造型特殊,所以在送修時一眼就被張連昌的徒弟認出並且買下,事隔半世紀,這兩把極富意義與價值的珍寶才重回張家的懷抱。

而另一把同樣也極富意義的薩克斯風則是在當時少數刻有張連昌先生名字的薩克斯風之一,當初被一位豐原國中的老師所買下,多年之後,老師帶著這把待修樂器來到張家,張宗瑤一眼就認出來,夫婦倆一同說服老師割愛,也為保留阿公當時的創作盡一份心力,所幸,這位老師最後也相當願意成全。

現在這把「張連昌薩克斯風」與兩把「龍紋薩克斯風」都不僅收藏於紀念館中,也在周明所主持的數位典藏計畫中忠實呈現。

薩克斯風紀念館數位化的推手

是的,對於張連昌有著一份深厚情感的,還有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管理組主任-周明。

那來自二十年前,后里的一場婚宴,那天他在席間聽說了「樂器皇帝」的故事,也就是日後深深為其著迷的連昌師-張連昌─無師自通打造薩克斯風的傳奇一生。

這場婚宴上,周 明的外甥女將一生許至后里,人們相互介紹、道賀,身旁的鄉親向周 明介紹了許多人,當中多為專門製作薩克斯風的師父或知名的薩克斯風樂手,在那個還以無線三台為主要娛樂的時代,同桌的一位友人是這麼熱情地介紹席間的一位賓客:「這位就是台視大樂隊的『番王』,名氣很大,早年就是在連昌師門下拜師學藝啦。」

故事聽多了,周 明發現后里不但出樂師,而且很多家庭工廠都在製作樂器,而人們除了「薩克斯風」外的另一個共通點,就是「連昌師」。

不論是專門製作的師父,還是吹奏的知名樂手,多師承連昌師,同時,周 明也聽著人們對他講述連昌師是如何將一把在大火中因高溫解體散落的薩克斯風重新組裝起來,並且廣收學徒傳授技術,因而帶起整個后里的產業發展。

酒席結束,周 明在心中對自己許下了承諾,這個傳奇性的故事和地方產業發展的經過,一定要找機會回到當地進行田野調查,研究這個屬於后里的傳奇-「張連昌-薩克斯風」。

二十年後,因為數位典藏計畫,周 明實現了承諾,而民眾也能藉此一同感受這個傳奇的魅力。在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典藏計畫網站上,可以透過滑鼠移動的方式讓薩克斯風旋轉,欣賞不同角度的美感;除此之外,還有零件資料庫幫助瞭解樂器的每個構造名稱。數位典藏第一年計畫,已經完整的呈現後里薩克斯風產業史,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增加動畫影片,豐富文化內涵且兼具寓教於樂的意義。

數位典藏 是收藏 也是分享 更是「知識經濟」的產能

周 明認為,選擇「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作為數位典藏的計畫,不僅實踐了當年田野調查工作的承諾,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這內容正是最具代表性的數位典藏計畫。 因為在他的認知裡,「數位典藏是文化瑰寶的生機再造工程」,數位典藏不僅僅是典藏,而是貴在應用,因此數位典藏既是保存,也是知識分享,更是創造經濟的產 能!「打造福爾摩沙之聲」數位典藏計畫開展的同時,周 明已經同步在規劃後續的加值應用,希望傳統樂器製造手工業能透過數位內容再造,成為再創生機的文化創意產業!

張宗瑤夫婦最初想成立紀念館,一方面只單純地想保存阿公連昌師所留下的文化和作品,藉此感念,也希望同時能分享給民眾;另一方面則想,若現在不保存,對於未來,是否還能有一樣完善的保存,則沒有把握;而數位典藏的精神不也正存在這種保存與分享間。

透過數位典藏,將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寶數位化地保存下來,並以公共財的方式分享給社會,使整體能營造出一種更好的文化環境;或許就像張家四姐妹般,開始吹奏薩克斯風,並不是因為父母的刻意規畫或壓力,只因生活在一個處處都是薩克斯風的生活裡,因為生活就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能創造出更好的生活。也許有朝一日,后里地區樂器傳承的世代發展,透過數位典藏以及未來的加值開創,變成代表台灣的文化品牌,成為另一項台灣人的驕傲!

打造福爾摩沙之聲: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數位典藏計畫

網址:http://digicollection.nmns.edu.tw/saxophone

作者:

張玲嘉 /郭薴襄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