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與博物館兒童學習場域之建構 —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兒童廳為例

/陳怡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組助理研究員

一、臺史博教育與使命

博物館用展覽與教育面對觀眾,透過館舍空間營造學習氛圍,以不同教育內容帶動觀眾的學習力,用教育提升博物館外顯功能。用教育轉化被認為深奧難解的知識內容,擴大博物館知識傳遞功能。然,博物館提供的學習資源能否切合觀眾學習需求與想像,端視博物館能否掌握學習者需求而定。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稱臺史博)成立使命中明確揭示學校及家庭團體,是本館主要目標觀眾,展示內容涵蓋臺灣史的多元面相,讓民眾體會臺灣的歷史文化,拓展開闊的族群與文化視野,增進臺灣居民彼此瞭解,相互尊重。本館學習計畫的目標,為讓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進而珍愛家園、認同臺灣,建立居民共同體意識。

臺史博明確定位為推動臺灣多元歷史及文化認識的教育場域。多元學習是世界學習潮流,臺史博常設展展示概念,講述世代由多元族群與土地環境交融的臺灣故事,多元文化教育同樣是臺史博教育與知識傳遞的重要核心。

位於東亞島弧中點位置,使臺灣於1624年荷蘭人進入臺灣以後,開始以航海貿易立國、躍上國際舞台。也因多樣的人群來去駐留,而豐富了臺灣文化的多元樣貌。這張「亞洲圖L’Asie」的繪者是18世紀初法國有名的製圖師Guillaume Delisle(1675-1726),曾學習地理製圖和天文與地理學。年僅25歲即出版包括四大洲的地圖,其地圖製作揚棄以前華麗、趣味的裝飾圖風格,轉而尋求嚴格的繪圖證據,故被稱為「第一個科學製圖家」( first scientific cartographer)。本圖出自他的地圖集Atlas de Geographie。臺灣部分標出臺灣及澎湖兩個地名。 〈亞洲圖〉,Guillaume Delisle繪製,1700年。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二、臺史博的兒童教育

兒童館在全球博物館的發展中,是一種特殊的博物館類型。

觀察近十年歐美各博物館共通趨勢,其教育對象之年齡層,漸自成人向下延伸至兒童觀眾,甚至是學齡前兒童。呼應黃武雄呼籲社會打破成人對「兒童」的迷思。傳統學習觀念,國內外常視兒童為小一號的大人。事實上,兒童學習在認知、習慣及方法上,是一套異於成人的學習系統。

臺史博兒童廳展示場域自設計建構過程,關注館舍場域對兒童觀眾能著墨之處,乃有兒童廳的設置構想產出,其念茲在茲是創造孩童遊戲、探索及建構對世界的認識。若說兒童觀眾是博物館明日觀眾,兒童觀眾也成為到訪博物館社群中,不容忽視的一群。故,為兒童而設計的教育工作,實屬當代博物館應積極作為的義務與責任。從空間論之,兒童廳佔地458,相當於常設展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顯見臺史博對兒童文化教育之重視。

在使用者經營策略中,臺史博特列舉12歲以下兒童,並下分為親子及學童觀眾:親子觀眾指49歲的幼稚園、國小低年級兒童為主的家庭觀眾;學童觀眾則指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童。前者以「發現臺灣」為主題的兒童廳為學習場域;後者以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為學習場域。兩者以學習內容的深淺為區分

兒童廳設定的對象群,從學習能力及學習差異性看之,4-9歲有共通特質,例如:其為學習認知較相近,偏重具象概念的理解,稚齡觀眾多仰賴父母及老師更多的學習輔助,有助於本廳營造親子學習環境及適齡學習的教育規劃。重要的觀察與啟示,來自本館於2011年策劃「遊戲童年臺灣囝仔特展」,其經驗是,在展覽氛圍與親子互動遊戲中,博物館是提供父母觀察孩子學習、了解孩子的機會與場域。呼應設立於1889年,世界第一座兒童博物館-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Brookly Children’ Museum),其成立宣言:設計一完整環境提供給兒童及其家人,並使其能從操作中得到娛樂與教育之經驗。」此證明,父母是兒童學習過程的重要陪伴者,博物館更是能增進情感交流與存在共學樂趣的場所。

三、認識臺灣而非學習臺灣史-臺史博兒童廳介紹

臺史博兒童廳戶外區以大量造景、仿製物件構成形塑展示整體氛圍。〈兒童廳戶外區自然環境復原場景〉,陳怡菁拍攝,2012年。圖片提供者:數位島嶼。

對缺少「歷史先備知識與經驗」的兒童,臺史博所提出的學習目標是「遊戲親鄉土、快樂學歷史」。以傳遞臺灣人民與土地故事為要的臺史博,不論成人或稚齡觀眾,增進對臺灣多元文化及多樣生態的基本認知,同為臺史博學習核心。惟不同之處在,稚齡兒童非以「認識歷史」為第一目標,轉而以啟發、探索角度,引導稚齡兒童「發現臺灣」。臺史博兒童廳展廳建構及教育推廣設計,概念簡述如下:

1. 規劃專屬兒童的展示情境

臺史博兒童廳空間,採取室內串聯戶外的設計。展示手法使用大量造景、模型及圖像彩繪和仿製物件等,形塑展示整體氛圍,目的欲呈現展示張力,仿山林鳥叫、瀑布流水之場景營造 構想,擬真的場景為創造展示吸引力。

2. 展示隱藏多元文化、多樣臺灣的學習價值

一個未被賦予意義的展示場,將無法凸顯其精神內涵。詮釋使展示被賦予意義,即使是提供親子觀眾遊戲互動的場域仍須利用詮釋,使學習目標清晰明白。該展廳乍看為情境式展示場,實際上,設計有其不足與限制,例如,物件擬真仿製,卻無法產生互動;場景雖豐富,然主題及學習概念卻難獲理解。

有鑒於此,為深化該廳學習目標與主軸,整廳以四大故事軸延伸臺灣多元文化、多樣生態的學習目標,並各自延伸學習意涵。

舉「時光隧道」為例,學習目標是認識時間。主題由三塊子題串連:兒童廳入口應用車站概念,透過等比仿製的日式車站(以遊戲角度,命其為時光車站),車站建築仿日本時期高雄三塊厝車站(目前為高雄市定古蹟)搭建,透過乘坐火車(從遊戲的角度,稱其為時光列車)體驗,火車配合影片情節需求,產生搖晃的動態感受,時光列車穿梭時空,影片帶領觀眾穿梭從現在到史前的臺灣400年,最後火車停止於地質層中,出站後即轉場進入擬真仿製的文化層山洞中。種種所述概念,緊扣傳達「歷史是什麼」的核心觀念歷史由時間長流構成,亦是由土地與人民交織的生命故事。本區透過時鐘、車站、時光旅行影片及仿文化層的擬真山洞,呼應以具象事物連結抽象概念,初步建立孩童對「歷史」或「時間」概念的認識。

認識多元臺灣及多樣生態為臺史博兒童廳主要學習概念。〈兒童廳全廳示意圖及4大學習單元〉,2011年。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四、以遊戲為方法活化兒童廳

目前觀眾對該廳學習主題的認知存在落差,本館需透過教育來傳遞學習認知。面對此問題,本館提出以下的教育方法:

兒童廳戶外區「自然臺灣」場景一隅。「竹管接水」展現原民運用自然資源的生活的智慧。〈自然臺灣展區一隅〉,陳怡菁提供,2011年。圖片提供者:數位島嶼。

1. 創造主動媒介的必要性

兒童廳在空間氛圍營造上已預設並創造專屬兒童的學習空間。博物館透過主動媒介的創造,在發訊者(如博物館)與收訊者(如觀眾)之間所建立的傳播關係中,賦予雙方在各自參考架構中逐漸自我調整的可能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對話雙方參考架構變為一致(SchieleSamson1999)。從這觀點上思考,臺史博兒童廳的主動媒介及方法,從創造圖像夥伴的學習開始,讓親子觀眾以「交朋友的遊戲方法認識兒童廳的學習價值。

2. 創造圖像夥伴的學習方法

吸奶嘴、包尿布,頭戴站長帽的嘟嘟站長,是兒童廳時光車站的代言人,也是兒童廳六個代言朋友之一。以兒童站長的形象激發孩童對人物角色的共鳴。〈臺灣朋友之一 嘟嘟站長〉, 2012年。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圖像夥伴」概念源自美國鳳凰城美術館的鳳凰城兒童藝廊(PhxArtKids Gallery)。臺史博設計兒童廳六個朋友,從展場環境教育中設定各單元對應的專屬人物,採用「一個朋友一個家」為概念,緊扣認識多元文化學習本質,賦予人物生命個性。以圖像為骨,各單元展示內容為肉,吸引孩童來館交朋友」,將各單元學習精神,技巧性隱藏於六個朋友與其家園的延伸學習中。

本文列舉兩位朋友圖像之設計概念,如:吸著奶嘴、包著尿布,頭戴站長帽的嘟嘟站長,結合日時代三塊厝車站的實體展示場景,故賦予其高雄三塊厝(今三民區)在地人身分。此處為參觀兒童廳的第一站,利用孩童相近圖像,來增加兒童對人物的共鳴及吸引力、刺激孩童學習潛力,並建立觀眾與兒童廳親近感。第二位是海的女兒,留一頭長髮的達悟妹妹,身著達悟婦女傳統衣飾,頭頂飛魚髮飾,頸繫琉璃珠、耳戴貝殼耳環,圖像配件設計則結合展場展示物件所發展。

依據美國鳳凰城美術館的鳳凰城兒童藝廊(PhxArtKids Gallery)凱薩琳˙佈雷克(Kathryn E. Blake)對圖像「夥伴」之於兒童學習所帶來的影響力,她說:是塑造「夥伴」為具有好奇心的學習友伴,而非有距離感的專家。透過視覺創造「學習夥伴」、「探險同伴」角色,巧妙展現與模擬在博物館內流覽與互動的各種方式。(凱薩琳˙佈雷克,2012)圖像夥伴讓兒童自在地沉浸於博物館學習空間,也拉近博物館教育人員與兒童觀眾距離。館方正運用圖像人物設計教育活動。如「拜訪我的臺灣朋友」活動,即為人物結合現場情境的導覽活動型態,目前則正在發展人物與主題扣連的學習單。

日本時代高雄三塊厝車站的擬真場景,是臺史博兒童廳外觀的展示特色。〈兒童廳時光車站外觀〉,陳怡菁提供,2012年。圖片提供者:數位島嶼。

五、結論

若博物館兒童教育重要使命是讓親子觀眾於自主學習中得到啟發,在「孩子不是小一號大人」觀念下,博物館有義務為親子及師生觀眾規劃更具意義的學習體驗。打造專屬兒童的兒童廳,需要創意;營造能發現驚奇、帶來感動與希望的親子探索園地,需要用心。掌握觀眾的需求、評量觀眾的學習、重視觀眾的回饋,缺一不可。不管面對哪種類型使用者,惟有回應博物館的核心精神:從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上思考、運作,結合空間優勢並分析使用者需求,搭配適宜的媒介工具深化主題,才能經營優質的展覽活動。臺史博對兒童觀眾的使命是:打造一座與眾不同的兒童廳,讓此成為吸引親子互動且專屬兒童的優質展廳。

透過臺灣海的原住民生活與空間的關係,傳達原住民運用自然也尊重自然的文化態度。.〈「自然臺灣」區的達悟場景〉,陳怡菁提供,2012年。圖片提供者:數位島嶼。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