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台灣建築 ─ 從數位典藏看台灣建築的多樣性

圖·文/褚如君

一個國家,從城市到聚落,縱向的來看,會因為時空背景而有不一樣的發展,橫向的來看,會因為地理位置、環境氣候等因素而有不同的區域特色,而建築就是其中呈現的要素之一。

圖1:番社采風圖中-《乘屋》

圖1:番社采風圖中-《乘屋》

建築體是由許多人與多種素材所組成的,例如我們看這張《番社采風圖》中的〈乘屋〉 (圖1),圖中可以看到台灣早年平埔族「編竹片做墻壁,結茅草為屋頂,合眾人之力抬上屋頂。前廊舖設竹或木的架梯,以供上下出入,屋內不隔間,開兩門或四門,前後疏通,門上塗畫彩色。[1]」台灣建築受自然環境的地理因素及住民背後複雜的人文性因素所影響,產生了特殊且多樣的面貌。以就地取材的觀點來看,所使用的材料包含木材、竹材、藤材、茅材、粘土材、紅磚瓦、石灰、石材與水泥等,編竹做牆做柵欄、結茅草為屋頂,這種就地取材的建築是早期人民生存的特色之一。

  建築是人民透過與環境學習所累積經驗智慧的表現,反映了人民的精神特質,無論建地選擇、地基形式、平面格局、建築材料、建構方法等,都展現住民對環境的豐厚智慧與生存哲學。從蘭嶼原住民以半穴居來適應當地的環境、石版屋冬暖夏涼的特性,同樣是順應著自然所衍生的案例,可了解因地制宜所建造的建築中,所展現的智慧。

  在數位典藏計畫中,關於建築的資源分布在各不同的計畫中,但也充分展現出台灣建築因地制宜的各種面貌,如下我們要看的就是台灣人民回應土地固有條件存在而衍生出多樣的生活方式。

一、就地取材,石:版岩、頁岩  

圖2:千千岩助太郎所繪製的石版屋建築圖

圖2:千千岩助太郎所繪製的石版屋建築圖

石版屋是台灣原住民智慧結晶,是一種取自版岩、頁岩等黑色石材的建築。頁岩屬於沉積岩,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版岩則是由頁岩變質而來,容易被風化成一片片石版,主要範圍在中央山脈的兩側,利用地緣取材建造石版屋在排灣、魯凱、布農族裡都可看到。石版屋不論在力學構造、因應生活習慣及實用特性衍生的文化因素都顯其珍貴,單在採集石材上就是個大學問,屋頂、側壁、前壁、立柱及地面所使用的石版都不同,有時為找可蓋房子的石材,村民可能得在河床繞上幾週。這種順應自然資源所建造的房子,通風散熱、冬暖夏涼,環保又減碳,與地方自然適切的結合在一起。

  文建會在98年7月中,曾到屏東春日鄉排灣族老七佳部落就保存完整的石版屋進行會勘,評估石版屋申請成為「世界遺產」的可能。經過八八風災的考驗,潛力評估結果在9月中出爐,「被文資總處列入世界遺產潛力點者,全台有17處,屬原住民部落者有3處,除屏東老七佳部落外,另有卑南遺址及蘭嶼聚落」[2],老七佳部落建築群,保存貴族、士族與平民等階級的石版屋,族人也恪遵傳統階級制度,沿襲各式祭儀、組織規範,因此老七佳部落可說是排灣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原住民族文化珍貴的基因庫。  

圖3:牡丹社排灣族石版屋建築

圖3:牡丹社排灣族石版屋建築

  關於原住民建築珍貴的資料,目前由北科大所執行的「千千岩助太郎台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圖稿全集數位典藏暨互動多媒體平台規劃[3],針對台灣日治時期建築教育家千千岩助太郎的台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圖稿全集,做了數位典藏計畫,史料包含泰雅族、布農族、鄒族、排灣族等族,計有測繪手稿450頁、照片1035禎、大圖數幅,其中也包括了石版屋的建築圖(圖3)[4]。千千岩助太郎是第一批投入台灣原住民建築研究的人,他是建築多樣性的信仰者,他從人類學的角度去了解每一棟建築背後的智慧,這在當時是很新鮮的概念。他爬山涉水走遍全台灣,記錄了台灣珍貴的原住民建築面貌,更重要的是留有許多建築圖稿與影像紀錄的比對。

二、就地取材,石/觀音石

影片1:尋找觀音山石

影片1:尋找觀音山石

建築與環境的連結,不論哪一個時代都是重要的課題,上述我們看到的是利用石版建構的石版屋,是比較直接的使用方式,同樣的材料會因不同族群的發展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影片中(影片1)[5]我們看到的是利用石塊做比較精緻呈現,這是台灣大學的「臺灣岩石與地質史料典藏數位化計畫」的加值影片,片前介紹的是關於觀音山的地質與石塊生成的原因,後面則將石頭的運用達到最精湛的呈現。石塊在閩南式建築裡被大量使用,除了做柱基牆面外,雕梁畫棟一向是閩南式建築的風格特色,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石材從最原始的面貌到經過雕刻琢磨後,成為支撐建築的重要結構,也成為常民生活信仰的表徵。

三、就地取材,石/咾咕石

圖5:澎湖望安鄉花宅聚落

圖5:澎湖望安鄉花宅聚落

石材因其堅硬的特質在建築體上運用廣泛,在台灣外島也各有不同的建築特色,由成功大學建築系所執行「澎湖花宅傳統聚落之空間建築數位典藏計畫[6],以典藏澎湖花宅地區傳統聚落之珍貴建築史料為主,在傳統建築裡常運用當地的咾咕石砌牆。咾咕石是堆積在海底的珊瑚骨骼,經過幾億年的地殼變動後從海底隆起所形成的化石,因具有多孔隙、質地輕的特性,砌牆時利用它的多孔性互相嵌合,在其縫隙中填上混有土、石灰、黑糖水、糯米漿的材料來堆砌成圍牆,不僅堅固且冬暖夏涼具通風性。澎湖以前建材較缺乏,就地取材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咾咕石這種在地化的運用,就連建築裝飾上也可以看到,澎湖天后宮的裝飾水車堵的位置,大部分以灰泥塑造來與主題搭配,但在澎湖這裡也可以看到咾咕石的運用。

圖6:澎湖天后宮交趾陶

 四、就地取材─貝殼

  究竟貝殼又怎樣跟我們的建築產生關係呢?貝類除了實用價值外,它也與我們的人文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古錢幣的運用、裝飾衣服的貝珠、現代建築的設計概念等都將貝殼做了充分的運用,而除此之外,貝殼也是重要的建築材之一。在金門的洋樓,常用各種貝殼,如螺、牡蠣等,再加入紅土、水泥等不同比例混合成建材,可以做為洋樓的基柱或外牆等,相當堅固,而且這種建物發生壁癌機率也相對較低。[7]

圖7:金門燒製牡蠣灰窯

圖7:金門燒製牡蠣灰窯

使用貝殼、牡蠣殼燒成石灰在傳統建築上的運用也非常廣泛,像是壁畫或彩繪,就是以牡蠣灰打底,這種石灰搭配礦物性顏料所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化學性油漆所呈現出來的色澤,有很大的差別。目前這種產業因為比較辛苦又有代替性的材料出現,從事的人越來越少,也使古蹟修護面臨很多挑戰。

五、就地取材─木頭

  東方建築裡面,木頭的使用是最普遍、最成熟的應用,早在距今7,000年前,位於今中國浙江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遺址上就已經使用了木榫卯連接的干欄式建築形式,木構建築約在春秋時期已具有完備的形式並廣泛被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而得以延續。木頭的使用背後隱藏極為獨特而超凡的邏輯思維,依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疊斗式,深具整體性和柔韌性,各繁複的卡榫架接充分發揮木材使用的智慧。 

圖8: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圖8: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數位典藏計畫中,典藏了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8],鹿港龍山寺因九二一大地震後,將損壞的部分進行整修,工程拆卸了大部的木作構件,透過數位典藏計畫得以一窺構件之間組合的關鍵。另外,由屏東科技大學所執行的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9],將屏東新惠宮整棟建築拆解搬運到屏科大作保存,也將拆卸的過程做數位紀錄並利用3Dflash展示結構的組合,可更清楚知道每個卡榫間完美的結合。

  就地取材的建築可以看出每個區域的不同特色。台灣早期在西部平原上還有以黏土、泥土、石灰、稻草等材質混合建造的土埆厝,因為土質怕風吹雨淋因此會在屋頂加上茅草使不直接淋到雨,牆面也有外塗石灰,使其更美觀堅固。容易取得的建材還有竹子,是先用竹片編串,然後用紅泥巴攪和著粗糠製作牆面,在農村地區隨處可見竹管厝,目前於南投竹山也設置了竹管厝文化園區。

  上述幾個例子,利用當地環境而產生出的建築樣式,背後都連結了一個文化樣式,希望透過數位典藏的計畫,讓我們更深入認識台灣建築的多樣面貌。隨著時代進步,建築用材也大量改變,保護人們脆弱軀殼的建築逐漸變得更堅固、更高聳的結構,然而我們若不能順應自然,RC結構的建築隨著洪水傾倒淹沒的畫面還會再重演。從台灣各式的建築資料裡,讓我們了解的不僅在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形式,更在於與大自然和睦相處之道,如何運用大自然所給予的,並達到平衡的共存,成為人們要努力的重要課題。

 


 

[1] 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營造計畫,文物圖像研究資料庫,杜正勝釋譯,98年12月瀏覽: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taiwan/index.htm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因地制宜的台灣建築 ─ 從數位典藏看台灣建築的多樣性” 的回應: 1人

  1. 邱澎生 Says:

    多謝分享這篇精彩的好文章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