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開港到割讓:晚清臺灣的社經變化(1858~1895)

/許雪姬

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一、咸、同年間的臺灣

1858年對臺灣而言是個重要的年代,對外她依約開放了滬尾、打狗兩個口岸,供西洋各國通商,帶來的是臺灣與西洋列強更進一步的接觸,而基督教也取得了傳教合法的地位。咸豐年間(1851-1861)以前臺灣的分類械鬥也漸漸減少,早期自對岸移民來臺者,也已土著化了,這時臺灣的鄉試名額,也由初入版圖的1名,增加到4名,顯現出這時候臺灣的文教也有了一定的進展。照理說臺灣這時已經是內地,而不再是被消極統治的邊區。

臺灣開港後,英商德記洋行來臺設立據點,並從事茶葉貿易,將臺灣茶葉行銷至海外。〈1860年代德記洋行的台灣烏龍茶廣告商標〉,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由於開放通商口岸,John Dodd(陶德)引入了茶的大量栽培,使茶成為晚清臺灣最重要的輸出品之一,樟腦用在膠片、藥品,其出產成為臺灣最重要,而被列強(尤其是英國)覬覦的產品,清廷不得不專賣來維護自家的權利,卻又被迫放棄專賣;臺灣的煤成為各國火輪(汽船)爭相謀取的對象,尤以英、美兩國為最。除了對外貿易的茶、樟腦,加上傳統的糖,成為外銷的重要商品外,鴉片卻做為相對的輸入品流入,影響了臺灣經濟,更重要的是影響了臺人的健康。有學者認為鴉片的輸入已抵消了臺灣三大輸出品所得的利潤;也有學者認為清末臺人的收入在最後的50年,增加了3.27倍,使臺灣人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在穿著上,臺灣人尚華奢,染業發達,臺南雲錦號的織工聞名遐邇,連光緒大婚的某些織物也向臺灣採購,頗獲好評。

清朝在道光年間(1821-1850)在臺灣置班兵14,000人,1869年(同治8年)開始裁兵加餉,亦即將綠營班兵減半,而代之以勇營。除了綠營外,由霧峰林文察所率領的臺勇,曾在咸、同年間被調往福建、浙江一帶剿匪,甚至討伐太平天國的軍隊。這是臺灣對中國大陸所做的第一次軍事「回饋」,過去臺灣亂事都由內地調兵來臺平亂。同治初年戴潮春事件(1862-1865)發生,這是清廷治臺期間最後也是最大一次民變。

二、牡丹社事件後的短暫自強運動

雖然在大陸所謂「同治中興」已展開,但在臺灣,自強運動要在牡丹社事件之後。牡丹社事件又稱琅嶠事件(日本史上稱臺灣事件),主要是琉球船於1871年發生船難,上岸的人為牡丹社人所殺,日本於1874年乃派兵來臺問罪所引起的戰事。此次戰役讓清廷開始積極治臺,派船政大臣沈葆禎來臺處理善後,其重要的措施有確立開山撫番的政策,廢除封山禁令,除臺灣府外,設置臺北府,福建巡撫冬春駐臺,並加強軍事佈防,如設置億載金城。但是沈葆禎的規劃並未能澈底執行,主要是福建巡撫大半身兼船政大臣,而福建事務繁多,常無暇來臺,因此到丁日昌離任後,福建巡撫只能有空時來臺一巡;如果沒有清法戰爭爆發,可能迄清治臺,臺灣都只是福建的一個府而不是臺灣省。

億載金城為沈葆楨延請法籍工程師勃紹特(Berthault)設計而成,費時二年,於1876年完工。沈葆楨親自於城門內外題上「億載金城」、「萬流砥柱」等字,以示保衛國土、固若金湯之意。〈億載金城〉,陳景容繪製,臺北:陳景容基金會。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

三、 清法之戰與臺灣建省

1884年清法之戰乃由越南而起,但臺灣卻也成為戰場,主要是法國想占領海南島與臺灣。臺灣的西海岸被法軍封鎖,又攻打基隆、淡水,占領澎湖。雖然清廷派劉銘傳來臺主持戰事,靠林朝棟率棟軍打贏基隆一戰,但在李鴻章主導下,仍簽下了中法越南條約。由這次戰事,清廷認為臺灣、澎湖非有武力以保全自己不可;又鑒於「臺灣富厚內地十倍」,建省不只在面積的大小,也在其經濟力,而湘、淮兩系對臺灣建省都有共識,於是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1885年農曆95日臺灣建省,但由於早期臺灣的經濟力尚無法自足,乃由福建協餉;又因福建與臺灣之間還有許多業務必須交割,因此到1888年福、臺才終於分治。

劉銘傳是淮軍重要將領,又有與外國人接觸的經驗,又承臺灣建省之際,因此他急速地推行臺灣各種近代化的建設。由於建省,臺灣除原來的臺北、臺灣兩府外,又將南部設臺南府,今臺中一帶設臺灣府,以臺灣府的橋孜圖為省會,臺東設直隸州。在實業方面,他發展商業,購置CassSmith兩艘客輪,往來兩岸,開煤礦,獎勵植桑種茶,開設全中國第一條客用鐵路,疏濬基隆港。另外他實行土地清丈工作,清查出不少沒有上稅的隱田,因而稅賦增加。

開山「撫番」為劉銘傳治臺推行的重要政策之一,過程中借重部分地方士紳的力量,此圖即是獎勵「撫番」有功墾戶黃榮輝的功牌。〈劉銘傳為撫番有功功牌〉,年份:1887,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劉銘傳最主要在達成以臺灣之財供臺灣之用的目標。在軍事方面,鑒於澎湖曾一度陷於法國之手,乃在澎湖設總兵,建媽宮城,設砲臺;又設機器局,製造彈藥等。由上看來,劉銘傳做了面面俱到的現代化工作,但是由於一時俱舉,而且所有的新政都實行在北部,最重要的是沒有足夠的人才來推行新政,以致於新政看來琳瑯滿目,卻也並不完全成功。如清丈時由於人員素質不佳,丈田以多記少,又徵收清丈費,以致引起施九緞之亂;又因抽稅較重,南部地區憤怒的人民甚至以石頭丟官轎……,雖然朝中有李鴻章、醇親王等人的協助,但因開煤、修鐵路等大半委諸於林維源等富商之手,亦引來朝廷的切責。劉銘傳本人一目已瞎,又病,乃在1891年去職。

接手的邵友濂巡撫,雖然有人認為他盡去劉銘傳的新政,無所作為,但他是不得已停掉入不敷出,又未見好況的事業,如西學堂、番學堂等,但他仍盡力將鐵路修到新竹,在澄清吏治上亦有其貢獻。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他內調湖南巡撫,由臺灣布政使唐景崧署理臺灣巡撫。

上述三任巡撫任內,都積極推動臺灣現代化的建設,雖然臺灣自強運動的腳步晚於內地各省,但具體成效不差。有人認為以當時臺灣現代化的程度,已經是一個模範省,而日後占領臺灣的日本,其學者伊能嘉矩也十分推崇劉銘傳的貢獻。

四、乙未之役與臺灣割讓

臺灣民主國雖僅曇花一現,但創立過程,曾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並曾發行郵票。此圖為壹佰錢的獨虎票,郵票左側的「士担帋」為英文stamp的音譯。〈臺灣民主國獨虎票(壹佰錢)〉,年份:1895,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894年清日戰事爆發,1895年黃海之戰後,清廷敗戰向日本求和,日本一向有占領臺、澎做為南進基地的野心。因此在黃海之戰結束,立刻攻占澎湖,做為談判的籌碼,因而在馬關條約中明訂要清廷割讓臺灣,談判代表李鴻章也不得不接受。清廷並未將割讓的事實告訴臺灣,直到英國駐臺領事告知,唐景崧向清廷求證下,才得知臺灣已被割讓。臺灣紳民乃擁唐景崧為總統,建立臺灣民主國,建國號永清(意指:遙作屏藩,永戴聖清),設議院,但因清廷下令所有在臺官吏回福建候缺,又不准東南各省督撫援助臺灣,因此在北部的臺灣民主國早就崩潰,南部雖有劉永福坐鎮,但他也無心保臺,一意求和。反抗日本統治的戰爭就由臺人孤軍奮戰,終不免失敗,而被日本統治五十年。

清日甲午戰爭,雙方曾於豐島、黃海大東溝、威海衛、澎湖等地發生海戰。此圖為日清雙方於澎湖馬公交戰的情景。〈臺灣澎湖島馬公城占領之圖〉,小國政畫,年份:1895,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清法戰爭時,法軍曾攻陷澎湖。戰事結束後,清廷即於澎湖建立媽宮城,防禦外敵。此圖出自日治時期《臺灣寫真大觀》一書。〈媽宮城城門〉,年份:日治時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