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海洋的歌聲

大船下水典禮試航-回航.JPG

/江巧雯

「很會遇上成千上萬條魚群的船哪,我們回航吧!因你載著上萬條的飛魚回航,並在你原來灘頭上的位置歸位。」

「一艘大船被芋頭覆蓋,使我眼花撩亂,那些客人唱得此起彼落,如小鳥叫聲般而不停[1]…釣鬼頭刀魚的孩子們,不要在途中停留,早點將漁獲帶回家,因我早在屋前的廣場上盛裝打扮,配戴整齊的首飾瑪瑙等項鍊,等著你們的到來。」[2]

一首首古老的歌謠從錄音帶中傳來,這些三十多年前的錄音帶,外觀上有些老舊,略為泛黃的塑膠外殼無損內容的重要性,播放時歌聲中夾雜教室的回音、祭典的慶賀、旁人的閒談、孩童的哭叫與嬉鬧等當時錄進去的環境音,當然還有三十多年前海浪、蟲鳴與鳥啼的島嶼時光。

三十年前,錄音機的記憶

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剛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的錢善華老師,選擇了蘭嶼作為教師生涯的開始,那段沒水沒電的日子至今仍印象深刻。初執教鞭,錢老師一開始也是依照課本,教授西洋的音樂課。在逐漸熟悉環境後,錢老師發現在部落經常聽到一種特殊曲調的「吟唱」,不同於我們印象中的「歌曲」,詢問過後才知道,這就是蘭嶼傳統的歌謠。之後,在每個周末假日,這位來到「人之島」(「達悟」是人的意思)的年輕教師,開始了為期近一年的錄音採集工作。採集時,他住在學生家中,透過學生的翻譯和不懂漢語的老人家聊天,採錄一首一首蘭嶼歌謠。

在接觸到這些珍貴的歌謠後,錢老師也因此改變了教學的方式,他要求學生用母語唱一首傳統歌謠,作為音樂課的期末測驗,然而這項作業卻難倒了當時的學生。即使在三十多年前,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已經都不具備歌謠吟唱的能力。

如同其他臺灣原住民族,生活於蘭嶼的達悟(雅美)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口述歷史與歌謠傳唱就成了文化與經驗傳承的媒介。達悟族歌謠特別之處,在於其即興歌詞創作與文言文的內容,如唐詩宋詞般,娓娓道出對後輩的諄諄教誨,與對生活時事的感慨。歌謠的失傳,同時也代表文化的消散。

二○○八年十一月,「原音之美II─達悟(雅美)族與魯凱族歌謠數位典藏計畫」在國立交通大學「達悟族歌謠與庶民文化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郭良文老師、林素甘老師及專任助理欣蓓等人的協助下來到了蘭嶼,試圖找出十三頁寫滿漢名與族名的名單中,這些名字的主人,有些失去了聯絡,有些則早己不在人世,時空的轉換讓尋找的過程多了困難,卻也讓我們更感受到蘭嶼人民獨特的生活與性格。

大船下水典禮試航-回航.JPG

大船下水典禮試航-回航

大船下水典禮

大船下水典禮

 

Syaman AdbedSyapen Manaknong

「Syaman Adbud? 現在已經是Syapen Manaknong了,升級成阿公啦!!」

「Syapen Marebai?他已經回去了啦!他不在了啦…」

蘭嶼人的傳統命名方式,是採用孩子的名字來作為傳承。出生時給予的名字,在結婚、長子出生後,會替換成「某某某的父(母)親」,而有長孫後,就變成「某某某的祖父(母)」。所以當我們拿著三十多年前的人名資料詢問時,常常得到的答案就是:「他已經升格為祖父(母)啦!」蘭嶼社會文化中,父母子女間深切的親情羈絆,從這樣的命名方式中即可察覺。

而就在我們奔走於村落與村落間尋找一個又一個可能成為祖父母的人名時,我們在蘭嶼鄉公所找到了曙光。

「我們有一個奇怪的音樂老師,叫我們要用母語唱老人的歌。很不好意思在你們面前唱歌,如果唱得不好,請不要取笑我…」

「咦?!那真的是我的聲音嗎?我都認不出來了。但是歌詞講話的方式,應該是我沒錯…哇…好神奇呀!」

錄音帶傳出蘭嶼鄉公所民政科科長施森茂的聲音和歌唱,當時他是才就讀蘭嶼國中三年級的學生,而當施森茂聽到從音響中傳來三十多年前音樂課期末課堂測驗的歌聲時,簡直認不出來那稚嫩、略帶童聲的圓潤嗓音,就是自己的聲音。

在鄉公所,我們發現許多錢老師當時的學生分別是現在的課長、科長,或是行政人員,而在他們的幫助下,在之後數次的拜訪中,原本名單上陌生的人名,變成一張張在街上、餐館、機車行、飛機場、國中小學出現的親切面孔。藉由這份名單及錄音檔案,我們拉近了彼此相隔三十多年的時空。

遠方來的朋友們

「從遠方來的朋友們,我們好久沒見面了。當我們年輕時,曾有過美好的情誼,而我們也都記得那段美好的時光。」

-施保顏

以蘭嶼歌謠而言,即興的歌詞、拉長的尾音及滑音,是表現個人演唱技巧及文學造詣所在,也是蘭嶼歌謠最美、最特別的地方。但是,以歌謠採譜的角度來看,這些實在是相當不容易的課題。如何在貼近歌謠原貌呈現,與記譜法系統之中取得平衡點,是計畫團隊所要面對的一大挑戰。

在接下來幾度造訪蘭嶼的旅途中,我們找到了當初的演唱者之一施保顏先生,並徵得他的同意,在郭健平先生的協助翻譯下,重建了當年的錄音現場。在蒼勁有力的歌聲中,流露出主人對友人的誠意與感嘆。經過三十多年的歲月洗禮,歌聲少了一些渾厚的中氣,但卻多一份歷經歲月磨練的滄桑。由施保顏即興的歌謠吟唱中,我們聽到的是無形的文化資產:沒有書寫的文字、沒有既定的歌詞,一切都是生活經驗和智慧的累積,與對大自然的崇敬與頌讚。

典藏過去,記錄現在

如同三十年前記錄歌聲的麥克風,在二○○九年,原音之美計畫則以影像拍攝、記錄了「大船下水典禮」與小米收穫祭(Apiya ve’han)的實況。在祭典的背後,我們看到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改變,也看到蘭嶼人努力維繫、遵循傳統的一面。

一場大船下水典禮,從伐木、造船、雕刻、上漆,到種植禮芋和飼養禮肉,以及歌謠的應對等,可能需花費兩三年的時間去準備。在長達三天的典禮過程,包含禮芋的堆放與分送、迎賓禮上的歌謠應對、徹夜的祝福歌會、拋船儀式、試航等。迎賓禮的歌謠,是船主與船團團員對外村賓客間的應對進退。晚間的祝福歌會,是包含家族、部落世代間的文化傳承。拋船儀式中蠻阿威(Manwaway)的示威表情及喊叫,為的是聚集士氣或驅逐惡靈,每一個流程都可以體會到傳統與音樂的力量,以及個人對社會回饋與奉獻的精神。

二○○九年五月的小米收穫祭,代表從一月底二月初開始的飛魚季的結束。飛魚季時,部落有船隻的青、壯年男子,除了白天上班工作外,晚上都還會出海捕飛魚。我們不禁問這些達悟英雄白天要工作,晚上卻還要捕魚到很晚,不會很累嗎?「但是海洋在呼喚我,只要風向對了,就要出海去捕飛魚,這才是蘭嶼人呀!」

這是我們得到的答案,捕捉飛魚,對達悟人來說,不單純只為了溫飽家計,而是一種精神文化和身為蘭嶼人的象徵。

為了慰勞大家在飛魚季的辛苦,以及慶祝小米的收成,如同漢人的過年一般,部落有宰殺豬隻歡慶豐收,家家戶戶也有以飛魚等物品相互贈送的習俗。

「嘿~嘿~嘿~嘿~~~~呀……」部落廣場前,和著歌謠的韻律,男子們圍成一圈輪流用手中的杵擊打臼中的小米。隨著越來越熱烈的歌聲及歡呼聲,搗小米的力道也越來越起勁。而族人們口中的歌謠「Vaci」,也隨著擣小米的隊伍輪替,交織成複合式的卡農。而朗島部落,更有朗島國小的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展演擣小米及頭髮舞來共襄盛舉,作為儀式的傳承。雖然今年是小型的小米祭,沒有整齊的華服,而是比較接近部落的歡樂聚會,但卻更能感受到歡樂與慶祝的喜悅。

大船下水典禮-古調吟唱

大船下水典禮-古調吟唱

大船下水典禮-覆蓋禮芋的大船

大船下水典禮-覆蓋禮芋的大船

 

 

 

 

 

感謝無盡,流傳無休

「原音之美II–達悟(雅美)族與魯凱族歌謠數位典藏計畫」不僅將封藏三十多年的歌謠重新整理,也聯繫上這段中斷三十多年的情誼。實際上,文明進步帶來的衝擊已深深影響到蘭嶼的社會文化,新興的國宅取代了傳統地下屋、流行音樂也取代了古調吟唱,傳統文化隨著耆老的凋零,令人擔心下一個三十年蘭嶼的樣貌。而蘭嶼的歌謠,吟唱著飛魚的文化、訴說著蘭嶼的記憶,是人類與自然生態完美的平衡,也傳達傳統文化謙卑的力量,透過數位典藏,讓文化的傳承一點一滴彌補上時間流逝的腳步。

施森茂與錢善華老師

施森茂與錢善華老師

原音之美II–達悟(雅美)族與魯凱族歌謠數位典藏計畫http://archive.music.ntnu.edu.tw/abmusic/concert.html


[1]註1.此處在形容達悟族大船下水典禮。

[2]註2.歌詞都是達悟語所唱,經由周朝結老師翻釋成中文。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