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與樂曲共鳴──鄧雨賢

/吳岱容

鄧雨賢,30年代的流行音樂之父

獨夜無伴守燈下,冷風對面吹」樂聲一起,熟悉的旋律四溢,《望春風》幾乎是響遍台灣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認得這一首歌,人人都可以哼上一曲。同樣廣為留傳的還有《四季紅》、《月夜愁》以及受風雨吹落地的《雨夜花》,此四曲合名為「四月望雨」,是台灣具代表性的歌謠,也全來自於鮮少人知道的台灣名作曲家──鄧雨賢。

出身於「一門三秀才」的漢學世家,鄧雨賢三歲就搬到台北艋舺生活,備受閩南語言及文化的薰陶。二十四歲因著對音樂的嚮往,毅然辭去教職,隻身前往日本,潛心研習作曲理論等音樂創作相關課程。一路的成長經驗,除了為他往後的台語音樂創作奠定了厚實基礎,更讓他深深記著不能忘本,永遠要以漢人自居。

1932年,鄧雨賢以「大稻埕行進曲」和「挽茶歌」嶄露頭角,次年獲古倫美亞( Columbia)唱片公司賞識,獲聘為專屬作曲家,從此開始了他專職創作的音樂人生。

1932年起至1940年,鄧雨賢可謂參與了台灣流行音樂的黃金八年,那是台灣歌謠最蓬勃的時期。當時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放映,由大稻埕著名「辯士」(默片電影解說員)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的電影宣傳曲,風靡大街小巷。加上正逢廣播媒體出現、台灣新文學運動興起,鄧雨賢就在這樣的環境趨勢下,創作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包括《跳舞時代》、《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作品,不只運用了西方的作曲理論和技巧,更真切地採以「編」曲手法,將真正的台灣情感融合優美曲調編織成型,希望做出貼近大眾、專屬於大眾的台灣音樂。

執行「鄧雨賢數位典藏博物館計畫」的雲科大莊育振教授曾說過:「我常跟學生講,現在大家都在提文創產業,其實最早的文創產業在1930年代就開始了。當時的鄧雨賢就好比現在的周杰倫,因為自己作曲,又是做流行音樂,用這個角度來比擬,就不難了解當時鄧雨賢在音樂界的地位了。

廣播媒體出現、台灣新文學運動興起,鄧雨賢就在這樣的環境趨勢下,創作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包括《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作品。

四月望雨,再來一曲

27歲成名到39歲辭世,曾於文聲唱片、古倫美亞、紅利家、黑利家、日東等公司服務的鄧雨賢所創作的歌曲將近百首,成名的除「四月望雨」之外,還有《跳舞時代》、《青春讚》、《碎心花》、《一個紅蛋》等,每首歌的淵源流轉皆不同,點點滴滴各有樂趣。

曾經被世界知名男高音多明哥所演唱的《雨夜花》,原為廖漢臣(筆名文瀾)寫的一首兒歌──「春天到」,輕快跳躍的旋律是後來經周添旺填了《雨夜花》的歌詞,再由鄧雨賢做了一些曲調上的修正才紅的。而李臨秋引自西廂記一句:「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所創作的《望春風》,也是先有詞才有曲,那愛在心裡口難開的少女情懷,透過婉轉繚繞的曲調呈現,更能傳達台灣過去純樸憨直的年輕愛情。

鄧雨賢與妻兒,全家福拍攝於芎林國小。

現為鄧氏家族對外窗口的鄧泰超鄧雨賢三孫),在完成碩士論文《鄧雨賢生平考究和史料更正》後,發現祖父的作品還有「模組化」的特色。「像《望春風》和《雨夜花》就可以串起來直接演奏。他作品中還有首歌叫《孤雁悲月》,它的間奏就是月夜愁。」鄧泰超認為鄧雨賢的模組化特色,可以讓自己的作品互相結合,然後創造一種不同組曲的風貌出來。

對於創作,鄧雨賢是要求完美的。在長子鄧仁輔的心中,父親是一個瘋狂熱愛音樂又自我要求甚高的創作者。當他作曲靈感來時,還會吃飯吃到一半,放下碗筷,立刻拿筆記下腦中的旋律。次子鄧仁侃回憶父親在芎林生活時也提到,爸爸連進了廁所也常拿門板當樂器敲個沒完,有時甚至已到渾然忘我的境界,讓他在外急著乾等差點就尿褲子了!

鄧雨賢本身沒有作詞,只單純譜曲,由於專職為唱片公司作曲,因此較不像一般人印象中的創作才子一樣,每每創作都帶有濃厚的憂鬱情感。「鄧雨賢其實是一個很開朗的人。大家可能都聽他有名氣的幾首歌,就覺得他很哀愁,但他的歌曲是多元的,你給他什麼樣的歌詞意境,他就能用很簡單的五個音,幫你詮釋出來,像是跳舞時代、四季紅等,都是非常活潑的曲子。」分享家屬看待鄧雨賢的觀點,鄧泰超為祖父存於大眾心中的形象又重新做了一番詮釋。

永續,是典藏唯一的路

關於鄧雨賢相關作品的數位典藏,其實起源很早,在20062007年間,莊育振教授就已和鄧泰超共同合作,為桃園縣客家文化局建置「鄧雨賢數位博物館」網站;之後又在國家文藝基金會的經費贊助下,執行製作了「鄧雨賢音樂文化網」。鄧泰超表示,鄧雨賢的許多第一手資料,在2530年前曾毀壞過一次,當時祖母所住的芎林國小學校宿舍是採日式建築,許多手稿樂器就安放在房子與地板間,墊高用作儲藏的空間裡面。待祖母旅美回國,發現裡頭文物都被腐蝕蛀掉了,於是將大多數無法挽救的收藏珍寶都燒毀了。曾經不當保存的損失,讓鄧泰超感到無限遺憾,他說:「僅剩一些手稿、老照片,在接觸莊教授之後,就希望有機會把它典藏起來。」

經過好幾年的合作與情感培養,莊育振和鄧泰超早已跳脫了純粹合作夥伴的關係,而以好友相稱了。也因此,對莊教授而言,進行數位化最困難的「授權」已不再是問題,反之,如何有一個網站能容納所有收集來的史料並永久保存,才是他們現階段思考的關鍵。莊育振說:「這次申請國科會計畫,是因為我們覺得這邊的機制很健全,鄧家其實希望這些東西被全面推廣,而這正是一個很好的平台。

此外,鄧泰超也成立了「台灣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攬起保存與推廣的使命。對此,他說:「這條路得一步一步慢慢來,我們現在還在很初期的階段,也不想大張旗鼓地高調宣傳。未來的遠景甚至希望能跟教育結合,提供獎學金給有意願研究本土音樂的學生,而不只是鄧雨賢這個音樂人,這樣才能真正推廣這個領域的文化,讓更多人聽見台灣的聲音。」

圖為鄧雨賢參與音樂會。

圖為鄧雨賢與同事合照。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