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拉雅追「壺」

/段洪坤

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吉貝耍文史工作室召集人

一、從西拉雅談起

西拉雅 / Siraya,這個美麗的名字是當初居住台南地區的四大社原住民 (麻豆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及蕭壟社) 的自稱再加上靠近山區的大武壟社群,歸類為「西拉雅族」。這個泛稱西拉雅族的社群,傳承著古老的傳統信仰,它是一種文化符碼,也是一種認同的力量,它就是西拉雅人獨一無二的「祀壺」信仰。

二、壺蹤現身

17世紀到20世紀初,中外文獻提到西拉雅這個族群,祀壺及阿立祖的記載全無,1942年台南佳里地區的一位吳新榮醫生在《台灣文學》發表了一篇〈北頭平埔遺跡〉文章,讓大家開始注意到西拉雅人的祀壺信仰,接下來日本學者國分直一、中研院民族所劉斌雄教授分別於19421962也發表一些祀壺村落的文章,1979年起歷史學者石萬壽結合史料及田野調查,完成「台灣拜壺民族」

專書;1986年起人類學者潘英海與民族音樂學者林清財合作,跑遍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的西拉雅聚落,從事西拉雅祀壺行為的研究;民間文化工作者劉還月也跟隨學界腳步,進行田野調查,於1994年完成《南瀛平埔誌》一書,介紹當代的祀壺信仰文化。

前輩們所累積的研究調查成果,讓後面的研究者有了豐富的參考田野資料,我住在標準的「祀壺之村」吉貝耍(Kabua Sua)部落,對於自己的族群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也有著唐吉軻德式的使命感,再加上自己學人類學及族裔的背景,更加深自己投入追「壺」的迷戀。

三、追「壺」無悔

西拉雅族的夜祭,就是他們的還願祭,一向知名。圖為西拉雅族頭社部落公廨內祭祀相關器具。夜祭過程包含「拜豬」與「牽曲」,藉以表達對祖靈的崇高敬意。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成果入口網。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從土生土長的吉貝耍部落找尋祀壺的萬相。吉貝耍,這個於乾隆60年左右因番屯政策而形成的聚落,大抵以蕭壟社民為主。這裡的居民有80%是西拉雅人,1962年劉斌雄來到這個村子,寫下了寶貴的公廨及祀壺信仰儀式的田野紀錄,也拍下了珍貴的祀壺相片。當年劉教授的報導人就是我的阿公段福枝先生。50年過去了!吉貝耍的祀壺信仰不但沒有式微,反而在這幾年大家族群認同提高及文化復振的刺激下,更為蓬勃且充滿自信,這是在其他部落少見的。

吉貝耍人稱祀壺為「阿立矸」,祭祀的神靈可以是老君、尪祖及阿立母,可以是聚落的祖靈,也可能是家族的祖靈。2007年我在部落進行祀壺的普查,得到村民73.74%家中有祀壺的驚人數據;如果再加上家中無祀壺但卻到公廨進行祭拜行為的人,則高達86.73%的家戶有祀壺行為,稱為「祀壺之村」當之無愧。有趣的是,搬入吉貝耍的福佬裔村民,有40戶入境隨俗融入了西拉雅人的信仰當中,再仔細分析,其實這些福佬裔村民大都與吉貝耍的西拉雅裔有婚嫁關係,這樣的現象正可證明「信仰在地化」的合理性。再對照50年前劉斌雄教授所拍攝的吉貝耍祀壺,發現改變不大,沒有太多的想像加諸在祀壺的外在表相,從其他的部落祀壺現象變遷來看,至少吉貝耍人將祀壺的傳統挺住了。

阿立祖(太祖、阿立母)信仰不立塑像,亦不立牌位,而以壺或甕借代為祖靈祭祀象徵。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成果入口網。

回到我們祖居地蕭壟社的佳里地區,近年來在官方及地方的努力營造下,北頭洋這個只有20幾戶西拉雅人的小聚落,儼然成為蕭壟社的代表。1942年吳新榮及國分直一到此採集祀壺信仰,已經記錄到早年各家的祀壺被集中到沙丘下的公廨祭拜,也就是現在的「立長宮」,所以到了立長宮,可以發現漢化的祭壇、阿立祖石碑,供桌上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瓶、矸、甕,裡頭裝著清水,早年壺上插菅葉的風俗已消逝,更不用說壺內向水的儀式操作。每年農曆329日當地人稱的阿立祖生日,許多附近的西拉雅人及福佬人,都會來此「拜契」,也就是當地孩子讓阿立祖當契子回家祭拜的一種習俗,一些人會從這些瓶中取水回家喝,據說可以保平安兼治病痛。除了北頭洋外,早期蕭壟社的社域內仍保有一些祀壺的遺緒,如:將軍區的角帶圍興安宮,還有與北頭洋一路之隔的番仔寮公廨,基本上是當地楊姓家族的祀壺所擴充而成的角頭公廨,以及佳里市區的三五甲的勝利路旁,原本有座黃姓家族的角頭公廨,後來於2005年將阿立祖迎入一旁的私人宮壇「天元宮」與其他神祉合祀,原味盡失!2010年位於佳里安西里的潭墘私人公廨,也因土地賣出而將阿立祖迎至北頭洋安奉,原公廨毀棄。

西拉雅族祀壺的儀式代代傳承下來。族人每個月農曆初一、十五以檳榔、米酒「三向」祭拜祖靈。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隨著四大社遷移的腳步,有一部份的目加溜灣社及麻豆社民,往官田、大內方向的山區遷徙,祀壺信仰也隨之傳播到這些丘陵地,各社往內山遷移的聚集地,非大內區的頭社莫屬,所以這裡也發展出非常獨特的祀壺信仰文化。這裡是屬於散村型的西拉雅聚落,卻有著相當多的大小公廨維繫著各聚落的祀壺信仰,埤仔腳、竹圍、匏仔崙、燒灰仔、嗚頭、等都可看見祀壺人家的蹤跡,而且以西拉雅人居多,最集中的地區就是頭社里的頭社本部落、交力林、埤仔腳、大山腳、竹湖等地,此地區的祀壺充滿文化合成的面相,也充滿著多元文化的想像。1938年日本學者淺井惠倫到頭社採集音樂及語言,所記錄下來的祀壺模樣,到了當代有了不同的轉變,瘦小的祀壺瓶矸已經包裹著一層又一層的紅布,當地人稱之「穿官衣」,而且把祀壺當成是神聖的「神體」不可侵犯。這樣的祀壺信仰模式,也間接、直接影響到了鄰近的麻豆社番仔田及社仔等小聚落,尤其是官田的社仔公廨,可以說完全拷貝自頭社。至於官田的番仔田,由於部落中尚有尪姨,所以仍有自成一格的祀壺信仰儀式。

最後,最複雜也是最難歸納理解的就是新港社群的太祖祀壺信仰。新港社遷徙的路線,大抵從現今新市區往丘陵地走,先來到山上區建立隙仔口支社及卓猴支社,後來再往兩條路線搬遷,由山上隙仔口往南到新化丘陵的知母義、大坑、礁坑等地;往北到達左鎮的拔馬、山豹及岡仔林、草山等地,甚至一些族人再往北走,來到玉井、楠西定居。這一大片的丘陵山區,並未因為地理環境的封閉而保留下傳統的祀壺信仰,主因在於新港社是荷蘭時期基督教宣教最成功的一社,再加上1870年代基督教長老教會宣教成功,馬雅各牧師在左鎮各地設立教堂,所以大部分的新港社人改宗,而拋棄原有的原始信仰。

吉貝耍大公廨中室現況。可看見當地主要西拉雅神靈「尪祖、阿立母」的字樣。圖片提供者:段洪坤(本文作者)。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這一區域的祀壺信仰面相,大抵可分為私家太祖祀壺、與其他神明合祀的太祖祀壺及角頭公廨性質的太祖祀壺、田頭太祖祀壺;從祀壺的族群背景來看,有原西拉雅新港社民私家的太祖媽、太祖信仰,如:左鎮岡仔林的穆家、山豹澄山分校旁的萬家;新化那菝林的戴家、羊仔寮的穆家等,都是屬於難能可貴、為數稀少的新港社裔拜自己的祖靈太祖,而絕大部份的新港社域所看見的田頭太祖、角頭、合壇太祖,都已經由福佬人接手來祭拜管理,起因於新港社民賣土地給福佬人,再加上改宗,所以原來幫忙看管田園的太祖無人祭拜,等福佬人買了土地被太祖捉弄後,才透過其他靈媒知道原來田頭的太祖要求地主幫祂蓋「三片壁」式像小土地公廟的田頭住所(在此我不稱之為公廨),如:二寮童家的田頭太祖、外岡林黃家的田頭太祖媽等,另一種就是福佬人土地上蓋的角頭公廨,附近的福佬人、西拉雅人一同祭拜太祖,如:左鎮光和里檳榔腳角頭公廨。也因為這區域的太祖大都變成福佬人來管理供俸,所以在信仰本質及儀式處理、傳說上都有了跟其他地區大異其趣的祀壺面相,包括神靈名稱眾多,如:太祖、太祖媽、三十六太師、三十六港腳太祖媽、壁腳仔、蹲壁仔,祭拜方式除了檳榔祭品尚留遺風外,大都改成民間信仰的方式,連傳統新港社太祖祭典日期也紛亂不一。

頭社公廨中室祀壺的現況。頭社位於台南市大內區,頭社村公廨,有個漢化的廟名叫「太上龍頭忠義廟」,從神棹上的令旗書寫,可以看出頭社由五個社族人遷入所組成。圖片提供者:段洪坤(本文作者)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1944年國分直一、1962年劉斌雄都在當地文史工作者陳春木的帶領下,探訪左鎮、山上許多新港社人的家中祀壺,也留下許多珍貴的田野相片,可是歷經50年,原本就改宗居多的新港社人,祭祀太祖的家戶更少得可憐了,到了玉井、楠西地區新港人已不見祀壺的信仰保留。

六重溪公廨現況。目前六重溪公廨有二,較小的稱為真公廨,較大的稱為祖厝,兩者內部的陳列不同。圖中為較大者,祀有五個壺,真公廨中並沒有祀壺。圖片提供者:段洪坤(本文作者)。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除了四大社外,大武壟社群的祀壺信仰也獨樹一格,玉井地區的大武壟社群早在清前年間大都遷徙到高雄的甲仙、小林、杉林、匏仔寮、六龜、荖濃等地,這些遷徙地的西拉雅人祀壺信仰不在此篇中探討。目前社群最具代表的就是白河區的六重溪部落,部落仍保有座社群公廨,供奉太祖五姊妹祀壺,壺體與四大社的瓶矸型式稍異,為寬口式的甕,上頭所插的植物也不是澤蘭或蔗葉、五節芒葉,而是六重溪獨特的民俗植物「過山香」。此處私人的祀壺只剩四家,大都集中於頂埔。陳漢光先生曾於1962年拜訪此地,所採集到的公廨祀壺大抵目前還保留遺風,但是私家祀壺的祭拜,在儀式處理及祀壺數量都有了極大的轉變,最明顯的是,陳漢光記錄當初私家或公廨的祀壺,都會伴隨著祭拜豬頭壳,但目前全然未見豬頭壳在六重溪現身。劉斌雄也在1962年來到六重溪拍攝下公廨珍貴照片,公廨建築及祀壺型態,也有了相當大的轉變。同屬於大武壟社群的楠西茄拔社,還有一群後代居住在梅嶺風景區下的灣丘部落,這裡還有一座角頭公廨,三個祀壺跟六重溪雷同,只是公廨格局擺設與六重溪不同,沒有中柱,也沒有笴(向神座),不過此地的潘姓人家,家中還是供俸著太祖祀壺,算是替茄拔社的人留下一點傳統信仰的命脈。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