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美麗島:談台灣自然保育

/林俊全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前言

台灣是一個位於西太平洋的一個小島,由於板塊運動的擠壓,造成了台灣地區特殊的地質與地形。比之於全世界,地形的多樣性與珍貴性,也毫不遜色。說明了這個小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地形特色。基本上,台灣的自然生態景觀區域,大致分成下列幾個類型:

(1) 山岳型:包括了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與一千至二千公尺的中級山。至於一千公尺上下的山丘中,尤其是北部的七星、大屯火山,又是另一種景觀。

(2) 海岸型:包括了台灣北、中、南、東部的不同海岸類型外,更包括幾個主要離島。海岸地形變化複雜,不但具有遊憩欣賞價值,同時亦有許多資源可供利用。西部的堆積性海岸或泥質潮汐灘地與濕地、潟湖都是具有高生產力的海岸,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3) 河岸型:包括主、次要河川與支流和小溪。河川的上游、中游、下游的景觀類型皆不同,形成不同的景點。

(4) 地質型:包括因為岩性所造成的景觀,例如泥岩所造成的惡地地形、礫岩所造成的火炎山地形、岩漿所造成的錐狀火山地形與玄武岩方山地形、泥岩岩漿噴出所形成的泥火山地形。

(5) 作用型:包括各種地形作用所造成的地形,例如溶蝕作用所造成的石灰岩地形。

如此的差異,便造成了台灣地形景觀的乃至於生態的多樣性。

生態特性

〈小油坑停車場空中遠眺空照圖〉,七星山小油坑火山口。莊文星攝,拍攝年份:2007年,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在上述的地形區中,台灣地區因為氣候、地質、地形等多重條件的影響,形成了豐富而多樣的棲地類型,也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相。台灣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高,主要原因是緯度與地理位置的關係。受到季風氣候以及亞熱帶氣候區的影響,造成生物的多樣特徵。已鑑定及命名的生物共有36,880種,其中動物有25,126種,植物有11,754種。整體來說共有458種目前被列為保育類(行政院主計處,1999c)。陸域動物中以昆蟲類種數最豐富,約有17,600種,水域動物則以魚類(2,800)、貝類(3,000)等種數較為豐富;植物方面,以真菌(4,800)、維管束植物(4,238)、及被子植物(3,600)的種數較高。

地景特色

〈石梯坪海階由北朝南空照圖〉,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的石梯坪為海階地形。莊文星攝,拍攝年份:2009年,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由地表地殼的擠壓與特殊的岩石,及地表的明顯的侵蝕力量,造成了台灣多樣的地形,同時這多樣的地形特色,由於地表的侵蝕力量與旺盛的搬運、堆積力量,造成了地表地形景觀呈現動態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小島上,處處留下了地殼擠壓的證據,從近乎4000公尺的高山到海岸的海階,都說明台灣受到地殼擠壓的結果。而海岸沖積平原的生成,也說明了地表的侵蝕、搬運與堆積作用,仍然持續進行著。這些作用雖然塑造出多樣的地景,然而也告訴我們,在這塊土地的開發上,也有些限制。

同時台灣是個島嶼,島嶼生態系本身就相對的脆弱,又由於台灣地區人口集中,都市化的成長,土地開發需求高,許多諸如山坡地、海埔地與河川地等邊際土地的開發,均造成土地開發的壓力,也造成許多生態的破壞,地景無法回復。

台灣地區保育相關的法規

〈珠光鳳蝶〉,停在樹葉上的兩隻珠光鳳蝶。王桂清攝,拍攝年份:2009,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此外﹐依台灣的國家公園法第六條國家公園之選定標準中明示具有特殊自然景觀、地形、地物、化石及未經人工培育自然演進生長之野生或孑遺動植物,足以代表國家自然遺產者,可以劃定為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之珊瑚礁海岸地景、玉山及雪霸國家公園之高山溪谷地景、陽明山國家公園之火山地景、太魯閣國家公園之高山溪谷、大理石峽谷以及變質岩等地景,依法受到嚴格之保護。

而依據發展觀光條例的第三章經營管理的第十六條明示具有大自然之優美景觀資源,應規劃設為觀光地區。名勝、古蹟及特殊動植物生態地區,各主管機關應嚴加維護,禁止破壞。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的風景特定區評鑑標準中,評鑑要項及評鑑因素可大致分為地形與地質、水體、氣象、動物、植物、古蹟文化、整體景觀的歷史性、2.稀有性、3.完整性、4.觀賞性、5.體驗性與6.獨特性。

由上述的相關措施而言,獨特性、稀有性、觀光性、防災性乃至於公共安全之法考量,均是在台灣的保育相關法規及辦法中所明示者。台灣地景保育工作的推動,自然應有法規的制訂著手,但是目前亦可看出保育的相關法規仍散佈於各個相關部會中。各單位因任務的考量,保育的業務,常因優先順序不同。目前國內許多的新觀念也正在形成。尤其是隨著野生動植物法的推動,就景觀保護的角度而言,重要地景點的選取與評選等級,國際上與台灣地區均已慢慢發展出一套方法。像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保護區系統下設國家公園及保護區委員會(CNPPA),負責推展國家公園及其它為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而劃設的各種保護區,並提供經營維護方面的協助與指導。而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72年的年度大會上決議推動全球性的自然襲產和文化襲產保護運動。並推動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共同保護具有傑出和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這一項決議案也確認了世界各國政府應有保護該國境內傑出的自然及文化資產的責任。這些資產不僅具有獨特的價值,對全世界的人類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義,毫無疑問的應當是屬於全人類的襲產。因此就台灣的自然生態與地景的多樣性與特色而言,更有保育的意義與責任。

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兩千一百萬人賴以立命安生的地方,處處充滿著生機。由多樣的地形,動態的變化中,人們學習著與大自然相處。地景隨著時空在變化,然而為了在這個小島能永續發展,如何瞭解這塊生態與地形的種種特色,藉以趨吉避凶,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小白沙嶼〉,位於澎湖縣白沙鄉的小白沙嶼空拍全景。莊文星攝,拍攝年份:2007年,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永續美麗島:談台灣自然保育” 的回應: 2人

  1. 陳先生 Says:

    資料有點老舊了…如….兩千一百萬人…整體來說共有458種目前被列為保育類(行政院主計處,1999c)…..已鑑定及命名的生物共有36,880種>>臺灣目前已知生物54361種(含外來種)……

  2. 楊文馨 Says:

    陳先生您好:

    感謝您的細心,文章中所引用的參考資料是否年代久遠之疑義,我們會再反映給撰文者林教授。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