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睭金金,典石藏金

/林巧湄

從褪色的衣衫縫裡還可以看出最初是藍色的……

太陽下山或中年以後更明顯,可以看出

曾經滲入魂魄的那種藍

悲傷而帶電的色澤哪

領口的汗漬,已是一抹橙灰銀靛交揉的晚霞了

總之,你確定看到的是一襲唐衫嗎

難道不是時光的背影?

—節錄自李進文,〈 藍夜 (九份的傍晚及回憶) 〉

拾起金色的夢

時間回到百餘年前,時值清季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正率領工人架設連接台北與基隆的鐵路。某日午餐後,一名粵籍工人忽然玩興大發,拿起自己的飯碗淘洗身邊基隆河的河沙,竟無心插柳的淘出砂金!消息傳開後,懷著淘金夢的人們自各地前來踏勘,人們沿著河水逐夢,漸漸溯至上游金瓜石九份一帶,果然發現了金礦礦脈。

其實,早在清初康熙時期,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所著的《台灣雜記》就曾記錄下砂金的行跡:「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蕃人拾金在手,則雷鳴於上,棄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當時的「雞籠」,也就是現在的基隆。十七世紀時,季麒光的眼睛已在基隆看見當地人與金礦的接觸,但或許是因為山巒護衛著屬於他的血脈,因此「雷鳴於上」,向拾金的人們的發出警告,又或許是後來乾隆一代禁止採礦的政策,金瓜石九份這個堪稱台灣最主要的金礦礦區,直至百餘年前的十九世紀末,才伴隨著鐵路工人的玩興再度現身,開始了一段大規模開採的流金歲月。

1912年,金瓜石全景。

時局變動的二十世紀,金瓜石九份地區的礦業主人幾經易手,一開始是清朝政府的金砂局,甲午戰後由日人管理,先設立砂金署,後分別標給田中祖與藤田組兩家公司,九份的藤田組後來將礦權授與顏家,成立台陽礦業株式會社。金瓜石部分至二戰後台灣光復,初期由台灣金銅礦物局接手田中組的採礦事業,1955年時,改組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簡稱台金),直到1987年礦區關閉為止。依據官方的保守估計,金瓜石九份礦區的總產量約為一百公噸,但以台金公司員工的說法,若考慮礦區常有的偷金、走私、漏報等情況,該區的實際產值應超過二百公噸。在開採金礦的極盛期,九份還曾因其繁華盛景而享有「小上海」的美譽,凡此種種,不知織就了多少纍纍的黃金夢。

金礦停採後,金瓜石九份地區曾一度蕭條,青苔遍佈的礦坑坑口依偎著荒廢的工廠,在時雨的日子裡與落寞對望。近來,由於觀光產業的興起,金九地區成為遊客關注的焦點。人們沿著九份老街,踏過陳年街景,重溫舊時榮光,或者爬上巨大的石階,在黃金神社的遺跡前許一個金色的願望。有人說,在白天的時候,這裡就像個安靜的孩子,靜靜坐著,望著山、望著海;到了晚上,又變成一位風姿綽約的女士,霧氣是披肩,遠近光影是妝點時髦的珠翠。不論是哪一種面貌,在在引人入勝,教人看得入迷。

金瓜石九份地區的風貌,美不勝數。但能夠用幾乎半生的時間來探究這個地區的美好,恐怕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台灣最重要金礦-金瓜石-九份之特殊地質與礦業活動遺跡數位典藏與學習」的計畫主持人余炳盛教授,就是這類專家之一。

1981年,台灣金屬礦業公司之露天開採情形。

約莫是1980年代初期,當時大二的余炳盛便陸續參與金九地區的地質調查活動。他捉住了流金年代的尾巴,就這樣一路調查過去;從當年的地質系學生,變成今日的地質學者。對余炳盛來說,採礦產業由盛而衰固然令人感嘆,但迫使他與時間賽跑的原因,莫過於地質現象的風化與礦業文化的消逝。如果能夠以宏觀的角度,記錄現存的地質與人文景觀,不僅能作為今昔對照的資料,更可以讓前來覽勝的遊客認識更有深度的金九風情。於是,自99年度起,由余炳盛率領的台北科技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團隊,成為數位典藏計畫的生力軍。

「這些人都是老朋友,要趕快去做,有幾位老員工都已經八十幾歲了,也沒辦法常常跑來跑去幫我們的忙……」談到紀錄片的拍攝,余炳盛這麼說。因為長期在地耕耘的緣故,許多台金公司的老員工與他十分熟稔,多年來依舊保持聯繫。只需撥通電話,說明來意,對方便欣然接受訪問。這些老員工不僅是流金歲月的最佳見證人,也提供許多重要的照片、文件,豐富了數位化的內容。

點開指尖翻轉的美麗

台金時代,六坑選廠間無極索道,已於1989年廢止。

由於余炳盛的專長在地質學,本年度計畫也針對礦物照片作平面掃描,力圖建立一個完整的金九礦物資料庫。值得一提的是,計畫團隊還對礦物模型進行720度的掃描,讓礦物模型在經過數位化的轉換之後,成為3D立體的型態,使用者在電腦界面上翻轉礦物,幾乎不會產生死角。甚至是半透明的結晶體,3D模型也會將該物件的內部節理如實呈現。不論是一個折痕、凹洞或突起,或是任何細微的顏色變化,3D礦物模型以驕傲的姿態告訴我們,地球才是最前衛的藝術家。

同時,計畫團隊大量拍攝了金九地區的自然景觀,以虛擬實境的方式,塑造金九地區的3D立體環景。進入計畫的成果網站,我們可以選擇從小金瓜遠眺陰陽海,或者往海邊躍近一步,跳上十三層選礦場,環顧四周景色。又或者,我們再往後爬上本山六坑的坑口,讓層遞的綠色舒緩視覺。配合網站上的說明文字,我們化身為跨越時空的旅人,優游於虛擬的立體空間中,不用擔心天候狀況,不必預約行程,隨時可以閱讀金九地區的自然符碼。

等一山風和日麗

「台灣最重要金礦-金瓜石-九份之特殊地質與礦業活動遺跡數位典藏與學習」的工作團隊,就像是當年懷抱淘金夢的人們一樣,期望與更多的金色寶藏相遇。不同的是,淘金的人們夢想的是金礦,計畫團隊奢求的是更多的陽光好日。位處台灣東北部的的金瓜石九份地區,因為它背山面海的特殊地形,天熱時多山風,冷時則多雨霧。這樣的氣候特性,使得工作團隊進行地景拍攝時,面臨極大的困難。

黃金博物館原址。

為此,計畫人員只好日日懸念著氣象預報,把握沒有下雨的日子,開拔到當地執行拍攝工作。即使如此,無功而返的比例仍然很高,只因山城之間曖昧的雲霧,時不時的要溜出來搗亂,氤氳靉靆成就了醉人的浪漫,卻讓意圖捕捉清朗景致的工作人員吃足了苦頭。基於對品質的要求,計畫團隊盡力循陽光而行,稍有不足之處,則仰賴後期製作來進行微調手續。計畫團隊相信,他們與這塊寶山搏感情,獲得了不可替代的珍寶,為了回報大地的分享,他們樂於將成果介紹給大眾。因此,在計畫進行期間,余炳盛決定與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結盟,將計畫成果無償分享給黃金博物園區,期望每一位前來的旅人,藉由深入淺出的資訊,一起發現金九地區深層的底蘊,在數位時代閱讀昔時故事,一磚一石皆為註腳。

躺進數位流金

過去,偎著時光的背影,我習慣從吳念真的《多桑》回顧礦工的生活點滴,途經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在凝止的鏡頭裡,尋覓變動時代下生存的理由。走得遠些,便登上王童《無言的山丘》,望向整片山城的採礦歷史。往後,我還可以跨越時空,在金瓜石九份地區探索,那便是數位典藏保存的豐富礦藏,由自然到人文,屬於金九地區的無盡寶藏。

本年度計畫也針對礦物照片作平面掃描,力圖建立一個完整的金九礦物資料庫。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