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佩掛習俗

/楊玉君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節日的習俗中,除了祭祀、嬉遊、競賽等活動外,尚有一種儀式性的佩掛,目的在保護人身及家宅。所謂佩掛,顧名思義即是身體的佩戴,以及家宅(特別是大門)的懸掛,而所佩掛的物品,多屬驅邪物。以端午節為例,佩掛的習俗涵蓋十分豐富。一般民眾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在門口懸掛菖蒲艾草等驅邪植物。但其實,「菖蒲、艾草」的組合並未能完全反映台灣的端午佩掛習俗,被用來當成端午節佩掛的驅邪植物,至少還有香茅草、榕枝、海芙蓉、茉草、仙丹花、龍船花等等。由於端午時序在梅雨季前後,天氣變化較大,容易傷風感冒。兼之進入夏季,昆蟲蛇蝎等日漸活躍,可能叮咬傷人;因此端午的習俗有很大一部分的目的在於保護身體健康,不染上流行疾病,也不被毒蟲咬傷。在這前提之下,所佩掛的驅邪物就得具有保健驅蟲的效果。

「海芙蓉」為蘄艾的別名之一。蘄艾為菊科,蘄艾屬,台灣民間將其視為可驅除邪祟的吉祥植物。可入藥,具有驅風止痛等功效;花、葉皆具觀賞價值,是台灣民居中常見的植栽。〈蘄艾〉,圖片提供者: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網站名稱: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龍船花,屬馬鞭草科。古名「赬桐」。龍船花與仙丹花有時可互為別名,但實為兩種不同的植物。端午節時配戴龍船花為台灣特有的風俗。圖片提供: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網站名稱: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所謂「驅邪」的「邪」字泛指對人身福祉有害的無形的存在,包含鬼魅、病痛、厄運等等,因此相對應的驅邪物就有驅鬼、逐疫、避凶等等作用。有時一種驅邪物兼具多種功能。例如艾草本身具有藥效,除了驅邪外也能治病。而菖蒲以其似劍的外形,被視為可斬去邪祟,同時,菖蒲也是一味中藥,主治理氣、活血、散瘀等等。有些驅邪植物具有氣味強烈的特徵,例如艾草含有豐沛的揮發性精油。也有驅邪植物以其外形或顏色為特色,例如龍船花及仙丹花,都因為它們艷紅的顏色被視為具有驅邪的作用。在門上懸掛這些驅邪植物的組合,即可在仲夏的端午節保護家宅平安健康。

仙丹花,屬茜草科,花色紅艷,因而被視為有驅邪的功效。圖片中的大王仙丹花,為仙丹花類最為大型的品種。〈大王仙丹花〉,圖片提供者: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網站名稱: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五毒指的是蛇、蟾蜍、壁虎、蝎、蜈蚣五種昆蟲動物,民間信仰認為將此五物放在一起可解百毒。此幅版畫是端午節時使用,通常與鍾馗像一起懸掛祭拜以保佑家戶平安。圖中五毒被畫在一葫蘆形內,乃是因為最初將這五種昆蟲動物捉來放在葫蘆之中,後來改以刻繪成版畫大量販賣張貼來代替。〈五毒〉,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圖片提供者: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另一種懸掛在門口的驅邪物性質屬於驅邪圖。由於端午是各種毒蟲活躍的時期,因此應景而生的端午驅邪圖有一類是以毒蟲為主角的「五毒符」。所謂五毒有不同的組合,但大抵涵蓋:蛇、蝎、蜘蛛、壁虎、蟾蜍、蜈蚣這幾大類。基於巫術的相似律,在門口貼上五毒符,就可避免五毒侵入家宅造成健康上的威脅。這種五毒符有時會畫在一個葫蘆形的框裡,因為民俗上葫蘆可收妖/毒,同時又是儲存丹藥的容器,既表示葫蘆將毒蟲全數收盡,而葫蘆/福祿的諧音也兼具吉祥的寓義。

五毒符對付具體的毒蟲,另外一種端午的驅邪圖則主要針對無形的鬼魅邪祟,這種驅邪圖常見的主角是鍾馗。傳說中的鍾馗據說曾為唐玄宗皇帝在夢中抓鬼,因為被封為抓鬼大將軍。民間以鍾馗圖驅邪由來已久。驅邪圖中的鍾馗形象多屈舉一足,虯髯怒目,仗劍作威嚇狀,作用頗接近門神。原本鍾馗圖在歲末除夕時張貼,近代的鍾馗圖則明顯出現在端午節。由於鍾馗抓鬼鎮惡與端午習俗的驅邪避疫目的相同,也有的鍾馗圖與五毒符結合而形成新的構圖。在這種驅邪圖中,鍾馗的腳下、劍尖或踩或指著五毒蟲。偶而也有在五毒蟲之外,又畫上類似道教的符文,並在畫面上方蓋上兩方印文「靈符鎮宅」、「驅邪降福」,更加加強此圖的驅邪效能。鍾馗的服裝則多著判官帽,長袍蹬靴。雖然傳說中的鍾馗著黑色長袍,但驅邪圖中的鍾馗也常見通身著紅袍紅靴的,這應該也與紅色的驅邪作用有關。這類驅邪圖的另一旁支則是天師符,主角人物是張天師,偶而也與五毒搭配,上書「天師鎮宅」。也有單純只以天師座騎─虎─為主角的,但作用與鍾馗圖都大致相同。

圖為清代舊版印製的鍾馗版畫。鍾馗圖原多在新年時懸掛,後因為其驅逐病疫災厄的意象,也運用在端午節時驅邪。版畫上有「鎮宅除邪」字樣,畫面左下角的蝙蝠,為「福」的寓意。全圖皆以紅色(硃砂)印刷,更增添趨吉避凶的意象。〈鍾馗〉,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圖片提供者: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端午的佩掛除了家宅門戶懸掛的驅邪植物或圖之外,個人也藉著配戴靈符、銅錢、五色線或香包來保護一己之身。香包又稱香袋、香囊,裝有磨成粉狀的香草、中藥,不但氣味芳香提神,中藥的藥氣也有相當的消毒避瘟或驅蟲的功效。香包本身更是精緻針黹的展現。傳統香包的圖案有驅邪類的老虎、公雞,當令節物如茄子、桃子、粽子、扇子,吉祥圖案如蝙蝠、葫蘆、罄、蝴蝶等等,無不精巧可愛,兼具實用及藝術價值。

舊時尚有以雄黃酒在小兒額上塗寫「王」字的習俗,其實也具有個人佩掛的性質。民間傳說因為老虎是百獸之王,老虎額間的紋路就是個「王」字,可以鎮惡驅邪。所以在小兒額頭上書寫「王」字等於是賦予兒童虎的神威,可以使百毒/病不侵。雄黃酒寫的「王」字雖然不是個具體的物件,但是保護人身的作用與其他的佩掛物並無不同,也應視為同類的習俗。

總之,節日的佩掛習俗是因應環境中潛藏危機的具象表現。不只是端午,其它節日的佩掛的習俗,都應自此角度理解,推求習俗底層的意義。

過了端午節就進入了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夏季蚊蟲毒害肆虐,端午節時有各種習俗驅毒避邪,香包即為其中一種。傳統以五色線繫著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或是配合一些厭勝避邪、保命吉祥的圖形,做成不同形狀的香包,後來演變出不同的形狀,傳統避邪的意義降低,而增加了裝飾的意味。〈葫蘆香包(黑色)〉,年份:198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圖為雄黃礦石。雄黃為礦物的結晶,成分為硫化砷,因與雌黃共生,故分別名為雄黃、雌黃。用於惡瘡、疽痔、死肌、驚癇痰涎、暑瘧、漏痢;等疾病具有燥濕、祛風、殺蟲、解毒等療效。但因雄黃含有砷的成分,倘若服食過多有中毒之虞。〈雄黃〉,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編註:

龍船花

胡承珙(1776年-1832年)〈午日〉詩:「競渡空佳節,生還尚異鄉。蛟龍雖未得,蒲柳總堪傷。嬾學靈均問,閒尋抱朴方。赬桐好顏色,回首惜年芳。」詩下自註:「臺人午日摘赬桐花簪髻,內地絕無此風。」《求是堂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卷17,頁19下。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