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民文化來鬥陣──曲盤
文/廖智賢
日治時期,蓬勃的藝文生活加速了唱片產業的勃興,戲曲與流行音樂成為商業市場的主流,共同締造了臺灣錄音史上黃金時期,藉著黑膠唱片深淺不一的聲紋流傳下來,是音樂遺產,也是那個年代生活的一部分。
1989年,從台中到台北,李坤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幫羅大佑寫台語歌。當時台灣新文化掀起熱潮、民營電台興起,於此,李坤城開始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整理關於台灣的音樂歷史,李坤城逐漸發現已經書寫成文字的是主流,然而有另一段是故意被壓抑與遺忘的歷史,這些故事無法在檯面浮現,但是都留在民間。為了期盼歷史重現,他前往公部門找資料,國家圖書館、各地電台都沒有保存聲音檔案,才了解文化流轉之下每個時代製作唱片的環境、規矩不同,著作權、詞曲演唱酬勞也不一,田野調查的內容因此容易出現受訪者的記憶錯亂,種種困難遭遇,反而更堅定他的意志。「比如說《月夜愁》,訪問林氏好,她說她唱的,訪問愛愛,又有不同說法,要解謎,就是要找到原版曲盤」李坤城說。
1997年開始,為期四年,每個周末他就駕駛一千多公里,巡迴台灣鄉鎮蒐集曲盤,這次提供給師大的藏品,幾乎就是當時的成果。
這一路上,不只載著曲盤,更裝滿了關於日治時期的口述歷史,以及昔日的報章雜誌,也化作他詳實的筆記。「2000年,承辦了第三屆台北藝術節「歌謠‧百年‧台灣」,使台灣歌謠再次受到注意與關懷,活動之後,也開始興起研究的高潮。」李坤城回憶著。有心人打開了記憶之門,唱片錄音史料的出土,見証了日治時期台灣唱片走過萌芽、茁壯、到枯朽的階段。但幸運的是,不只是眼見為憑,此刻,也有機會細細聆聽。
是數典,更是高規格
身分多重,也是音樂製作人的李坤城其實也曾經進行私人數位典藏,使用廣播設備將曲盤轉檔到錄音母帶(DAT),只是很簡單地希望聲音可以被保存下來,直到遇見師大黃均人教授,才有了另一階段的突破。「當初,黃均人老師的學生在寫論文,研究林福裕的創作,探聽到我這裡來,輾轉才讓我們認識,進而有這次合作機會。」
由黃均人多方催生的「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成立於2004年,曾經執行過「音樂數位博物館-師大音樂60年數位典藏計畫 」「提琴理想國-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許常惠檔案數位典藏計畫」「南島語族音樂博物館─帛琉音樂數位典藏計畫」等等,對於聲音資產的貢獻有著豐碩成果。
就像為求解謎而奔波台灣的李坤城,黃均人為了數位典藏的成果要符合國際標準,飄洋過海參加研討會、前往代表性的國際音樂典藏機構尋求答案,並接連邀請維也納「有聲資料檔案」前主持人舒勒博士(Dr. Dietrich Schüller)訪台進行工作坊、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傳統音樂檔案主持人布戴德博士(Dr. Alan Ray Burdette)、美國國會圖書館葉娜博士(Dr. Nora Yeh)進行專題講座。「李老師的曲盤保存得這麼好,師大有技術,也替國科會撰寫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這一次我們都照規範來做,拿到國外去才足以符合標準。」黃均人有信心地說。
為了降低曲盤在運輸上的風險,計畫團隊將數位化器材搬移到台中李坤城的工作室,每次完成階段任務的聲音,還必須經過他們耳朵的專業檢驗,黃均人老師滿意地說:「記得有一次很有趣,放著78轉唱片進行錄音,播完之後,李老師習慣性的就準備找曲盤要收,到處都找不到,因為放出來的聲音就是用錄的,太逼真了。」
歌曲好聽,網站能放才有用
歌仔戲,本來是野台的吵雜環境,為了取得曲盤市場銷售,純純與愛愛曾經灌錄過一兩百張曲盤,但是從來沒穿過戲服,當時稱做錄音室歌仔戲,不用粉墨登場,但是曲盤中的歌仔戲會注意錄音、唱腔、編曲等等,經濟條件與科技進步改變戲曲音樂的傳播方式,影響了歌仔戲在日治時期逐漸表現音樂細膩及精緻的特性,延續下來,直到今日又是一番新面貌。
或許我們都離日治時期那個時代太遙遠,其實當年喜好留聲機的玩家,就像現今追求時尚手機、平板電腦的群眾一樣,是最跟得上潮流的,要了解那段歷史,就要從留聲機外型、機械構造、音響去觀察,只是今日沒有市場支撐,曲盤、留聲機的製作已經無法回到昔日水準,但是這些歷程,是值得去回顧的,它讓人看見文明、科技在演變時如何改變了生活,也唯有經歷過這些爬梳剔抉的過程,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才會完整。
推廣這些相關知識,李坤城曾經在誠品書店開設過講座,然而,數位典藏計畫一直與時間賽跑,李坤城也是。2000年之前他在推廣台灣歌謠是針對長者,希望能讓老年人回顧自己的青春,後來在教育部邀請下到校園演講,發現聽眾都很有興趣,只是講座結束自己離開現場之後,學生想要再找尋資料就投奔無門。十年耕耘,他深感推廣上有窒礙難行之處,終於,這些問題都撥雲見日,明燦陽光就散落在無遠弗屆的網路中。
除了推廣曲盤內容,技術層面上黃均人也規劃系列課程與誠品書店配合,展出時間為2011年9月9日到9月26日,從珍貴聲音文獻資產的維護、數位化保存的工作流程之經驗談起,讓民眾知道怎麼去處理爺爺奶奶遺留的老唱片,保存屬於台灣的聲音文化資產。未來,計畫團隊更希望利用網站的上線來號召使用者,一起透過這個平台了解目前關於日治時期台灣曲盤的典藏已有的類型是什麼,不足之處也歡迎大家提供資訊與補充意見。
四月 24th, 2013 at 4:57 下午
[...] 1. 廖智賢,〈常民文化來鬥陣──曲盤〉,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355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