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時光隧道

文/江濤

透過台灣多樣性知識網詳細的影像整理,終於能一窺當年長輩口中所言的「日本警察」圖像

猶記小時候,只要每次家中有親戚長輩聚會,在茶餘飯後的閒聊中,「往事」必定是他們會提到的話題。偶爾,還聽到一些年紀更長的父執輩或是祖父母輩,聊及糖廠、香蕉園、日本警察好凶的瑣碎內容。甚至,聚會結束前,他們會一起哼著日本民謠,為當天溫馨的家族聚會,留下圓滿的收尾。

當年聽著這些零碎內容的我,無法感同身受,只知道:這些跟日治時期有關的記憶,不論好壞,一定是他們生命中共同經歷過的難忘片段。

可惜,當時只是個懵懂小孩子,在這些話題上總少了一種參與感。多年後,再次憶起這段過往,更覺得有些感嘆,尤其是當這些長輩陸續成為先人之後。

長輩彼此間共同的回憶,正如班納狄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36-)在《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es)一書中提及的概念:族群、民族這類的團體,是一個被想像為「有限的、享有主權的共同體」。同時,這樣的想像並非虛無的、捏造的,而是一種認知的過程,是一種社會學、心理學上的「社會事實」。藉由語言、宗教等理解「共同世界的方式」,所建構出的群體架構。

實地經歷日治時期的老一代長輩們,靠著這份記憶,他們彼此關係能串連得更為緊密。一如我們這個世代的人,談論「台灣之光」王建民、郭泓志時那種與有榮焉的參與感般。共同記憶,是結合群體的最佳工具。

只是,上一代的長輩與我們年輕人,傳統世代與六、七年級生,看似彼此間沒有交集的二個群體,如今藉著web 2.0的網路科技,將能把這兩個「共同記憶」截然不同的群體,在網路世界中有了交織記憶的可能。這也讓我有機會,稍稍彌補當年無法加入話題的遺憾。

台灣多樣性知識網(網址:http://knowledge.teldap.tw/)中,首波知識探索內的「日治時期的台灣圖像」主題,便能使人身歷其境的,對當年台灣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透過台灣多樣性知識網詳細的影像整理,終於能一窺當年長輩口中所言的「日本警察」圖像

透過台灣多樣性知識網詳細的影像整理,終於能一窺當年長輩口中所言的「日本警察」圖像

鉅細靡遺的藏品收錄與知識分類整理

鉅細靡遺的藏品收錄與知識分類整理

這個主題的發想,是透過與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的合作而來。國立台南大學所提供的「臺南大學日治時代日文珍本數位典藏計畫」(網址:http://140.133.9.114/digital_book/plan.php?msg=plan),內容中把有關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地理、物理、化學、文學、音樂、兒歌、美術、宗教、風俗民情等各種出版品,加以整理且數位化。其中的圖像,更完整呈現了台灣人民在日治時期的風俗民情。

台灣多樣性知識網取得此計畫的充分授權,並挑選了當中關於日治時期台灣的各種影像,透過這些畫面傳來的訊息與相關文字敘述,使人彷彿能穿梭時空,回到過去,與日治時期的台灣有了交集。

圖三

圖四

台灣多樣性知識網中的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總統府,圖三)草創期舊照收錄,比較與今日總統府(圖四)最終外觀的差異,另有一種時光錯置的有趣感受,讓人對日治時期的台灣彷彿更為親近。

此一知識專題,除讓世人充分瞭解台灣的人文與歷史風貌之外,以「臺南大學日治時代日文珍本數位典藏計畫」為基礎,未來將進行更多關於日治時期台灣圖像的串連和知識整合。

此外,台灣多樣性知識網本身具備的互動式網站架構,透過線上即時知識編輯,以及知識地圖創造、知識分享的貼心互動式功能,使這段歷史不再只出現在冷硬的文本內,而是透過充分運用web 2.0概念,讓我們實地返回日治時期的台灣,一同探索、漫遊於這原本遙遠、但已在網路平台上被拉近的文化時空。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漫步在時光隧道” 的回應: 4人

  1. 陳泰穎 Says:

    我還記得在竹中信子女士的著作中,看到1930年代總督府官員站在府前的台階上,領著群眾高呼萬歲的圖像,今天總統府的空間運用與1930年代的總督府,真可謂大相逕庭。謝謝拓展臺灣的努力,幫我們回朔這段時光之旅!

  2. weihsiu Says:

    圖三與圖四,是位位在不同地點的兩幢建築物,當初是,現在也是,圖三的建築物現在還存在,位於台北植物園內。

    台北植物園內的古蹟「布政使司衙門」,即是日治初期的臺灣總督府,原建築物群在現今台北中山堂的位置上,1932年移築部分建築物到台北植物園內。詳細的故事,請參考:李瑞宗, 2007, 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臺的新透視,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南天書局出版。

  3. 江濤 Says:

    透過影像對照,同樣的地物,有了今昔之分。同時,運用網路,更讓人能輕鬆地,漫遊於森羅萬象的知識學海裡。

    有趣的是:您舉台裔日本女作家竹中信子著作裡的部分台灣意象;跟後來另一位女作家施叔青的《風前塵埃》相比,文中對於台灣日治時期的描述,又各有不同的見地。然而,將這些不同串連起來後,我們可以看到更廣、更不同的台灣日治時期面向。

    藉由便捷、快速、與互動性強的知識串連,得到更廣、更新、更多元的知識面,就是我們台灣多樣性知識網成員們,努力追求的方向。

    感謝您對於我們拓展台灣所有成員的支持與肯定,未來,我們更會秉持這份初衷,將典藏與現代科技結合,以便讓您們能更方便地,在我們的網路平台中自由穿梭。

  4. 江濤 Says:

    謝謝weihsiu您的來訪與提點,補充了我文中並未提及之處。

    目前為衙署類國家二級古蹟的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台灣日治時期初,由於剛接管台灣不久,當時治台初期的日本總督,都沿用清領時期所設置的台灣布政使司衙門,作為辦公處所。

    直至第五任佐久間佐馬太到任後,因興起建立永久性廳舍的計劃,才開始規劃了新的總督府樣式設計,而新的台灣總督府,要至1919年3月,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在任時才正式完工。從規劃到落成,更花費近12年的時間。而後來這個舊總督府建築的歷史,您的補充已敘述完備了。

    這兩張圖的比對,主要是想表示:我們現在對於某些事物的共同概念、甚至常識,可能在日治時期的人,他們的印象跟我們現在的落差也許會很大。然而,這種比對,其實是個蠻有意思的內容。而且,透過這種網路上建構起的交流平台,對我們而言,日治時期似乎也不再那麼遙遠跟陌生。

    一如您的補充,也讓很多人更熟悉了日治時期一些景觀的真實風貌與歷史演變,這種知識交織的過程,是很充實且有趣的。

    再次感謝您的補充與指教。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