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珍貴文化資產「寶貝」

圖·文/張文誠邱聖芬

貝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遠早於人類,自人類出現後,貝類一直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這可由世界各地已出土的貝塚遺址得到證實。造型變化多端、色彩豐富的貝類,也常被蒐藏、鑑賞與研究。利用特有的真珠(珍珠)光澤,使得人類生活與文化品質更為光鮮亮麗。

古老的中國人亦將貝類作為藥材,西方人也將貝類視為宗教或護身符的圖騰與表徵。貝類經常被用在商業行為中,即流通的錢幣,由這些顯而易見的人類生活行為可知,貝類與人類之間密切的關係。是故,經由人類生活所產生的貝類相關文化資產,可說是琳瑯滿目且不勝枚舉的存在於各個角落。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配合去年底親身參與由連江縣政府所舉辦「2010白犬討沰尋章趣」的田野調查照片,透過條列式的文字描述,將常民生活周遭與食、衣、住、行、育、樂有關的軟體動物角色,一一呈現。

 

[軟體動物與食]

1.考古遺物:藉由考古遺址的貝塚遺跡與貝器遺留,可用來考究其攝食行為或器物工法,亦可觀察族群的傳播行為,或是居住環境的變遷(或見<「累贅?瑰寶?」-淺談營建工地的「貝」如何化「贅」為「寶」>一文)。

2.養殖漁撈:沿海地區經濟貝類的養殖行為,隱含了地方產業的發展史,而漁撈技術與漁具,均是先民智慧與經驗的累積。人類自利用繩網捕捉漁獲,即常就地取材,利用質密厚重的骨骼、石塊與貝殼等作為網墜的製作材料。

3.醫藥保健:在中國,許多醫藥史籍均記載許多貝類醫藥用途,如蜆對肝臟的保健,河蚌於外用藥學,真珠(粉)用於美容保健、去癆解毒等功用。

4.在中國,許多醫藥史籍均記載許多貝類醫藥用途,如蜆對肝臟的保健,河蚌於外用藥學,真珠(粉)用於美容保健、去癆解毒等功用。

馬祖民俗文物館中的考古遺址主題展示-民國89年『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六期)』計畫主持人陳仲玉,協同主持人劉益昌與馬祖藝文協會共組遺址發堀研究團隊,進行了二期熾坪隴史前遺址挖掘。發掘後選送部分貝類標本至美國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得出的數據分別是5560±70年與5570±80年,該研究不僅將馬祖歷史向前延伸了六千多年,而且對區域的史前文化和人群移動的研究打下基礎。(資料來源:馬祖民俗文物館官方網站,http://folklore.dbodm.com/index.php)

圖1

<01.JPG:馬祖民俗文物館中的考古遺址主題展示-民國89年『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六期)』計畫主持人陳仲玉,協同主持人劉益昌與馬祖藝文協會共組遺址發堀研究團隊,進行了二期熾坪隴史前遺址挖掘。發掘後選送部分貝類標本至美國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得出的數據分別是5560±70年與5570±80年,該研究不僅將馬祖歷史向前延伸了六千多年,而且對區域的史前文化和人群移動的研究打下基礎。(資料來源:馬祖民俗文物館官方網站,http://folklore.dbodm.com/index.php)>

[軟體動物與衣]

 

1.民族服飾:泰雅族傳統腰帶飾品,主體常是印度聖螺(或稱印度聖貝、印度鉛螺)的切割品。泰雅服飾的足鍊,是由麻繩將九枚貨幣寶螺所串成。魯凱族的勇士大禮服,黑色底布縫上芋螺殼頂及寶螺的服飾,是豐年祭正式傳統禮服。魯凱族女士在傳統豐年祭儀的禮服肩帶,除了各色琉璃珠,中央亦會縫上切除背部的金環寶螺。

2.一般服飾與技藝:五十年代澎湖西溪地區曾擁有相當發達的鈕釦工業,所用的鈕釦原料,大部分是銀塔鐘螺,少部分是白蝶貝。另外,利用加工後產生各種不同外型或色澤的真珠層,可以鑲嵌在金屬檯座、黏貼在塑膠成品或鑲貼的手錶錶面。常民生活中亦常見到的是以整顆或部分殘片為裝飾,甚或以貝殼的花紋或外型為色彩及圖案的服飾與帽飾等。

[軟體動物與住]

1.建築材料:傳統建築工法,以鍛燒過的牡蠣灰混合糯米粉與細砂,作為建物磚與磚之間的黏著劑。牡蠣灰亦可與碎稻草攪拌後,塗抹於外牆。建築物進行漆塗彩繪時,底層施作時會拌以牡蠣灰粉。未經過處理的貝殼,研碎後拌入碎石,常作為外牆塗抹裝飾的建材。

2.空間結構:貝類造型的建築物,常見的有實體造型的貝類外觀,通常出現於觀光景點、教育園區、漁業相關設施。利用貝類物理特性的建築結構,如節省空間的螺旋梯、螺旋體建築。

3. 地方文化:燒蚵灰是臺南地區流傳久遠的傳統產業,透過台南安平「蚵灰窯文化館」的成立,保存了莊氏家族位於安北路的蚵灰窯為市定古蹟,也呈現了早年安平居民燒蚵灰,重現古早安平生活方式。

4.家具飾品:貝類真珠層的使用,常見於家具飾品的螺鈿,國寶級的螺鈿文物在各大博物館仍被重視與保存。真珠層加工的形式、工法與材料,往往又可以呈現出地域性,同時可看出該地區工業發展的程度。

5.彫刻泥塑:龍第九子椒圖(椒塗),形體似「螺蚌」,習性好閉,所以立於大門舖首。臺灣民間廟宇屋脊上的泥塑或剪黏,常可見到神獸、蔬菜水果、花草蟲鳥,當然也不乏海中的生物,如蝦、蟹、魚、章魚和烏賊等,走訪各地經歷,認為與當地經濟產業有其密切關係(或見<廟宇中的「寶貝」>一文)。

圖2

圖2

 

<02.JPG:東莒福正海邊的民居,多數牆磚都是以砂石混合打碎的貝殼,作為材料>

[軟體動物與行]
1.商業行為:人類文明中,從以物易物演進到使用容易取得的貝殼作為交易的媒介,之後雖以獸骨、玉器、金屬為材質,但仍無法脫離貝殼為外型的特性。中國字中與金錢有關的字,如財、寶、貨、買、賣、賺,賄、賂或賠等,皆有「貝」字的蹤跡。

2.地區名稱:臺灣各地常有類似或相同的「地名 」,這種狀況亦可見於用貝類命名,如淡水鎮與魚池鄉的田螺穴,台南下營與北門的蚵寮仔等。

3.工具交通:早期木質構造船隻的建造與修補,需要桐油與灰漿(牡蠣灰)作為細縫的填補劑。臺灣西南沿海是盛行貝類養殖的地區,沿海農村常見用貝殼所鋪成的道路。世界第一艘核子潛水艇「鸚鵡螺號 The Nautilus」也是因為利用鸚鵡螺上浮下沈的原理命名。

圖3

<03.JPG:位於馬祖最高點「北竿壁山觀景台」向東南方向眺望,最遠方兩個島分別是「螺山」與「蚌山」。該兩座小山之所以以螺蚌為名,主因退潮後才會出現(抵達)的潮間帶,盛產花蛤與珠螺等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與育]

1.宗教民俗:藏傳佛教的白螺法器,主要是活佛用於灌頂儀式時所使用的中大型法器。白螺也稱法螺或寶螺,在藏傳佛教中,法螺一吹則天上諸眾善神皆至,因此白螺也是八大吉祥物之一(巫文隆,2004)。

2.祭典禮儀:高雄縣桃源鄉南鄒(沙阿魯阿)族特有的祭典-貝神祭 (Miyatjgu,子安貝祭),傳說沙阿魯阿族的祖靈藏在貝殼裡,平時收藏在一個陶甕裡,到祭典時才拿出來供奉,其原意接近祖靈祭(巫文隆,2003)。

3.臺灣民間有許多俗諺與民謠與貝類有關,如:一粒田螺九碗水、摸蜆仔兼洗褲、担田螺落廣東、蚵鋟插上壁腹肚貼喀脊,民謠的青蚵仔嫂、蚵仔麵線、船螺三聲等,皆有其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典故。臺灣第一部彩色電影「蚵女」就是描寫養蚵漁村的情景。

圖4

<04.JPG:肩負了永續漁業與生態保育功能的教育掛圖,其中所列舉的保育動物,軟體動物即佔了四項之多,分別是「文蛤(Family Veneridae,簾蛤科)」、「章魚(Family Octopodidae,章魚科)」、「花蛤(Gomphina aequilatera)」、「九孔(Haliotis diversicolor)」。>

[軟體動物與樂]

1.造型收藏:貝殼主題郵票在世界各國的郵政史中,幾乎都佔有相當的分量,因為種類繁多,顏色華麗,造型千變換化,往往讓集郵人士愛不釋手,而郵政機關也可以不斷的推陳出新。貝殼圖案或造型相關的卡片、鑰匙圈、玩偶、盥洗用具,比比皆是,隨處可見。

2.彫刻貼畫:貝殼或貝殼真珠層的彫刻利用,往往可以展現出其工藝技術的進步,酸液蝕刻、立體黏貼、石彫木彫,都是貝類相關彫刻品可以看到的工法。近來受到大眾喜歡的紙彫工藝,也慢慢發展出各種貝類造型的紙藝品,線條精美,成為怡情養性的另一途徑。

圖5

<5.JPG:利用各種撿拾的空貝殼,或是食用剩下的貝殼,加以巧思所製作完成的工藝品。>

照片拍攝:邱聖芬

◆延伸閱讀:

台灣貝類資料庫:http://shell.sinica.edu.tw

貝類人文資料庫:http://shellmuseum.sinica.du.tw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