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杜麗琴──數位出版,要有解放的魄力!

文/吳岱容

圖片提供/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當傳統出版遇上了數位書籍,就好比當年的抄書僧侶遇見了古騰堡印刷術一樣,換了一個媒體,就要學會換一種方式說話,唯有解構原來的框架,才得以創造出另一種可能的方向。

2000年,那正是一個出版業面臨數位挑戰的動盪時期,科技帶來了新的閱讀方式,各家出版商也紛紛加入數位轉型的戰局。遠流出版社在趨勢的推動,在這樣的一年成立了「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以下簡稱智慧藏),憑藉著本身自有的內容基礎,以編製工具書為方向,正式跨入數位內容的產製世界。

發想:找一個「數位」的理由

20012011,伴隨著「智慧藏」,杜麗琴走過了數位出版十年演進的跌跌撞撞,她不僅建置了無數個資料庫,也體驗了數位編輯的變形與成長。在科技的快速發展下,「數位化」這件事情固然不難,但要產出一個可販售的數位商品,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必須顧及到大眾使用的方便性,更要找到大於紙本的數位價值。「我們發現,這之中最能改變、最能影響消費者使用行為的是search這件事。因此從十年前開始,不論製作部門、內容部門,我們都在研究兩件事情,第一件是『How to search』,另外就是『How to read』。」身為一個數位編輯,這些是杜麗琴常常思考的問題。

然而,面臨網路廣大的免費搜尋機制,當所有人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萬筆不用錢的資料,誰還需要資料庫及工具書?對此,杜麗琴與團隊走了一條反其道而行的路──強調精準、塑造權威。「一個東西在網路上越多、越不準確、越分散,就容易創造權威,也讓人家越容易付費。當你在網路上找不到哪一個是正確的時候,權威的正確性就有訴求了。」杜麗琴道出他們研究已久的心得,並開始將遠流頗受歡迎的圖鑑類,改編成數位版本。

編輯:數位出版,是一個「解放」的開始

「智慧藏」的第一個數位圖鑑出版是《昆蟲圖鑑小百科》。

「智慧藏」的第一個數位圖鑑出版是《昆蟲圖鑑小百科》。編輯這樣的多媒體素材,少了傳統開本限制,正好給了排版編輯一個解構的機會與新嘗試。由於影像可容納極大、極多的圖片,在編輯會議上,不再需要決定哪些圖是重要的、哪張圖要放最大,影像的呈現全部回歸平等;內容上也不再只能放靜物,所有資料庫內的物種,都可以還原其本身該有的動態行為。因此,昆蟲的照片變多了,蝴蝶的翅膀會動了,影片頓時成了資料庫重要的表現方式。他們更抓緊了網路可「微視」的特質,將現實生活微小的東西放大,打破真實世界看不清的真相,為人類的存疑做解答。

當然,除了影像之外,因應不同主題的需求,也可搭配相關的創意或實用設計。如製作「蕨類」資料庫時,基於其外貌單調,特徵不容易辨識,杜麗琴及團隊就發想了用「課堂」的方式來引起讀者的參與。他們請來蕨類專家郭城孟老師,以拍攝方式記錄下他的解說過程,並在課堂影片中穿插圖片做後製,最後剪輯成系列單元。此外,他們更極盡所能地找到了蕨類「動」的剎那,這有如曇花一現的畫面,就是蕨類成熟時孢子彈射出去的瞬間。這實是一般人難以親眼看見的一幅景象,若是捕捉到了,勢必可創造一種特殊性,引起消費者的興趣。

極盡所能地找到了蕨類「動」的剎那,這有如曇花一現的畫面,就是蕨類成熟時孢子彈射出去的瞬間。

「重新做一個數位內容,它絕不是按照紙本重做就好,書裡面的某些架構是必須被重新解構再組合的,組合成現在這個螢幕媒體能夠做的最適當的事情。」在有過非常多的嘗試後,杜麗琴深切地認為,每一次的資料庫建置都是一次重新學習,因為所有內容都有它獨特的本質,編輯必須找到適合它的說故事方式,對讀者才有學習意義。

銷售:「擁有」數位?銷售的無解題

對數位編輯來說,更新資訊的工作是永遠掛在身上的,每重新建置一個資料庫,工作就又多了一項,而且只有越來越多的份,沒有卸下責任的一天。

這也許是很多人的疑問,到底資料庫應該賣給誰呢?以「智慧藏」為例,杜麗琴說,一般資料庫的銷售分為幾個類項:1.學校市場、2.圖書館、3.個人。通常學校會再細分為小學、中學、高中和大專院校等,而圖書館也有公立及私立的分野。由於銷售對象不同,在建置資料庫的一開始,其實就應該要確認用戶是誰,不論在內容、介面或版型上的設計,都要依據所設定用戶的年紀及使用習慣來規劃才行。

不過,在數位商品的銷售中,杜麗琴發現了一個關於數位「擁有」所衍生出的問題。按照一般的產銷關係,通常是市面上出現了產品,才會有消費,而當消費者買了一件物品,只要不遺失,他就能夠永遠保有這樣東西。但現在的資料庫或電子書呢?十年後這些閱讀器及存放的硬體是否還能使用?未來消費者到底能不能「擁有」這些已購買的數位商品?此類種種無解的問題,其實都是影響銷售更深層的原因,未來還有待數位商業的模式建立者,繼續摸索並打造屬於數位商品的觀念與產銷關係了。

更新:跟隨時代脈動,掌握變與不變的數位價值

近年來,杜麗琴及同仁也跟了社群網站的流行,為所執行的專案──「台灣大百科全書」開了一個facebook的粉絲頁,希望從中找到社群閱讀及搜尋習慣的關聯性。從facebook與台灣大百科搜尋排行榜的比對當中,他們發現,這之間最大的關聯竟然是「新聞」!尤其越是跟地球科學和宗教民俗相關的內容,越容易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杜麗琴回憶起當時發現新大陸的興奮之情,與我們分享了幾個有趣的例子:「有一次我們發現梧棲真武宮突然受到大量的查詢,當時覺得很奇怪,後來經過調查,原來是前一天東森新聞報導了這個宮裡有白影飛過去。另一次則是鯽魚,同樣也是新聞報導在嘉義的公園裡,很多鯽魚因為草氧化而翻白肚,進而促使許多民眾上網查詢鯽魚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魚種。發現這樣的關聯其實讓我們很驚訝,沒想到連這樣的新聞,也可以激起大家查詢的興趣。」由此可知,查閱的行為本身跟每日生活其實有著緊密的關係,可見得人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還是最大的知識推動力。

而許多人以為建置完一個資料庫,工作就告一個段落了,事實卻並非如此。面對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通訊的品質不但要快,還要新。當讀者搜尋一個詞彙,他期待的解釋會是任何最流行、最新發生的說明。舉個例子,若是今天查詢「蘋果」,出現的介紹還是一種水果而非電腦品牌的話,那麼讀者很可能會直接地認定這個搜尋器是落伍的。因此,對數位編輯來說,更新資訊的工作是永遠掛在身上的,每重新建置一個資料庫,工作就又多了一項,而且只有越來越多的份,沒有卸下責任的一天。

要從數位商品走出一條路,並非容易之事。大環境的氛圍總會促使出版業者思考每一天的未來該如何應變。在這之中,杜麗琴覺得各有變與不變的道理。她認為擁有內容的智慧財產權將是未來重要且不變的方向,因為這是一個數位商品最核心的價值;而跟隨科技的腳步則是變的本質,出版者要不斷挖掘使用者的需求、制定他們接納的合理價位,進而調整出適宜的互動模式,才能建立更長遠的產銷關係。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