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與樂曲共鳴──蕭泰然
文/吳岱容
什麼樣的一隻手,拿筆寫出一種歌曲,朗朗上口,讓離鄉的孩子聽了都要落淚;什麼樣的一個人,費心想出一種旋律,讓在地歌謠變成交響樂曲,連西方人聽了都要讚嘆「It’s western!」這是一位出身於台灣高雄的音樂家──蕭泰然,他不僅是融合浪漫派樂風與台灣本土素材的音樂家,更成功站上國際舞台,與世人分享專屬於台灣的樂音風情。
甫獲頒第22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的「特別貢獻獎」,蕭泰然一生成就的源頭,可追溯至留日鋼琴家母親的啟蒙。從小即展現優異的音樂天分,蕭泰然在長榮中學時,就立下畢生追求音樂理想的志向了,雖然遭到醫師父親的否定,但當時校長戴明福先生站在教育者的立場,非常看好他的音樂才能,於是向他父親說:「(台)您兜泰然將來若作醫生,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醫生,伊的志向沒在茲,若予伊學音樂,未來的發展一定無可限量。」因為這一席話,使得蕭泰然得以繼續朝音樂路前進。
1963年起,蕭泰然先後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及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師事李富美、許常惠、中根伸之、藤本秀夫等前輩,除了繼續深造鋼琴,也開始學習作曲。返台後教書幾年,看似一帆風順的生命卻不如想像中順遂,1977年因家中遭逢巨變,蕭泰然全家遷移美國,開了一家藝品店,偶爾在店裡彈彈琴變成他的每日生活。
有一天,店裡來了三位婦人,在聽見他的琴藝之後,緩緩地對他說了句:「Young man! Why are you here?」簡短的一句話對蕭泰然有如當頭棒喝,是啊,為何自己還在這邊呢?至此,蕭泰然才算是完全確立了自己對音樂的熱情與使命,於是,他收起店鋪,到加州大學與女兒一同繼續深造,也開啟他迎向巔峰的音樂之路。
由地域性的作曲家,蛻變為國際性的音樂家,蕭泰然不但介紹台灣作曲家的作品給海外同鄉,也栽培了無數國際水準的演奏家。曾拿過第8屆國家文藝獎、第10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及第28屆台灣行政院文化獎等殊榮,站在高崗上的蕭泰然,卻總是輕聲細語,非常謙和。在他心中,自己的最佳寫照是──「金銀我攏無,只有將我所有的給您 ── 就是我的音樂!」
泰然心,台灣情
「蕭老師的作品真的是走到哪裡大家都喜歡。他可以把那麼簡單的東西,跟本土化那麼有關係的生活題材,用美的聲音讓大家來接收,無形中就是對文化音樂很大的貢獻,這是他音樂的價值。」由衷表達,這番話是本計畫主持人林明慧教授對蕭老師很直覺的讚嘆。
在蕭泰然的觀念中,作曲者必須使用成熟且令人感到熟悉的創作技法,做出一種大家都覺得好聽的音樂,才能讓不同背景的人跨越文化鴻溝,進而真正達到音樂無國界,成為世界共通的語言。不同於二十世紀許多作曲家努力發展新式理論與創作手法,希望尋找新的音樂表達方式,蕭泰然依舊選擇了傳統西方調性與浪漫樂風的手法來創作,真摯的情感流露,更讓音樂與大眾零距離。尤其在旅美之後,或新創具臺灣本土風味之樂曲,或融入大量的台灣故鄉民謠來作曲,不僅樹立了個人獨特音樂風格,更在眾多新音樂的台灣作曲家中走出了另一種可能。
蕭泰然曾在自述中,將自己的作品分成三期:前期(旅美前)的創作多為宗教音樂及兒童合唱曲,代表作品有神劇《耶穌基督》及小提琴獨奏曲《台灣頌》等。中期(1977 旅美之後)主要從事台灣民謠的改編及民歌創作,代表作品有獨唱曲《出外人》(創作)、合唱及管絃樂曲《出頭天進行曲》(創作)、弦樂四重奏《黃昏的故鄉》(改編)等。後期(1985年後)創作則為大型的樂曲,這段時間是他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創作時期,除引入現代作曲技巧,更致力於提升歌曲的藝術水平,代表作品有《一九四七序曲》、女高音獨唱曲《上美的花》及三首協奏曲。
夜晚寧靜的氛圍是蕭泰然創作的靈感來源,所以從整理的手稿資料中可以看見其完成作品的時間常常都落在凌晨。而他的創作速度之快,也是有目共睹的。有一回與朋友一同至拉斯維加斯賭城玩樂,在大家都還賭性堅強地黏坐在牌桌上,他已完成了一首《美國西裝》,曲名用了台語諧音來形容美國西裝之大,消遣這些流連賭城的朋友們,再賭下去可能就「大輸」了。
慷慨待人,藏品難「全」
因為蕭泰然難得的音樂風範,開啟了數位典藏的契機。在一剛開始的資料收集上,讓林明慧最頭疼的,沒有別的,就是摸不清藏品「全」的底限在哪裡。「蕭老師有很多東西,常常一個曲子好多個版本,連蕭老師都不知道什麼才叫『全』,我們更不可能知道全部是哪些了!」林明慧口中的蕭老師是一個極為慷慨的人,常常為朋友、教會寫歌曲,親筆真跡走到哪就給到哪。也因為他了解自己這樣的個性和行事作風,因此特別感謝林教授讓他有一線希望,有機會見到自己全部的創作。
典藏過程中,計畫團隊也蒐集了許多「二合一」手稿,這是蕭泰然在作曲時常有的修改痕跡,當有更好的旋律出現在腦海中,他就會重新寫在新的紙上,再朝原本寫好的舊手稿黏貼、覆蓋上去。「有時候拿到的手稿是兩頁被黏合起來,我們很好奇裡面那頁到底寫了些什麼曲調,就會問他,但蕭老師都只是推推眼鏡,緩緩地說:『(台)我現在老了,也看不清楚,妳哪是感覺不好,就把它擦掉去就好』。」談及數位化過程的趣事,林明慧分享了蕭泰然較不為人知、可愛的一面。
另外,在整理資料時,林明慧也看見了一件別於蕭泰然慣性風格的創作。有一回在蕭師母的鼓勵下,蕭泰然也嘗試創作現代新音樂,他寫了樂曲,拿去參加音樂比賽,並且得獎。一回到家,蕭泰然如釋重負地對師母說:「這樣好了,我有交代了。」藉由這段回憶中的小插曲,可以發覺,即便蕭泰然偏愛傳統音樂曲調,其音樂才能卻蘊藏了深厚的功夫底子,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樂曲創作,他都能有所成績。
「雖然知道這個工程很浩大,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能力可以負擔的來的,可是就試試看吧!幫蕭老師的一些作品典藏起來,將有聲資料放在網站上,一方面是保存,一方面也是推廣。」林明慧感恩一路走來,有許多同為師大的音樂人不吝提供當年蕭泰然隨手送出的真跡手稿,讓他們得以收集到更趨近於完整的作品面貌。對林明慧而言,這些歷史的軌跡走過去就不可能再回復、不可能再重製了,因此,更要看重這樣一個別人放在自己身上的責任,唯有將典藏做到盡善盡美,才能確實地保存這屬於台灣也屬於世界的文化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