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Flickr經驗反觀新聞數位化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劉涵英

 

     在2006年九月所舉辦的Web 2.0 國際研討會中,Flickr創辦人Stewart Butterfield展示了兩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第一張是2004年九月九日出現在Flickr上的照片,拍攝了遭遇汽車爆炸事件之後的澳洲駐雅加達大使館(圖一)。該張照片上傳至Flickr的時間距離爆炸發生僅數分鐘,先於任何新聞媒體的報導。除了此張照片之外,尚有許多張由不同Flickr使用者所拍攝的雅加達爆炸(Jakarta Bombing)照片,大多搶在新聞媒體之前上傳。第二張照片是Butterfield自己所拍攝,記錄了發生於他們辦公大樓的一次筆記型電腦電池爆炸事件(圖二)。入鏡的除了炸得不成形狀的筆電之外,還有同樣正在拍攝該台筆電的其他人。也就是說除了新聞事件之外,這張照片還記錄了「紀錄新聞的瞬間」。這兩張照片充分顯示了作為一個Web2.0的平台,Flickr在新聞即時性上的參與度。新聞事件的發生有其地域性及時效性,由散佈在世界各地的使用者所提供的照片可以即時捕捉到媒體所來不及拍攝的畫面,並且以一種比任何媒體都更簡易迅速的方式讓全世界看到。因此Flickr被Butterfield稱為「世界之眼」(Eyes of the World)可說是實至名歸的。

 

圖一圖二

     
Flickr照片的即時性和普及性來自於其使用者的數量,以及「資料提供者」和「資料接收者」雙方面的參與度。上述的兩個例子只有在使用者累積到一定數量,以及使用者有上傳照片的高度意願之下,才能夠發生。在一個Web 2.0的世代,資料提供者也就是資料接收者,除了可上傳照片的空間之外,Flickr也提供了讓使用者發表意見的平台,於是提供者和接收者都有了聲音。因此要探討Flickr的成功,要考慮到資料提供者和接收者的需求,而在一個像Flickr這樣的Web 2.0平台上,資料的提供和接收是互相影響、互相牽制的。Flickr的站台記載了其兩大成立主旨:

1. We want to help people make their photos available to the people who matter to them.

2. We want to enable new ways of organizing photos.


除了第一點很顯然是考量到資料提供與接收者雙方之外,在第二點上,Flickr所創造出的新的整理照片方式便是「讓整理照片的過程變成合作性的」(make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photos collaborative)–也就是透過notes和tags等等metadata,使上傳照片者和其他瀏覽照片的使用者都可以在照片上加上標籤或是註記,不僅使照片擁有者便於整理,也讓其他使用者的查找更加簡易。而可以任意提供comments的方式,以及點閱數等等機制的加乘,使得雙方都有參與感,也因此加強了雙方面對於Flickr這個平台的認同感,也增加了使用者發表照片的意願。而「群組」(Group)的機制更加強了使用者的認同感:藉由加入一個群組的方式,不但照片本身有了更多的發表空間及整理的方式,照片擁有者也能更集中地和其他使用者交流。根據Wikipedia中所記載的資料,有些Group更提倡會員互相交流,如著名的「1-2-3」Group,即提倡「在群組內貼出1張相片後,至少看3張群組內的其他照片,並至少幫其中2張照片留言」,藉以提高相片曝光率。許多的群組有其自訂的遊戲規則,鼓勵瀏覽照片的使用者也一同加入遊戲,如此一來不但能吸收更多成員,使群組本身的規模擴大,也能使得群組內的成員產生認同感。以「infinite flickr」這個群組為例,此群組的遊戲規則在於發表「看著在看infinite flickr畫面的人」的照片。上傳至此群組的照片必須包括照片拍攝者本身以及他所注視著的電腦螢幕,螢幕中的畫面是前一個infinite flickr的成員在注視電腦螢幕的照片。藉由這樣子的方式,照片中會產生無數「畫面中的畫面」,以及無數互相注視觀看的使用者。藉由非常簡易的方式,使用者不但可以參與遊戲,也可以成為照片的一部份,而這個遊戲也可以無限地延續下去。

 

     
在資料接收者方面,Flickr的便利性使得照片的被使用程度更加多元,也使得觀看照片成為一種全新的經驗。一張照片的觀看機制包含了兩部份:攝影師的視角和照片觀看者的視角,如果是人物照片,便還包括了照片中人物本身的觀看。攝影師透過鏡頭試圖讓觀看者看到他所看到的,而在傳統的照片中觀看者通常僅能被動地接收攝影師的視角,被其所左右他觀看世界的方式。然而在像Flickr這樣的互動模式中,觀看者參與了一張照片所被呈現的過程。在Flickr所製造出來的Web 2.0世界裡,一張照片的內容以及其對於觀看者的價值不只包括了其所捕捉的鏡頭,還包含了與它相關的metadata:標籤、註記、評價、甚至它所屬的群組。照片不再只是被攝影師所控制,觀看也不再是被動的。
    
回到最初那兩張照片上。Flickr的成功使得其使用者數目眾多,也因此它捕捉新聞事件的能力非常強大。同樣是紀錄新聞事件的媒介,Flickr的例子可以提供新聞主題數位典藏計畫許多的省思空間。綜觀來說,新聞數位典藏計畫包括兩個大方向:使用metadata使得平面以及多媒體的新聞報導易於整理查找,以及藉由典藏方式作為一種蓷廣的模式,使一般大眾能夠簡易地獲得及使用這些新聞報導。在這兩點上,類似Flickr這樣的Web 2.0平台所能夠達到的技術以及廣度,和數位典藏計畫相較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和其他主題的典藏計畫不同,新聞媒體本來就是以大眾為主要目標,因此即使Flickr所提供的資訊沒有辦法達到新聞報導的深度,其新聞價值仍然存在。數位典藏計畫旨在典藏已經完成的、某媒體對於某事件的報導,而Flickr卻可以「典藏」新聞事件本身。新聞報導非常重視時效性,而這一點與媒體本身的迅速進步汰換不謀而合。在重視精細的典藏流程的同時,新聞本身最重要的「時間」因素,以及其與大眾的互動,都應被納入考量。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