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數位典藏

文、圖/廖智賢

2010年春天,筆者拿到客委會補助,前往中國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實習兩個月。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要任務是收集、保管、管理、研究中國現/當代作家的著作、手稿、譯本、書信、日記、錄音、錄像、照片、文物等文學檔案資料、著作評論,以及現/當代文學期刊、報紙等。該機構的收藏面很廣,凡二十世紀以來的新文學資料都在徵集收藏之列,包括港、澳和台灣及海外華文作品和資料。

實習與觀摩的內容,包括了解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的起承轉合與史料存放系統,並且也對於館方如何利用典藏加以展示及研究,有具體紮實的認識。

實習與觀摩的方式,主要是經由館方安排的課程與工作內容,包括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起承轉合與史料存放系統,並且也對於館方如何利用典藏加以展示及研究,有具體、紮實的認識。

這個星期,我來到文學館的訊息部實習,分別會到負責書籍刊物與影像紀錄數位化的單位工作。這個部門的工作也包括維護館內電腦軟、硬體,但由於是專業的技術層面,見習也沒有辦法短時間瞭解,於是主任省去了這個部分的安排。來到文學館的三樓,看見訊息部的工作同仁張豫、陳苗苗穿著一襲全白的工作服,掃描器機台前,規律的翻起舊書一頁又一頁,而整本書更是厚達三百多頁,那本書又只是「唐弢文庫」的其中一本而已。

唐弢文庫數位化

提到這裡,應該要先說明唐弢先生的故事。藏書家,這是後人給他的尊稱,因為他集畢生的積蓄和精力,收集、保藏和研究各種中國現代文學著作。據說,他的兩套住房都被書塞得滿滿的,時常可以看見中外的文學家、研究學者在他的書房中找書,因為只有在他那裡才能找到外面沒有的書。因此,唐弢先生的藏書豐富早已聞名天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名譽館長巴金先生就一再告誡館方工作人員,假如唐弢先生離世,必須想辦法把他的藏書保存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因為唐弢先生生平的藏書,總量幾乎可以達到當時中國現代文學館的一半藏書資料,相當豐富可觀。

我也很好奇,這所謂一半資料有多少。

唐弢先生去世,2000年,中國現代文學館與其家屬簽署捐贈協議,並派了由五人組成的研究人員走進唐家,耗時兩個多月來接收這批藏書,成立了以唐弢先生命名的專門文庫,叫「唐弢文庫」,又用了兩年時間進行編目、科學分類、鑒定及上架,共計有藏品四萬三千餘件,其中雜誌一萬六千多件,圖書兩萬多件。

「現在,就只能先將一本本的書慢慢數位化,一天的進度約為兩百頁。」帶領我進行掃描工作的張豫說。

「現在,就只能先將一本本的書慢慢數位化,一天的進度約為兩百頁。」帶領我進行掃描工作的張豫說。他接任這個工作以來,已經掃描存檔了五萬多頁。

五萬多頁,聽似壯觀,但這只是「唐弢文庫」的萬分之一不到。由於要考量某些經典保存的完善,已經過於老舊的,裝禎上不適宜再翻動,所以目前只能針對期刊作處理。然而,期刊的數位化完成,也有版權的歸屬問題,目前開放資料搜索的條件,只能到館內依照研究問題與身分來調閱,尚未開放網路共用。

除此之外,文學館本身控管資料庫也很嚴密,電腦本身封鎖了所有讀取的方式,包括USB及硬碟,掃描下的數據會直接進入遠端資料庫,然後根據每個人的職等,開放使用的權限也不一,以防止檔案外流。

網路上聽講座

隔日,影像紀錄的數字化實習(中國稱數位化為數字化),則是將過去文學館拍攝的講座、研習或者文壇聚會的種種影片轉檔存入資料庫。由於館內只有一部機器,轉檔的時間是一比一的流程,也就是拍攝時間多長,數位化的費時也是如此,還不包括編目與側寫的時間。

影像紀錄的數字化實習,則是將過去文學館拍攝的講座、研習或者文壇聚會的種種影片轉檔存入資料庫。

有些作家在講座談話時偶爾會出現情緒失控或言論過激,在文學館現場是一回事,放到網路上就沒有那麼單純。

這些影像資料,也存在著能否公開的問題。例如,有不在北京的朋友希望可以利用網路收看講座,包括過去十年的。然而,有些作家在講座談話時偶爾會出現情緒失控或言論過激,在文學館現場是一回事,放到網路上就沒有那麼單純,可能引起攻擊性的討論或毀謗。這些預期外發生的狀況,又不是文學館能夠在事後掌握的。於是,網路的平臺看似可以更輕鬆傳播文學的種子,但是怎麼利用還是不能簡單視之,特別是中國當前的輿論環境,都需要特別考量網友的反應。

負責帶領我的工作人員劉家芳提到,雖然這份工作看起來規律且單調,而又是身為訊息部的技術人員,但是轉檔過程中還是需要紀錄,稍微瞭解文學及文壇發展。例如,如果碰到喪禮,影片的拍攝者可能在現場來不及即時拍攝到所有入場觀禮的人物,或者有遺缺的,這個時候訊息部就要負責重新核對或確認,由於重要場合的人物出席順序很重要,編目可不能馬虎,否則之後展覽部或其他部分運作時出了錯,後果不堪設想。

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

文學館內訊息部所使用的掃描機器。這些數位化工作的現狀與未來,都讓當時的我想到在台灣很著名的一句化: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

聽著轉檔的過程中,一場場文學館邀請的學者在講座中的談話聲,想起了劉家芳愉悅地告訴我,制式工作讓人疲累,也許在眼前是數不完的DV帶等著數位化,但是把它想成是百年大業,一切就值得了,就不必去計較那麼多現成的收穫。

再回想,看著機台又掃描了一頁資料,閃出的一道道亮光,這些耗費巨量時光的數位化工作內容,因為版權尚未釐清,以及網路播放會有推波助瀾的疑慮,所以目前在教育推廣或加值運用上就在停滯狀態,似乎有些可惜,彷彿每個工作環節,都卡著未知的情形。也許,就像訊息部的張豫告訴我的,現在只能先這麼按部就班的執行,越考量怎麼下手,反而又慢了數位化的工作。

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數位化工作的現狀與未來,都讓當時的我想到在台灣很著名的一句化: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