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葉傳奇」再現──洪一峰

/王珮瑜

洪一峰,唱遍大街小巷

我心內,思慕的人,你怎樣離開,阮的身邊……」這深情的歌聲,相信你我都相當熟悉,這就是洪一峰的代表作之一〈思慕的人〉。洪一峰是台灣台語流行歌壇里程碑式的人物,經歷了走唱、電台、黑膠唱片和台語文藝片各個時期。所以,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見蘊藏在音樂背後的文化現象、美感轉折與歷史演進。

洪一峰1927年出生台南,本名洪文路。十九歲之前是個街頭畫師,只零星參與過幾次公會堂現中山堂的演唱活動;十九歲那年,與兄長洪德成組織小型業餘歌唱樂團,在淡水河邊自彈自唱,並印製附有洪一峰手繪插圖的「歌仔簿」來宣傳表演曲目。這是他六十多年歌手生涯的起點。

他的音樂才華無師自通,先是四處走唱,然後進電台表演,就這樣漸漸打開知名度。1959年,日本僑領蔡東華引薦洪一峰赴日表演,於東京有樂町「日本劇場」參與演出,成為戰後台灣第一位到日本發展的歌手。1960年開始,他在亞洲唱片灌錄多首暢銷金曲之後,揭開了歌壇的「洪一峰時代」。因為紅透半邊天,所以他也開始拍起台語文藝電影,陸續推出《舊情綿綿》、《何時再相逢》、《祝你幸福》、《歌星淚》等片,搭配當時最流行的「隨片登台」宣傳方式,萬人空巷,事業成就達到巔峰。之後,更在長子洪榮宏一歲時發現其音樂天賦,開始積極進行音樂訓練與培訓,帶他登台,為他寫歌。

1960年開始,他在亞洲唱片灌錄多首暢銷金曲之後,揭開了歌壇的「洪一峰時代」。

洪一峰音域廣闊,創作力豐沛,作品融合東洋歌曲、歐美音樂和台灣民謠等元素,搭配上寫實的歌詞與渾厚嗓音,為台灣歌謠開創出一條新路。洪一峰演唱過的歌曲不計其數,難得的是在那個還流行日歌台唱的年代裡,光是他個人原創的歌曲就已經超過百首。由此可見,他寶島歌王的地位不只來自演唱魅力,更來自於其音樂創作的才氣,以及對台灣歌謠傳承的堅持。目前對洪一峰的相關研究仍多著眼於他的作品分析,但石計生老師從一個社會學者的角度出發,認為蒐集此類台灣歌謠個案的資料,對於如社會變遷、台灣歌謠風格史、音樂在地化等領域的研究也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他認為這是數位典藏工作的價值之一。

當時亞洲唱片公司基本陣容(左二為洪一峰,左七為葉俊麟)。

四處走唱,用足跡拼湊人生

洪一峰從1944年開始在台灣各地走唱,他的足跡從台南延伸到台北,範圍十分廣闊。各地走唱期間,他除了演唱當時流行的歌曲之外,更執著地發表自己的創作;後來廣播盛行,他便組成「天聲音樂團」、「小鳳歌唱團」等演唱樂團到各個電台去表演。

洪一峰與手稿。約攝於2000-2005年,家中拍攝。

洪一峰年幼時住在萬華,之後為爭取演唱機會而四處奔波。19441947年間,洪一峰在西門町與淡水河畔的露天歌廳表演;19531956年,開始進入廣播電台且以現場演唱的方式展露名聲,足跡也從台北轉戰到台南各地,亦配合產品廣告歌曲從事公演宣傳的活動;19571960年,洪一峰錄製了約50首黑膠唱片歌曲,並前往日本發展,同時居住在當時以黑膠唱片工業聚集的的三重;之後便是洪一峰音樂生涯的全盛時期,不僅參與多部電影的演出,更將演藝事業轉移至日本,在台日之間來回演出。他一路耕耘,但政府在1976年頒布的廣電法中卻有「電視台與廣播電台宜少播放台語歌」的禁令,頓時所有台語歌曲的創作者、演唱者和唱片公司都失去舞台!洪一峰無計可施,逐漸將演藝重心移到日本,一直到1975年為止,他都在日本發展演唱事業。

洪一峰無師自通,勤學各樣樂器,到老也一樣利用閒暇時間練習。

石計生說:「其實,沒有人天生喜歡流浪,他的流浪除了個人生命史的起伏之外,更是因為時代氛圍。面對禁歌時代,洪一峰選擇迂迴以對,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音樂生命能延續下去。」計畫團隊為了表達出洪一峰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性,以年表的方式將洪一峰的生命歷程與台灣過去的歷史做交互參照、比對,來說明洪一峰這一部份的經歷。同時,為了追溯洪一峰的足跡,團隊成員更實地走訪了台灣各地的歌廳、廟埕,拜訪文史工作者、地方耆老和資深藝人,搜集台灣歌謠的歷史資料。

計畫今年的主要目標以洪一峰黑膠唱片的音樂重製、創作樂譜和早期宣傳照的數位化保存工作為主,但石計生希望,未來能繼續帶領東吳大學GIS中心的團隊成員,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跨領域的力量,將洪一峰全省走唱的路線標示出來,用不同顏色的路線圖代表不同時期走唱的行跡,展現充分的空間與時間訊息,完成一幅可穿插、可交會的「跨時空台灣歌謠走唱地圖」。

「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網站以flash真人導覽方式呈現,除了有生平事蹟介紹之外,還有洪一峰的宣傳照與生活照、黑膠重製音樂、歌仔簿、樂譜、手稿、歌曲賞析和剪報資料等,以及一張初步示意的走唱地圖。這個網站就像個收納洪一峰走唱足跡的電子抽屜,一打開,彷彿就能見到「寶島歌王」精彩豐碩的音樂人生。

石計生說:「其實,沒有人天生喜歡流浪,他的流浪除了個人生命史的起伏之外,更是因為時代氛圍。面對禁歌時代,洪一峰選擇迂迴以對,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音樂生命能延續下去。」

時代與科技之間的共識

台灣早期音樂,都被記錄在一張張的曲盤當中,從蟲膠到黑膠,從78轉到33轉,每一次載體的變換都新增了一些什麼,但也流失了一些什麼。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仍然找不到一種可以永恆不壞的載具,除了藝術的價值不變之外,紙會爛,墨會淡,唱片會朽壞,數位檔案也可能再也無法解開。

不平凡的洪一峰仍然與多數的平凡人一樣,必須接受時代與科技的考驗。不過目前可得影像資料的,僅有電影《舊情綿綿》一片,而早期的黑膠唱片更是毀損連連。在這樣的情況下,「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團隊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尋求洪一峰家人與亞洲唱片的支持,取得了一部份的音樂授權,也透過訪談洪一峰重要親友的機會,又開拓出更多獲得資源的管道。「哪裡有曲盤,就往哪裡去作典藏」是團隊的信念,因為數位檔案有助於文化的傳播,卻無損於曲盤的價值,這種合作、雙贏的模式,是他們能順利完成工作的關鍵之一。

「數位典藏」四個字,對石計生老師來說,意義絕對不只於數位化轉換或資料蒐集而已,其中還有一份使命感,希望這項工作對於台灣歌謠的推廣,能有更實務面的貢獻;換句話說,就是用目前能做到最好的技術,延續珍貴資產的生命,並從實體藏品轉化到網路虛擬媒介上,讓人文精神廣播於社會大眾之間。

「洪一峰是個真正的藝術家,擁有不斷燃燒、無法停止的靈魂,內在有一種力量驅使他不斷去創作,過程中會有焦慮,這種焦慮也讓他顧不了太多事情,無法討好社會的某些價值。但他毫不造假,是一個非常、非常真誠的生命。」石老師這樣說。也是因為這一份感動,讓東吳大學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地理資訊系統中心裡面分屬於不同研究領域的助理們,都願意勞心勞力,四處奔波,完成這項計畫。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