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君歌一曲,請為時代側耳聽:聲音-既熟悉又抽象的存在
文/江沛航
「聲音」是我們賴以溝通的重要媒介,史詩與神話自古以來便藉由歌曲吟唱流傳,音樂和歌唱更是存在於人類各民族間的獨特文化內涵。然而如此熟悉的「物事」卻又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抽象存在,必須透過載體記錄並加以讀取後才能夠重現。自十九世紀發明聲音記錄的儀器以來,各種錄音與播放的設備快速更迭汰換,如何將一個世紀前的聲音,轉譯到數位化時代的機器中,便成了令人頭痛的問題。在世界各國紛紛推動影音數位典藏的現下,台灣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多年來也產出了豐碩的成果,本年度公開徵選計畫「日治時期台灣曲盤數位典藏計畫」則以近千張的日治時期唱片,彌拼出早期台灣音樂史的動態樣貌。計畫主持人黃均人,帶領我們運用最先進的技術數位化,跨越時間、空間與設備的囿限,重溫二十世紀初期的迷人嗓音。
數位化-保存聲音的重要使命
初踏入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工作室時,各式錄音設備和唱片清洗機器令我們大開眼界,黃均人如數家珍般一一為我們介紹各式機台的播放方式,從1880年代末興起的圓筒蠟管、每分鐘78轉的留聲機唱片,到每分鐘33又1/2圈的黑膠唱片,都令我們讚嘆不已。這些珍貴的舊時代聲音資料,面臨溫度、濕度、光線與有害氣體侵入之危機,加上許多設備採用的技術已經逐漸被淘汰,一旦失去了播放設備,聲音也就隨著設備的消失而失去作用,有著極為迫切的數位化需求。黃均人告訴我們,為了能傳承「時代的聲音」,他於2004年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立音樂數位典藏中心,並且建立音樂數位典藏工作室,無論是何種時期的載體,在這個工作室都能找到播放的工具。也正是這種保存聲音的使命感,黃均人自2006年加入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後,便持續推動聲音保存的工作,從「音樂數位博物館—-師大音樂六十年數位典藏計畫」、「提琴理想國—-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原音之美──原住民族歌謠數位典藏計畫」到今年度「日治時期台灣曲盤數位典藏計畫」,古典的、流行的、民間的……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將各種類型的聲音資料數位化保存,呈現台灣不同時代、不同聲音領域繽紛多樣的面貌。
典藏-樂音重現的百年故事
台灣唱片工業始於二十世紀初,日治時期戲曲與流行音樂的風靡加速唱片產業興起,黑膠唱片的聲紋即是當年庶民娛樂的最佳見證。「日治時期台灣曲盤數位典藏計畫」為了尋訪早年台灣的經典音樂、留下過往美好時光的聲音,在因緣際會下與台灣黑膠唱片收藏界的專家-李坤城合作,從李坤城收藏的上萬張黑膠唱片中,以最具數位化迫切性的日治時期老曲盤為目標,從中挑選最精華的留聲機唱片進行聲音和唱片圓標的數位化工作。細數老唱片標籤上的歲月刻痕,日治時期的光景歷歷再現,近百年前的常民娛樂、世俗生活品味,透過數位檔案,讓我們得以親身接觸。無論歌仔、京戲、北管、流行歌曲等歌曲類型,或是上個世代的唱片公司,例如日蓄飛鷹、古倫美亞、紅利家、黑利家、日東唱片等公司發行的唱片,都能在計畫成果網站上找到蹤跡。而早年的教育宣傳唱片,如當年小公學校的「唱歌課」教學歌曲,或是於各地推行的「廣播體操」等,更是今年度數位化重點成果。這些日治時期曲盤不只是研究當時台灣生活、文化、教育、流行的最佳史料,也替我們架構出早期台灣音樂史的版圖,重現近百年前的動人故事。
標準化-與國際接軌的成果與前瞻性合作
由於「日治時期台灣曲盤」珍貴難尋,為求完整重現映照時代的樂音,計畫團隊堅持參照國際間最具代表性的聲音資料保存規範進行數位化工作,包括國際影音典藏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IASA)所出版的IASA-TC03《有聲遺產的維護:規範,原則與保存策略》、IASA-TC04《數位有聲物件之製作與保存指導方針》,以及由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與哈佛大學合作出版的《聲音管理:有聲資料保存的最佳實踐》。從唱片原件清洗與保存、播放與錄製之數位化程序、檔案後製到轉檔,透過嚴謹的數位化流程和先進的數位化設備支援,我們可以優遊於計畫成果網站的「唱片檔案室」中,細細聆聽這些老聲音如何以最迷人的姿態,訴說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除了致力於台灣的聲音資料數位典藏,黃均人也積極與國際間的聲音保存權威性組織合作、參與相關會議並引介該領域知名專家來台。他甚至有系統地翻譯IASA-TC03,並將該篇規範附錄於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所出版的《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音資料》一書中,幫助國內的數位化工作者吸收國外聲音資料數位典藏執行多年的經驗與建議。另外,他還進一步與IASA聯繫,將此中文翻譯版本掛載於IASA網站中,替台灣數位典藏計畫與國際重量級組織的日後合作奠定良好基礎。
永續-替數典十年經驗注入新血
聲音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為使這些歷史見證能永續傳承,黃均人和其主導的「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已經完成無數聲音檔案的修復、整理與保存工作。除了多項數位典藏計畫,也致力於推動國際化、資源共享與知識傳承,多次舉辦聲音資料數位典藏工作坊,希望幫助更多數位化工作者保存難能可貴的聲音資料。黃均人多次受邀至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介紹聲音資料數位化技術,在陸續接觸後,也開始與IASA和中國音樂學院洽談建立華人地區的影音保存訓練中心,希望讓台灣成為華人地區第一個為國際組織認可的聲音數位典藏人材高階培訓基地。他認為:「由於台灣數位典藏起步較早,因此相較於對岸剛起步的狀態,我們其實有內容和技術上的優勢。在國家型計畫將結束的現下,中國大陸也許是極具潛力的市場」。人材是進行數位典藏的靈魂核心要件,資金則是進行數位典藏不可或缺的條件,台灣的數位化工作者可以憑藉數位典藏執行多年的經驗優勢,向外拓展市場,尤其是廣大的華裔人口,都可能是數位內容的消費者。隨著黃均人不斷往前邁進的腳步,我們也衷心期盼台灣聲音資料數位典藏人才培訓中心能夠盡快成立,接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十年經驗,共同將台灣打造為亞太地區影音資料數位典藏的第一基地,讓各時期的聲音能夠以最完美的形式保存,將這些彌足珍貴的文化、知識、技術與經驗永續傳承。
延伸閱讀
1. 廖智賢,〈常民文化來鬥陣──曲盤〉,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3551。
2. 黃均人、黃予祈、曾子嘉、江巧雯、陳秀華、張思穎,《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