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akening:記憶覺醒的痕跡

文/張思瑩

振保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他說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紅玫瑰總被世人誤解,她的開朗熱情被解讀為放蕩、她的積極被認作不矜持;羞赧的白玫瑰是溫良的婦女,她被賦予相夫教子的職責,在傳統家庭裡是一個沒有、也不能有聲音的人。關於這類刻劃女性的文字,道盡了自古以來女性在父權社會中如此簡單的二分刻版印象,婦女運動的初始也因此充滿了艱困與顛簸。台灣婦女運動起步雖然晚,但從1970年代早期,由呂秀蓮提出新女性主義開始,即在這片土地中灑下了兩性平等的種籽。

婦女新知與婦運覺醒

1982年李元貞等人創立「婦女新知雜誌社」。在戒嚴的環境下,台灣婦女運動只能在不牽動國家政治、經濟層面的前提下運作,持續關注著性別議題。「過去我們喜歡用婦女活動這個名詞去關心女性議題,比較不願意讓人問起我們雜誌是在做什麼的。」吳嘉麗教授憶起這段時期的婦女運動,總是因為盤根錯節的現實狀況而產生糾結的複雜情緒。當時以「婦女新知」這樣保守的名稱,取代較具爭議性的「婦女運動」,但雜誌社的英文名字「Awakening」,卻隱隱浮動著劃時代的改變。

解嚴後,「婦女新知雜誌社」改組為基金會,成為主導台灣婦運的重要團體,除了出版雜誌、舉辦各種成長活動及營隊之外,也和校園性別研究社團合作舉行座談來提倡女性自覺,同時橫向串聯其他人權團體來推動體制改造。經過這樣的努力,使台灣女性在參政權、財產繼承權、就業市場開放等多面向不平等制度上,比其他鄰近國家皆有顯著改善。

「婦女新知基金會」擁有了如此豐碩的婦運資源,卻因其為民間團體的本質,使得人員來去頻繁,無法有充足經費建造一個專業的資料室以妥善保存雜誌社所珍藏的婦運史料。於是,斑駁的書頁、殘舊泛黃的照片與活動手冊沉默地停留在滿是灰燼的書架上、櫃子裡,無人將其彙整成一套完整的系統供研究者方便取得資訊並獲得滿足。「當需要的研究人員到我們基金會來搜集資料時,我們沒有多餘的人力幫忙,只能進行口頭交流,或將十幾二十本雜誌給他們,叫他們自己帶回去參考。」基金會秘書長曾昭媛坐在簡陋的辦公室裡苦笑著敘述當時窘迫的情形。眼角帶著笑意坐在一旁的吳嘉麗教授接著回應:「所以將婦女新知基金會的出版資料進行數位典藏,在華人世界是相當具有影響力的,經由婦女新知運動史資料庫,可讓許多國、內外學者直接上網查詢,以利婦運資訊的保存與傳播、提供給更多民眾使用,對他們及我們自己從事性別研究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太方便了!」於是,這股熱烈情緒牽引著計畫團隊,展開「台灣婦女新知運動史料資料庫建置與數位典藏計畫」的工作。

新知典藏軌跡

龐大的新知過往緩慢傾倒,許多歷時久遠的、較為敏感的文章因大多數為筆名投稿,而苦尋不著原作者。這情況造成計畫團隊在進行版權授予時遇到困難,經過和盤點計畫的溝通協調,最後依據著作權法52條:「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來處理,數位之旅的第一道鎖於斯悄悄解開。除此之外,基金會在民國71年面臨了經費不足的問題,導致《婦女新知雜誌》只能以單張報紙的模式發行,也讓助理在蒐集資料的過程相當頭疼,所幸之後每一年都推出合訂本,才得以彌補其不足。「台灣婦女新知運動史料資料庫建置與數位典藏計畫」第一期是以民國71年2月創刊到民國96年停刊之間的《新知通訊》月刊、女性主義思潮和運動討論為主的《騷動》季刊文字資料數位化為主。進入第二期後,則將18本議題倡導宣導性刊物、法律說明刊物數位化的工作,譬如民國77年出版的《兩性平等教育手冊》、民國87年出版的《1998女選民完全投票手冊》、民國91年出版的《兩性工作平等法立法大世紀》等,並加入了與資深婦運工作者及研究者如成令方、劉毓秀、李元貞等20位女士的深度訪談、口述歷史及影音紀錄。

這些影音紀錄都由完成口述史培訓的志工,將雜誌已經記錄的事件提供給訪談人士參考,並選擇某一個議題與受訪者深入對談,提出如「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方法去推動」、「這個選擇在當時的考量為何」等問題,藉著這樣問與答,得以補充文字內容所缺漏的資訊,同時這些婦運參與者的想法也能與《新知通訊》中的活動跟事件有所連結、印證,提供了現代女性多面向的思覺。

人類的記憶儲存空間有限,憶及過往發生的人與事必定會有落差,但每個人對於事件的詮釋自有主張,後人無從去判斷其中對錯,只能以多人不同角度的見解來互相補差。

隨著數位典藏的軌道進行,沿途中我們拾起了蘊藏已久的新知寶藏。

1993年,一名遭男子林阿棋性侵而被迫嫁給對方的婦女鄧如雯,長期遭丈夫凌虐,林男甚至將兩人所生的小孩丟入洗衣機中,並威脅要殺害她的家人,其中雖然有報警處理,但因為缺乏求助的管道及知識,加上當時的法律觀念為「法不入家門」,因而鄧女無法獲得有效的保護,使得鄧家終日惶恐不安。鄧女最後為了保護家人,在精神耗弱的狀態下殺夫。

當時社會未對此案多加關注,但是婦女團體集體聲援的結果,鄧女得以免除死刑與無期徒刑的重刑,最後只被判了三年牢獄。經過此一判例後,更促進了家庭暴力防治法在1998年立法通過,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有家庭暴力防治法與民法保護令的國家。「婦女新知基金會」在當時發行的雜誌裡以文章聲援鄧如雯,此舉讓鄧如雯相當感念,於是將手寫的感謝函寄予新知,並刊載在《婦女新知雜誌》上,這段歷史至今仍讓數位典藏工作團隊印象深刻。

資料庫的應用

「台灣婦女新知運動紀錄資料庫」主要內容是呈現已數位化的出版品,供民眾以關鍵字、年份、書刊名、著作者線上檢索,資料庫中除了雜誌之外,也收錄有座談會、公聽會、連署書、讀者投書等文章與圖片。資料庫主題分類相當多元,性騷擾、家庭暴力、性別工作平等、同居伴侶法、跨性別等議題都被容納進此資料庫中,這些主題更分別涵蓋了身體、教育、家庭及同志議題,打造了一個擁有多元觀點的資料庫。

另外,口述歷史的影音紀錄也匯入資料庫中,使用者都能夠線上檢索。資料庫與「婦女新知基金會」之間橫向串聯,層層環繞,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體。網站包含性騷擾防治的修法歷史,該修法史列出年度相關的公聽會或記者會,使用者可連結到資料庫去搜尋,對於婦運及性別研究者來說,是相當便捷的一個數位化工具。現今的年輕世代不太清楚台灣性別議題的進展,對於過去的台灣婦女運動史

更是所知甚少,資料庫作為性別教育的素材,將帶領使用者更接近運動史料與性別相關的辯論檔案,將過去與現代的脈絡穿引成一線,延續到未來。

永續的記憶

循序漸進,是計畫執行者的期許,台灣的婦女運動以穩健的步伐向前邁進,記錄典藏的數位工作者在後方追趕,奮力抓取珍貴的每一片段。「台灣婦女新知運動紀錄資料庫」不僅將多年來台灣婦女運動的發展歷程、議題倡導與性別教育做了完整保存,也將無限期接軌到下一個世紀。文明的進步讓資料得以永久保存,我們也得以見證當年女性的勇敢覺醒。

 

◆延伸閱讀:

台灣婦女新知運動史料資料庫建置與數位典藏計畫(II) 
台灣婦女新知運動史料資料庫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