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葉傳奇」再現──葉俊麟

/王珮瑜

葉俊麟,寫盡人情冷暖

日頭將要沉落西,水面染五彩,男女老幼在等待,漁船到返來……」這情景交融的描述,相信你我都不陌生,這就是葉俊麟的代表作之一《淡水暮色》。葉俊麟的詞讓台灣台語流行歌曲走向更多元而且細膩深刻的風格,他的作品取材範圍廣泛,舉凡對自然景物的歌詠、對事業前途的理想與抱負、對繁華都市的嚮往、對純樸鄉間的眷戀、對感情得失的嗟怨等,在他筆下都曾經出現過。

葉俊麟出生於1921年,本名葉鴻卿,自幼便對文學、戲曲和音樂有很深的興趣,6歲入漢塾,青春期後酷愛寫作。早年創作劇本,曾發表處女作《潮流》,後來《皇民道》、《蜘蛛網》等劇本也被「劇作家協會」買下,獲得劇壇肯定。1940年代,葉俊麟母親離世,父親抑鬱而終,加上太平洋戰爭的餘燼在基隆蔓延,他首次體會到流離失所的痛苦與無奈,於是將生命的重心轉向歌詞與文學創作之中。

1957 年,葉俊麟發表了詞曲處女作〈秋風落葉〉,其後又陸續完成膾炙人口的〈放浪人生〉、〈舊情綿綿〉、〈男兒哀歌〉、〈快樂的牧場〉、〈異鄉風雨〉等歌詞,達到創作的巔峰。在葉俊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從容穩健的筆力以及敏感細膩的心,他總能帶給聽眾畫面感,營造出深切動人的場景,將思念、鄉愁、徬徨與嚮往之情描繪的絲絲入扣;而從主角傾訴心聲的語氣裡,更可發現葉俊麟揣摩角色的功力。張清榮老師認為,葉俊麟的歌詞就好比是《詩經》中的〈國風〉,因為其中的內容多在描繪台灣各行各業的樣態,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和風土民情,貼近庶民百姓的生活,毫不矯作賣弄,足以將之從流行歌曲的層次提昇到民歌的層次。

葉俊麟先生的珍貴手稿目前都由葉俊麟先生子女葉賽鶯、葉煥琪妥善保存於家中,今年葉家總共提供76筆手稿、21筆舊照片、40筆新聞資料、19筆葉俊麟文物,讓數位典藏團隊進行數位化轉換。手稿內容包括詞曲作品以及葉俊麟重要創作自述〈七十感言—台語歌詞寫作四十年追懷〉,這些資料在數位化之後,便成為台語文教學的材料,無論是修辭、句式、語法、用字甚至是社會面的探究,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958年,夏天於台南亞洲唱片公司大門口合照 (左五為葉俊麟,右四為洪一峰)。

寶島風情,用歌詞描繪美景

1972年,受到當時政府限制台語歌曲政策的打擊,葉俊麟的創作進入蟄伏期。葉俊麟和夫人吳秀鑾女士在這段時間進行了一趟「寶島之旅」,到台灣各地名勝去遊覽;旅程很快地結束,但感動依然在葉俊麟心中持續激盪著,使他無法忘懷。

在家人的支持下,葉俊麟拋開市場口味與商業利益,開始投入「寶島風情畫」系列作品的創作。從1972年到1988年葉俊麟病逝為止,這個系列的寫作持續了約16年之久,是葉俊麟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他投入很多的心力,甚至在肺疾纏身時,仍執意在病榻上翻閱澎湖的地理資料,不顧家人擔憂,完成了最後一首作品〈澎湖之美〉。

葉俊麟親筆詞、樂稿。

葉俊麟以詞曲創作風靡當代,也正因為他對於語言的音樂性有相當純熟的掌握,才能將詩句一般的文字化為歌詞,無論是歌是誦,皆有獨到韻味。多產的他對於靈感的掌握也非常執著,一有靈思就會全然忘我地進入寫作狀態,據家人描述,葉俊麟創作時總是煙不離手,常常會用左手拿著打火機敲擊桌面打節拍,右手則拿筆寫下詞曲,同時間,嘴裡竟還高聲哼著旋律,可說一心三用!令人不禁猜想著,坐在家中創作的葉俊麟,腦海裡面或許正上映著一幕幕美麗的寶島風光吧。

1998年,詞人離世,「寶島風情畫」的創作也因此結束;但今年,透過「葉俊麟閩南語歌詞及文物數位典藏計畫」所典藏的手稿、相片和物品,葉俊麟創作時專注忘我的神思、描繪台灣人情的字句,得以藉著新時代的網路與數位化技術,重現於世人眼前。

相遇1957對台灣歌壇來說,1957年是非常關鍵性的一年。該年洪一峰錄製日曲台語歌《山頂黑狗兄》獲得市場青睞,之後在朋友介紹下結識了剛發表處女作〈秋風落葉〉的作詞家葉俊麟,兩人才華洋溢,相互激盪,共同創作台灣歌謠。他們懷抱著理想與志氣,認為台灣應該要有自己的歌曲,所以一反當時「日曲台唱」風氣,決定推出台灣原汁原味的作品,因此如〈舊情綿綿〉、〈思慕的人〉、〈淡水暮色〉、〈寶島曼波〉等原創歌曲得以面世,幾十年後的今天,這些歌曲早已成為經典,永遠被後人傳唱。

原曲與新聲之間的對話

葉俊麟親筆詞、樂稿。

一首動人的旋律能穿越多少時空?此刻聆聽音樂的人們,又能透過什麼的方式與久遠的過往對話?這個看似抽象、浪漫的問題,已經由包含台南大學各系所支援的計畫團隊透過「舊曲新製」的方式,去落實問題背後的無限可能,創造原曲與新聲之間的對話。

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林信志老師在計畫中負責數位化技術與網站管理,他規畫了線上播放音樂的功能,提供使用者更多元的賞聆角度;音樂系侯志正老師則負責音樂重製的工作,他找來音樂系的師生,重新詮釋葉俊麟膾炙人口的歌曲。

「同一曲子我們搜尋到的很多版本,有的歌手會加入自己的變化,有時候快,有時候加上附點,每個都不同,所以重製的時候我會以紙本樂譜當作基準。但是,這些歌曲當時可能是洪一峰唱的,那現在我們進錄音室重新編曲、演奏、演唱,也會有每個人不同的詮釋。這就是音樂美妙的地方,是音樂的本質,它就是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詮釋。」音樂學系主任侯志正透過編曲表達他對葉俊麟作品的看法,如果我們對照新舊版本,就彷彿聽見2011年的年輕音樂家,隔著五十年的距離,與亞洲唱片錄音室裡的樂師們展開一場遙遠的對談。

除了穿越時空的對話之外,「新聲」還能對現在的人們產生什麼影響?國語文學系教授暨計畫主持人張清榮很簡潔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教學。」對比於無法取得原演唱者、製作公司和演奏者授權的狀況,「新聲」能公開、完整而且免費的播放,也為團隊解決了音樂授權的難題。未來,這些資料將會被應用在教學上,只要透過這個網站,就可以規畫出跨越文學、音樂與數位遊戲等不同領域的教案,典藏的意義將持續的更遠、更久。

從1972年到1998年葉俊麟病逝為止,這個系列的寫作持續了約26年之久,是葉俊麟晚期最重要的作品。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